姚佳莹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各方都在想办法。图/IC
6月,1076万大学生即将正式毕业。
因尚未签订就业三方协议,就读于陕西某一本高校的孟玉近来很烦恼。“把你的空白协议书给我,我来想办法。”5月26日,孟玉又收到了学院老师的就业敦促信息,他已成了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钉钉、电话、微信连环call(呼叫),我已经不敢接了。”孟玉說。
孟玉手中并非没有offer(录用通知),但由于岗位与自己的预期差距较大,打算继续求职的他迟迟未签下三方协议。“马上要给处分了,你抓紧。”孟玉称自己甚至收到了这样的信息。
有同样烦恼的还有奶茶,他说,“辅导员一直催,只要考研没过、没出国留学都要签三方协议,有时还让论文导师来收集就业信息。他们不关心学生是否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反正盖了真章就行。”奶茶是成都某一本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为避免辅导员的催促,奶茶在一家教培机构盖了三方协议的章,但她坦言,自己并未打算在这一机构就业,而是计划考事业编。
据《财经》记者了解,为提升就业率,一些高校将签署三方协议与领取毕业证和学位证、党员关系、论文答辩成绩等挂钩,要求毕业生尽快落定工作。
这现象背后,折射出1076万高校毕业生面对的严峻就业形势。
据《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在经历被称为求职黄金时期的“金三银四”后,仍有很多毕业生处于求职状态。
截至5月10日,重庆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50%左右;截至5月22日,宁夏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去向落实率为34.42%;截至5月25日,湖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44.43%;截至5月底,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7.11%。
6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4%;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9%。
“毕业即失业”“最难就业季”几乎是每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期的感慨,但今年的感受似乎更加真切。
宛青是广东某一本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升学历竞争力,增加就业选择,她准备跨考暨南大学的经济统计学研究生。
2月,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得知自己的分数比去年的国家线低,宛青意识到“完了”。“那时候我就知道肯定过不了,这一届考研太卷了,国家线只会提高。”宛青说。
如宛青所料,3月11日,2022届全国研究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分数线之高让考研学生和培训讲师都感到惊异。除了军事学和农学的分数线维持不变,其余大部分学科都至少提高了10分,热门学科如经济学从348分提高到360分,法学从321分提高到335分,教育学从337分提高到351分。
其实,近五年国家线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有升有降,但各学科分数线同时提高,且均至少提高10分的情况还是首次。“研究生考试迈入了新的阶段。”在国家分数线公布的当天,一名考研培训讲师如此说道。
其中原因在于考研人数远超往年。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约457万,几乎相当于每2名应届毕业生中,便有一人考研。近几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2019届约290万,2020届约341万,2021届约377万,但2022届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最大,增加了约80万人。
相较之下,研究生录取规模相对稳定。2022届研究生院校计划招生人数约110万,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综观近几年研究生录取规模,除2020年因新冠疫情有所扩大,其余年份的增长并不明显。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为分流就业压力,研究生的招录规模从2019届的约81万人提高到约111万。到了2021届,招录人数约118万,变化不大。
胡杨考研也落榜了,除了焦虑,他更觉得自己“输了”,他是湖南某211高校新闻系的学生。
在同学眼中,胡杨爱读书。“大学期间我看了很多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我打算学遍人文社科。”胡杨说。法学作为“学遍人文社科计划”的一环,再加上律师的职业梦想,胡杨决定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我放弃了学院保研的机会,想证明一下自己。”胡杨说。
胡杨班里30名学生有近20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同学都知道我读那么多书,万一他们考上了,而我考不上,岂不是很没面子?而且我本来可以保研,但我选择了更难的路,就更怕失败了,我一定要考过。”胡杨说。
然而,胡杨未过国家线,甚至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失眠,被医院诊断为中度焦虑及轻度抑郁。
5月中旬,胡杨还在进行药物治疗,他打算调试好状态,继续“二战”。“学习本就是我热爱的事情,之前太多的杂念已经让学习都变了味儿。我在试着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他们在干什么,我只想专注自己的步伐,专心做自己原本热爱的事。”胡杨说。
宛青也打算二战。她关注的培训讲师建议,为确保在2023届研究生考试中胜出,除了专业课成绩要突出,英语和政治均得至少达到70多分,而这两个科目并不属于拉开差距的科目,在前几年往往及格即可。“虽然考研一年比一年卷,但我有了一战的经验,二战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就专心地再考一次,毕竟仅凭本科的学历太难找工作了。”宛青说。
