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对待家庭与父母: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2-06-24 08:51张爱莲臧妍雯
关键词:认同度语句家人

张爱莲,臧妍雯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形成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 文化通常包含有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2],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孝”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出现的,其功能是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的家庭生活中仍然应当提倡孝敬父母,让“孝”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4]。 注重家庭生活,关心家庭伦理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2]。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家庭中,特别强调家庭的团结、对家人的尊敬以及与家庭的联系[5]。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具有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功能[6]。

有研究者发现,在家庭建设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人群,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渐淡化,因此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家规家训的传承[7]。 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何,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研究者们针对大学生孝道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8-9]。 张坤和张文新(2004)研究发现,总体来看,青少年认为传统孝道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传统孝道中的尊亲、悦亲、养亲等核心内容赞同程度较高。 不同性别、年级、城乡背景以及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10]。 李启明(2020)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调查也发现,孝道观念存在一定的性别与城乡差异[11]。 马力和陈蒲晶(2016)对大学生的家庭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类别、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家庭关系有着显著差异[12]。 罗爽和王东(2021)在关于我国家庭建设的现状调查发现,家庭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总体而言,城市人群的家庭关系好于农村。 同时,家庭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呈正相关[7]。

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3]。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4]。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15]。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大学生如何对待家庭与父母、如何处理家人关系,影响着家庭及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一个人如何对待家庭与父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有家庭责任感,能够做到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但是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利益和享受,淡化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淡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与他们传统文化修养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与孝敬父母的道理,在今天仍然适用。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6]。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从新的角度考察新时期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处理家人关系相关内容的知晓、认同与践行情况,以及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如何对待家庭与父母方面的影响,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以期增强大学生对于家庭和父母的情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8 年5 月进行小范围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不同年级和专业的32 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0 人,女生12 人。 2018 年10 月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遵循分层抽样与方便取样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8 所高校发放问卷,分别是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共收回问卷1491 份,去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440 份。 按问卷的提供者性别来分,男生521 人,女生919 人;按年级来分,大一716 人,大二297 人,大三237 人,大四190 人;按专业来分,文法类199 人,理工类630 人,艺体类153 人,其他类458 人。

(二)问卷设计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在开展大范围调查之前,先面向不同专业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小范围开放式问卷调查,请学生回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观念或说法对他们处理家人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后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正式调查问卷。 正式调查问卷中选取被提及次数相对较多的传统文化语句构成问卷主体,其中包括与处理家人关系有关的传统文化语句10 个。 请大学生评估他们对这些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 采用5 级评分,“1、2、3、4、5”在知晓度评估中分别对应“很不熟悉、不太熟悉、有点熟悉、比较熟悉、非常熟悉”;在认同度评估中对应“很不认同、不太认同、有点认同、比较认同、非常认同”;在践行度评估中对应“从未遵循、很少遵循、有时遵循、经常遵循、总是遵循”。 正式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发布。

(三)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 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 检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性别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进行分析;采用F 检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进行分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总体情况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与处理家人关系有关的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见表1。

由表1 可知,大学生对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评分都在4 分以上,践行度评分大多数也在4 分以上,结果表明他们总体上对这些语句有着较高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

其中,知晓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排在后三位的是“入则孝, 出则悌”“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和“事父母能竭其力”。 认同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排在后三位的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入则孝,出则悌”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践行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排在后三位的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入则孝,出则悌”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表1 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三维度评分(M±SD)

在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三维度评分表中可以发现,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排在前两位的均是“家和万事兴”和“百善孝为先”,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待家庭和父母的态度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和孝敬自己的父母,希望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此外,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排在后两位都是“入则孝,出则悌”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家庭观念较以往发生了变化,对一些传统文化观念不再盲目认同,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对表1 所列的三维度评分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大学生对大多数有关家人关系的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高于认同度,认同度高于践行度。 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尊重和爱护父母的心,也希望家庭和睦,但是在具体行动中有所欠缺。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在“知行合一”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性别比较

为考察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我们对男女大学生关于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评分进行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见表2。

由表2 可见,在对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方面,男女大学生在5 个传统文化语句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生知晓度高于男生。

表2 男女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评分比较

在认同度方面,男女大学生在多数条目上无显著差异,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有3 个,分别是“家和万事兴”“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

在践行度方面,男女大学生大多没有显著差异,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有2 个,分别是“长幼有序”和“入则孝,出则悌”,都是男生高于女生。

将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部分传统文化语句有着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而男大学生对某些语句的践行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年级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由于有年龄的差别、阅历的不同以及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对一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会存在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察。 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评分比较

表3 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对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并无太多差异,只是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上差异显著。 多重比较发现,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在认同度上有3 个语句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百善孝为先”,是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对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 对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

在践行度上有2 个语句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且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践行度也随之增加,大四学生的践行度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四)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专业比较

大学生因为学习兴趣不同,选择的专业不同,学习的课程不同等因素,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会有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比较。 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见表4。

表4 不同专业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评分比较

表4 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这些传统文化语句知晓度上多数无显著差异,存在显著差异的2 个语句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和“入则孝,出则悌”。 对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文法类和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知晓度显著高于艺体类专业大学生;而对于“入则孝,出则悌”,则是文法类和艺体类专业大学生知晓度显著高于理工类专业大学生。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句认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有6 个,大多为文法类专业大学生认同度显著低于理工类和艺体类专业大学生。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句践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有7 个,同样大多是文法类专业大学生显著低于理工类和艺体类专业大学生。

