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06-24 13:55吴荷花邓奕文黄慧芝黄虎龙万波王红洋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痉挛性生物反馈肌力

吴荷花 邓奕文 黄慧芝 黄虎龙 万波 王红洋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抚州 344000)

脑卒中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大原因,给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1〕。脑卒中发生后大约有80%的幸存者患有上肢或下肢运动障碍,而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是脑卒中常见的下肢后遗症〔2〕。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上下肢运动障碍多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恢复,生物反馈训练是利用肌电图信号反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方式,但仅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4〕。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及步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疗效〔5,6〕。本研究探讨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障碍者60例为观察对象,将接收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57.63±8.13)岁,平均病程为(10.03±4.47)个月;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30±8.77)岁,平均病程(10.37±4.40)个月;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22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依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7〕进行临床诊断,并对入组患者进行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确诊是否为脑卒中。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存在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障碍;③均为首次发生脑卒中;④患者意识清楚,无交流障碍,且已过脑卒中急性期;⑤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或癌症患者;②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患者;③对药物过敏或存在药物禁忌证者;④合并其他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疾病;⑤处于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者;⑥患有先天性足下垂或足内翻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训练进行康复治疗,采用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A2622型表面肌电仪测量患者各项下肢生理指标,通过软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当患者下肢肌肉稍感疲劳时停止训练。以5次为1个疗程,1次/d,30 min/次,患者接受为期4 w的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取坐位,选取下肢阳陵泉穴、梁丘穴、血海、解溪穴、足三里穴、悬钟穴,采用碘伏对穴位注射区周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将2 ml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3020279,规格:2 ml:50 mg)用2 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每个穴位注射0.5 ml,注射器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组织后缓慢刺至各个穴位,待患者感到酸、麻、肿、胀、重时停止,回抽无血,按压防止出血。1次/d,1 w注射5次,连续治疗4 w。

1.5疗效评定 治疗4 w后评估疗效。①治愈:治疗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消失;②好转:治疗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任何变化甚至病情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6观察指标

1.6.1采用痉挛指数(CSI)评分和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价〔8〕CSI评分包括对阵挛、肌张力和腱反射的痉挛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痉挛越严重;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评分为1~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肌张力越低。

1.6.2采用测量器对患者治疗前后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进行测量〔8〕角度越小表明治疗效果越好。

1.6.3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9〕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的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表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好。

1.6.4采用Berg 平衡功能量表(BBS)对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进行评价 包括14项功能性动作,总分为56分,评分越高表明平衡功能恢复越好。

1.6.5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对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进行评价〔10〕2级及以下表示患者不能自行行走,3级及以上表示患者可自行行走;步行速度越快表明患者步行能力越好。

1.6.6采用徒手肌力评估(MMT)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进行评价〔11〕MMT分为5级,总分为20分,对患者的股四头肌、腘绳肌、髂腰肌、臀大肌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下肢肌力越好。

1.6.7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

1.6.8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5〕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两组CSI评分和肌张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C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肌张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n=30〕

表2 两组痉挛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比较

表4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较分)

2.5两组步行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步行能力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行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两组下肢肌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7两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5 两组步行能力、下肢肌力比较

表6 两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3 讨 论

脑卒中后患者因下肢肌力减退易发生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等后遗症,这些临床现象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阳缓阴急所引起的脉络阻滞、屈伸不利、筋脉失荣及筋肉挛急造成的,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临床上常采用康复训练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12,13〕。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增强从肌肉获得的肌电信号,然后将肌电信号转换为可量化的视觉和听觉信号,从而反映机体肌肉活动情况〔14〕。研究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可采集患者下肢肌力情况、活动度、运动平衡性等参数,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同时还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比较稳定舒适的训练环境,有助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肌力的恢复〔15,16〕。此外,生物反馈训练可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随时调整训练方案,并可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者的康复〔17〕。但生物反馈训练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可明显缩短康复时间,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身体平衡及生活能力等〔18〕。

基于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的中医辨证理论,可采用针刺疏经通络,调节机体阴阳失调状况,改善机体代谢障碍,调节脑组织神经信号传导及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促进患者恢复〔19〕。穴位注射是利用针刺的方式将小剂量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穴位,使药物增强穴位的经络腧穴疗效,并加强药物在机体中的药理作用,其疗效优于肌肉注射〔20〕。本研究选用的药物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该药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21〕。据报道,“治痿独取阳明”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及足内翻的治疗原则,针刺阳陵泉穴可通利关节、润养筋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针刺足三里穴可调畅气血、润宗筋、利机关;针刺梁丘和解溪穴可补气血、濡养筋脉、强筋通经及疏通局部气血;针刺悬钟穴可填精益髓、行气血、舒筋通络〔6,12〕。通过对上述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可抑制痉挛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下肢肌力,促使足下垂及足内翻恢复。

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障碍,本研究结果提示联用穴位注射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痉挛情况;联用穴位注射能促进足下垂及足内翻的纠正;联用穴位注射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用穴位注射能减轻患者疼痛。

综上,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痉挛性生物反馈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