由于本科学校属普通一本,非双一流院校,思瑜报考了上海财经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
比大多数人幸运,思瑜的初试成绩为389分,高出国家线约20分,但她同样没能跻身那“110万人”中,初试分数并未在总成绩中帮她拉开差距。“进了复试,我总成绩只比上一名少1分,389分看起来不低,但这个分数在新闻传播学里只属于普通水平,卷成这样,真的挺无语的。”思瑜说。
不愿再经历一次激烈的竞争,思瑜考研失利后选择了直接就业。“之前很焦虑,主要是不太能接受高学历低就业。我宁愿暂缓半年参加秋招,也不会随便签第一份工作。”思瑜5月中旬对《财经》记者说。
洛添来自广东省一所普通一本院校,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他也考了研,由于在备考时学得有些吃力,在得知考研未能“上岸”后,洛添决定“干脆去找工作”。
洛添投遞简历的岗位主要是大数据分析方向,直到5月19日,他未收到任何面试邀请,“投的十多份简历全都石沉大海”。之后洛添决定降低求职标准和岗位要求,但具体再投哪些类型的岗位,他显得有些迷茫。“今年匹配的岗位确实少了,我也不知道还有哪些合适的岗位,再继续找找吧。”洛添说。
在5月中旬尚未确定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本该是求职黄金时期的“金三银四”,在今年被毕业生们称为“铜三铁四”。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4月中旬,在有就业计划的毕业生中,46.7%已获得offer,相较2021年的62.8%,降低了16.1%。已签约的毕业生占15.4%,比2021年的18.3%降低了2.9%。录取率的降幅显著,这意味着由于招聘岗位减少,毕业生的选择空间缩小,岗位竞争加剧。
部分企业“毁约”事件也并不少见。5月,理想、小鹏两家造车新势力便先后因“毁约应届校招生”而陷入舆论风波。而在去年的秋招中,造车新势力们在校园招聘中上演了“抢人大战”,纷纷开出优厚待遇。
此外,以往处于就业金字塔顶端的互联网企业,亦收缩了招聘规模。
程灵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的视觉传达专业,在去年的秋招期间,她顺利进入一家互联网企业,在品牌营销设计岗位实习。今年春节前,组长告诉程灵,组里有一个转正名额,将优先考虑她。
《财经》记者在5月中旬的一天与程灵联系时,她正等着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后,办理转正手续。因为同班同学大部分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相较之下,程灵的求职之路显得颇为顺利。然而第二天,好友收到了程灵的信息:“我转不了正了。”
“我的组长也措手不及,一直就等着我签合同,突然就说没办法转正了。我们组有三个实习生,原本说的是我必留,另外两名贴纸设计实习生可能再留一个,结果一个都没留下。”程灵对《财经》记者说。
“领导给的理由是,公司原本的UI设计师离职,公司需要急招UI设计师,再加上疫情影响,我这个名额就省了。很窒息,几个星期前,我还在准备述职报告。”程灵说。
高焕似乎要幸运多了,她拿到了一家头部人工智能公司的offer,然而,大厂不断传出“人员优化”“员工毕业”的消息,让高焕很忐忑。
两年前,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的高焕在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实习,前辈的一句“你这个学历是不好找工作的”,让她下定决心考研。高焕的职业目标很清晰,她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因此,在决定考研时,她更看重学校的知名度和区位,最终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系。
高焕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就有计划地在多家企业实习。“我们学校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力不是特别强,所以我疯狂刷实习,希望积累多一点实践经验。”高焕说,她在蔚来汽车、海底捞、复星集团、字节跳动等企业均实习过。
回忆求职过程,高焕表示“赶上了N次裁员”。“第一次是在字节跳动,当时字节的暑期实习本来是有转正机会的,但后来发现并没有,我便联系了其他部门,直接加入秋招面试。当我进入第四轮面试时,正好赶上字节的商业化部门优化,校招名额都没了。”高焕说。
从字节结束实习后,高焕面试了一家视频网站的实习岗位,面试官要求实习后必须转正,这很符合高焕的心理预期。她原本以为工作已落定,然而,该视频网站亦开始大规模降低人力成本,高焕再次失去了转正机会。“这些经历让我很担心,虽然我现在已经签了三方协议,但其实这个公司最近也在进行人员优化,很害怕对方会毁约。”高焕说。
工作尚未落定的毕业生还在焦虑中求职,已签约的学生则担心能否履约,这个毕业季较以往充斥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除了来自经济增长压力、行业变化等原因,也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虽然5月的全国调查失业率较4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仍在上升,5月为6.9%,4月为6.7%,均高于全国调查失业率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教授金维刚认为,导致今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弹,一些地区经济运行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大量企业陷入停产歇业或半停产歇业的困境,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甚至破产倒闭。
在金维刚看来,一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特别是餐饮、宾馆、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状态。此外,由于全球经济整体下行,一些外资企业被迫撤出中国并转移到东南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显著减少,不少企业不仅不需要新增招聘毕业生,而且还不得不降低人力成本,实行经济性裁员。“可以说,今年疫情对经济及就业的影响远超前两年。”金维刚对《财经》记者说。
