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俊
(介休市凌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山西 晋中 032000)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较为普遍,其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甚至威胁到建筑的整体安全。因此,工程人员必须对各类质量通病予以高度的重视,深入分析其特点与原因,探寻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尽可能从源头上规避各类问题,而在发生后则需采用可行的方法快速处理问题。
混凝土表面存在较多的粗糙面,其含有大量的小凹坑以及麻点,混凝土结构缺乏光泽,如图1所示。
图1 麻面
1)模板施工中,模板未得到有效的清理,部分粘附在模板上的杂物会影响混凝土的平整性,拆模后可见局部有凹坑;未对模板做浇水处理,导致其湿润程度不足,混凝土中的水分(主要指的是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将被大量吸走,因含水量的降低,该部分混凝土产生麻面;在安装模板时,未对接缝做有效的处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漏浆,也易产生麻面;在对模板刷涂隔离剂时缺乏均匀性,或是存在漏刷的情况,此时难以在混凝土表面与模板间构筑“隔离屏障”,两者因粘结而产生麻面。
2)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未有效采取振捣措施,导致夹杂在混凝土内部的气泡难以有效排出,其会聚集在模板表面,由此也将产生麻面。
2)表面无粉刷的,需向麻面处洒水,按照原配合比(与前期混凝土施工所采用的配合比一致)生产混合料,对麻面部位做抹平压光处理,使其恢复完整、光洁的状态。
混凝土结构的局部存在砂浆不足而石子偏多的情况,此时产生类似于蜂窝状的缺陷,如图2所示。
图2 蜂窝
1)模板安装阶段,未有效封堵模板间的空隙,后续浇筑混凝土时浆液经由缝隙处流出;局部钢筋密度过大,石子粒径偏大。
2)混凝土生产阶段,配合比不合理,例如砂浆不足、石子偏多,浇筑后砂浆难以有效包裹石子,产生蜂窝病害;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导致其和易性较差,经振捣后仍缺乏密实性。
3)混凝土浇筑阶段,下料高度偏大,并未增设串筒,导致石子大量分布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从而出现石子、砂浆离析的问题;未做到分层下料,振捣时间不足。
1)提前组织试验,确定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各类原材料的使用量均具有合理性,同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避免下料高度过大的情况,若超过2 m则需设置串筒或溜槽,以免离析;有效封堵模板间的缝隙,构成完整的模板体系;分层浇筑并振捣,避免局部漏振;基础、柱、墙根部施工中,需要在下部浇筑完间歇1~1.5 h,待该部分沉实后方可组织上部混凝土的浇筑作业。
2)对于小蜂窝,将其清理干净后利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于较大的蜂窝,则凿除该处的松散颗粒,支模并填补,此处所用的材料应为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
养老服务问题是“危”和“机”并存。企业投资养老地产,既抓住了商机,也体现了企业在协助解决养老问题上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混凝土表面缺乏平整性,或是局部厚度偏大或偏小。
混凝土浇筑后,未使用抹子对表面做找平压光处理,导致成型的混凝土表面较为粗糙;模板的稳定性不足,例如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是存在松动、泡水的情况,导致混凝土在早期养护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随之影响混凝土表面的平整性。
合理设置模板,要求相邻模板可紧密结合,且模板自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可在浇筑与振捣过程中发生下沉;混凝土浇筑后,及时使用抹子找平、压光;待混凝土终凝时,洒水并养护。
混凝土结构边缘部分掉落,棱角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在使用木模板时,未对其做浇水湿润处理或是湿润程度不足;养护环节未控制好水量,局部脱水,或模板在吸水后发生大幅度的膨胀,进而导致边角部位拉裂;拆模时未加强防护,棱角连同模板一起带走;未控制好拆模时间,且尤为重要的是低温施工环境,此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则容易诱发缺棱掉角问题。
1)提前对木模板做湿润处理,经混凝土浇筑后,洒水养护;严格控制侧面非承重模板的拆除时间,待该部分混凝土的强度超过1.2 N/mm2时,方可拆模;拆模时加强防护,不可磕碰棱角,并有序将模板转移至指定堆放场所,不可在吊运过程中撞击混凝土棱角。
2)对于缺棱掉角问题的处理,需将该处松散的颗粒凿除干净,冲洗后再润湿,利用水泥砂浆填补平整;此外,可采取先支模、后填补的方法,但需选用高一级的混凝土,并做好养护工作。
混凝土结构中有大尺寸的空隙,局部钢筋裸露至外界。
部分区域的钢筋分布较为密集,其产生阻隔作用,下料时混凝土被搁住,且难以振捣,在该部分缺乏密实度的情况下便组织上层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未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其存在离析、跑浆的问题,加之振捣不充分,产生孔洞;混凝土单次下料量过多,不利于振捣,局部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例如内部夹杂木块或其他杂质。
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可分层灌注细石混凝土;在预留孔洞施工时,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可加开浇筑门;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若内部夹杂了与施工无关的木块或其他杂质,则需剔除干净;凿除孔洞周边的松散混凝土,用压力水高效冲洗,待其达到湿润的状态后,浇筑高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并做充分的振捣处理。
混凝土结构内存在松散的夹层,具体含水平状和垂直状两种。
施工缝未得到有效的接缝处理,表面的松动石子未被清理干净;施工缝处残留泥土、锯屑等易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杂物;未在底层交接部位灌接缝砂浆层,同时未对接缝处做有效的振捣,导致该部分的密实度不足。
1)接缝处存在泥土、锯屑等杂物时,需将其清理干净;控制好混凝土浇筑的高度,若超过2 m则配套合适尺寸的串筒或溜槽,避免混凝土离析;在接缝处浇筑前,需要先浇原配合比的无石子砂浆,厚度控制在50~100 mm,并做好对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处理。
2)存在缝隙夹层但深度较小时,首先将该处松散的混凝土凿除干净,再填充水泥砂浆(1∶2或1∶2.5);对于缝隙深度较大的情况,首先清理该处的杂物,再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此后支模、灌注细石混凝土。
本应存在于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裸露至结构的外侧,严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
钢筋紧贴模板,钢筋外侧的空间有限,无足量的混凝土包裹钢筋;水泥砂浆难以全面填充钢筋的周边区域;混凝土的质量较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离析,临近模板处漏浆;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振捣;模板未得到洒水湿润处理;拆模时防护不到位。
1)合理控制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的厚度;浇筑高度达到2 m以上时,设串筒或溜槽;合理振捣,不可碰触钢筋(否则将偏位);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拆模时加强防护。
2)表面露筋时,清理该处的杂物,利用水泥砂浆填补;露筋较深时,凿除该部分的薄弱混凝土,清理后填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易由于工艺不合理而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品质。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原因以及防治策略展开探讨,希望可以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ID:01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