(五)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生源地比较

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们对来自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见表5。

表5 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评分比较

由表5 可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句知晓度方面大多存在显著差异,且几乎都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知晓度显著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大学生知晓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从多重比较可以看出,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差异几乎全部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这10 个有关家人关系的传统文化语句的认同度并无显著差异。 在践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只有一句,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的践行度显著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大学生的践行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六)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比较

由于独生子女往往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宠爱和呵护,人们通常认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也许会在与处理家人关系相关的传统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上有所体现。 我们对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见表6。

作为馈源阵基本辐射单元的喇叭选择基膜喇叭,喇叭的口径选择为40 mm,天线的初级辐射方向图如图2所示。

表6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评分比较

由表6 可知,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对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认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传统文化语句仅有1 个,即独生大学生对于“入则孝,出则悌”的认同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践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传统文化语句有4 个,包括“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入则孝,出则悌”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同样均为独生大学生评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

由此可见,独生大学生对于问卷中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语句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

三、研究结论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总体影响

通过梳理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对与处理家人关系有关的10 个传统文化语句有着较高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关系的观念在今天对年轻人仍然产生着积极影响,发挥着应有的时代价值。

具体来看,在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三维度评分上,知晓度和认同度显著高于践行度,说明虽然多数大学生有着重视家庭、孝敬父母的意识,但由于年龄阶段、人生阅历等因素,在践行方面还做得不够理想。 自觉的认识是行动的起点和基础,行动是对认识的升华和强化[17]。 因此,大学生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10 个与处理家人关系有关的传统文化语句中,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排在第一的是“家和万事兴”,其次是“百善孝为先”。 这表明在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多数大学生重视家庭和睦,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孝敬父母。 正如有研究者提到的,优秀传统“孝”文化最原始的作用就在于维护一种“父慈子孝”的家庭和谐关系,发展至今,在巩固和构建家庭和谐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8]。

“事父母能竭其力”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是本次调查中知晓度最低的两个语句,说明与问卷中其他有关家人关系的传统文化语句相比较而言,这两个语句的传播度不是很高。 “事父母能竭其力”出自«论语»,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同样源自«论语»,含义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常常记在心里。 这两个语句的知晓度较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目前,面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在一些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化倾向。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缺位的状况。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协调机制[19]。 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且推荐一些适合大学生课余阅读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和“入则孝,出则悌”是本次调查中认同度和践行度最低的语句。 前者是指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让父母放心。 后者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师长。 这两个语句在过去代表父母与子女之间最直接的感情与联系,父母用爱呵护子女,子女在爱的呵护下能够成长与独立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父母最自然和最纯真的感恩之情[20]。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一些传统文化观念不再完全认同。 例如很多年轻人在高考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去离家很远的高校读书,不会以离家近为原则,待在父母身边。 在如何孝敬父母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独立,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观念和选择无可厚非。 在当下,如何以更适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和家里长辈的孝敬,是我们年轻人要思考和作出选择的现实问题。

(二)传统文化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处理家人关系的影响

1.不同性别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大部分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则在部分语句的践行度上显著高于女生。 例如对于“家和万事兴”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个语句的认同度均是女生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总体上比男生更加感性,心思细腻敏感,更加在乎家庭的氛围,希望维持家庭和睦,看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而男生在“长幼有序”和“入则孝,出则悌”这两个语句的践行度上高于女生,则表明男生更加理性,更加看重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规则,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规则。

2.不同年级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10 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总体上呈现出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的趋势,其中大三和大四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也与我们的日常印象相符。 低年级学生初进大学校门,学识与阅历都不足,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可能了解不多,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自身知识积累日渐增加,以及在大学参加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等,都会让大学生眼界与学识得到提升,对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了解、认同和践行也会得到加强。

3.不同专业类别差异。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多数无太大差异,但在认同度和践行度上却差异显著,且大多表现为文法类专业学生评分显著低于理工类和艺体类专业学生。 究其原因,可能与文法类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他们由于所学专业和阅读兴趣等原因,会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思想和理论,因此思维更加开放多元,对一些传统文化语句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4.不同生源地的差异。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句知晓度上大多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在知晓度上显著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而来自小城镇的学生知晓度又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这是因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学习资源优势,大中城市的孩子从小到大能接触到更多教育资源,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对一些传统文化语句也有着更为广泛的了解与认识。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显著低于来自小城镇的学生,同样也是由于学习资源上的差距。 但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问卷中有关家人关系的传统文化语句在认同度和践行度上并无太大差异,这表明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均会因此而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并无太大差异,但对部分传统文化语句在践行度上差异显著,并且都是独生大学生高于非独生大学生,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不同。 总体来看独生子女似乎更愿意孝敬父母,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关心和保护,更加理解子女,父母所有的爱都给了唯一的孩子[21],因此,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独生大学生总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多地关心父母的情绪和照顾父母的生活。

四、结语

综观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在如何对待家庭和父母方面,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提升空间。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处理家人关系的积极影响,需要家庭、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家庭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2],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23],家长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家庭教育侧重的是文化中的行为系统,那么学校教育侧重的则是文化中的知识系统[24],因此高校要合理规划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让教育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要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25]。 青年群体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26]。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自觉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加强自身修养、维护家庭和谐开始,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认同度语句家人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