总体就业形势之下,使得本就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愈加突出。
看到就业市场上的大多数岗位都属于产品和技术岗,思瑜萌生了疑问:“难道文科生的尽头就是考公和销售?”
在今年就业环境下,招聘需求增加的行业主要匹配的是理工科专业。而此前一度成为就业热门的教培行业因为种种原因,招聘需求大幅缩减。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21年四季度开始,教培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逐月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从2021年1月的19.49下降至2022年3月的0.71。
该报告亦显示了一些行业招聘需求在增加,如电子和通信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从2021年四季度的0.52上升到2022年一季度的1.23。此外,进入2022年后,生物医药行业的求职人数在上升,但招聘需求仍大于人才供给。从宏观数据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态势持续。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0.7%;从投资上看,1月-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水平。
数据亦显示,文科学生就业率低于理工科学生。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4月中旬,理学、工学、医学等专业型学科就业情况较好,其中29.5%的理学求职毕业生已签约,而经管类、人文学科等专业签约情况排名靠后,89.5%的经管类求职毕业生仍未签约。
这并不意味着文科毕业生能力不足,而是反映了在文科专业的设置中,一些高校对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该能力缺乏清晰的定位。
胡杨便提到了学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脱离实际和滞后问题。“新闻学本来就更偏实践,但教我们新闻采写的老师并没有实操经历。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新闻是重要的行业趋势,但如何运用技术工具,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很懂。尽管学校设置了网络传播概论的课程,但上课学的H5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技术了;还有新闻编辑课,我们已经到新媒体时代了,老师却还在讲报纸怎么排版。”胡杨说。
洛添则提到学科设置同质化的问题,他所在理学院的数学系有统计学和应用数学两个专业,前者偏理论,后者偏实践,但所学课程差别不大。“除此之外,工学院还有大数据分析专业,课程设置也差别不大,但从专业名称上看,如果是数据分析岗位,大数据分析专业看起来更对口。”洛添说。
可以注意到,今年已有多个省份发布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5月23日,福建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优化升级特色学科专业,调整撤销与高校办学定位不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以及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
5月31日,江西省教育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试行)》,鼓励设置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严格设置新增专业条件,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
据软科教育信息显示,近五年来,在高校撤销的专业中,管理专业居榜首,如公共事业管理,且裁撤数量逐年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这几年,两个轮子外卖,三个轮子快递,四个轮子出行,‘轮子经济发展得不错。但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对服务业的发展还是不够重视,需要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加入。因此,人才结构需调整,特别是有些专业要压缩,不能搞太多虚头巴脑的专业。毕业生要有动手能力,提升就业软实力,包括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曾湘泉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简单的学历升级,从专科升为本科,本科升为硕士,更要强调能力培养。“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提出‘一减一增,减就是压缩管理类、文史哲的招生数量。30年前就有学者说过,高中毕业上大学不适合直接读管理专业,迄今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应下决心压缩。继续推行覆盖100万人的‘见习计划,并可以考虑扩大到在校的三年级或四年级,在校生的见习计划可以解决学校课程脱离实际的问题。”曾湘泉表示。
“百万见习计划”是由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发起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举措,由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期三年,对象为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岁至24岁失业青年,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各方都在想办法。
不少高校发布公开信,号召各界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月25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帮扶促就业的公开信,号召校友发挥岗位优势,挖掘工作资源,为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和指导。4月16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致用人单位和校友的信中提到,希望校友提供就业信息,诚邀用人单位为学子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进入6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向校友以及社会人士发出求助信,由于疫情影响,原计划的校园招聘活动被迫延期或改为线上,希望能提供更多崗位给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国家层面此前已相继出台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的相关举措。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当天,财政部发布了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等六项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国资委发布免房租、货车贷款延期还款、支持创新等27条举措,推动央企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6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及分工安排,其中便从财政、货币政策、稳岗支持等方面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金维刚向《财经》记者表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其中之一是抓好就业政策落实。“包括拓展企业就业渠道,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政策,激励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督促国有企业扩大招聘毕业生规模,加快扩招任务落地;开拓重大战略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鼓励支持基层就业,落实就业补贴、高定工资档次、购买服务等政策,围绕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人才紧缺领域开发岗位。”金维刚表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建议,探索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失业保障制度,让他们不至于“掉下去”。
“目前,我们的失业保险是面向已有初次就业、再经历失业的群体,实际上大量未初次就业、较长期失业的人是未被关注到的,多数时候他们才更需要保障。例如大学生毕业后,在没有家庭补助的情况下,持续数月没有收入,可以建立针对这部分群体的保障制度,哪怕保障水平低一些也可以。借此帮助应届毕业生度过这段困难时期,让他们可以有更充裕的空间寻找合适的岗位。”王震对《财经》记者表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也建议,应继续推进“百万见习计划”。“大学生毕业后,虽然没有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允许在企业见习,由政府提供见习费用,相当于政府替企业为大学生发工资。在经过大概两年的见习期后,可以选择留在企业或重新求职,这实际上也能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毛宇飞表示。
按照惯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在7月和12月各进行一次。毛宇飞还建议,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就业统计的时间点。
地方层面亦有动作。6月1日起,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此前两天,上海便推出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文件提到,将精准发力,着力帮助重点群体就业,中小微企业只要招录应届毕业生,就按规定予以一定补贴。
安徽亦鼓励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对中小微企业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稳定用工六个月以上、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10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山东省则是紧盯创业。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的毕业生,发放不低于1.2万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个人、合伙创业的,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6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各个城市都应向上海学习,对于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给予补贴。“我们不能指望企业遇到了困难还要雇人,每家企业都要为自己负责任,它的現金流没了,活不下去就要关门。所以,各地政府还是要拿出一些真金白银来,给中小企业发放就业补贴。”
王震表示,应届毕业生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长远角度规划自己的发展,不要过多纠结于毕业后的一年半载。“毕业的前三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是正常的现象,甚至是有了多段工作经历后,才可能够找到匹配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应该俯下身段,多去几个行业转转。此外,也不应简单地运用就业率衡量大学教学质量,让大学去给学生施加就业压力。”王震补充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涉大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