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春霞
宜兴素以陶瓷扬名,有着七千多年的制陶历史,如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现当代精美的紫砂陶等,陶器产品层出不穷。宜兴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也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宜兴紫砂独具特色,经历代勤劳智慧的紫砂艺人们不断传承和创新,目前所呈现的紫砂陶制品造型丰富、工艺精湛、色泽古朴、实用功能优良,名震海内外,深受大家的喜爱。
新石器时代·红陶盉
双头吉祥提梁壶 路朔良
宜兴陶瓷是一种民俗艺术,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反映了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及社会普遍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宜兴陶瓷从古至今都没有宏大的历史题材,也很少有直接反映现实的题材,宜兴陶瓷更多承载的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古代社会以血缘为纽带,注重儒家哲学传统,祈求光宗耀祖、门庭昌盛、荣华富贵是宜兴人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宜兴的陶、瓷器多祥瑞题材,这些题材围绕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展开。在选材表达时,宜兴人常会选如凤凰、白鹤、牡丹、莲花、梅、兰草、松、竹、石榴、龙等。此外祥瑞题材在发展中约定俗成,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如莲生贵子、福寿双全、竹报平安、龙凤呈祥等等,宜兴紫砂传统制作技艺在处理壶的外饰和型制上也多受这种制陶文化的影响。
宜兴紫砂陶的制作方式对于手艺的要求极高,自然界的原材料特性千变万化,但同样的原料,大师级艺人制作出来往往独具韵味。一位高水平陶艺大师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成长与技艺不断积累,他们要学习繁杂的工艺定式,学习了解烧成火候的把握,才可以将泥巴熟练地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形状的器物,胸有成竹面对着普通的原材料,独运匠心,化腐朽为神奇。陶艺更是火的艺术,火是一把双刃剑,宜兴制陶人将火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用火恰到好处,宜兴的陶瓷才得以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紫砂壶的制作更是吸取了宜兴陶的长处,做紫砂不光要会做壶,还要求工艺师自己能够制作工具。紫砂特别讲究器型的设计,讲究壶身、把、盖的无缝结合,和谐天成,而其介于瓷与陶之间的特性,使得它的烧造温度要求更是严格。
紫砂脱胎于陶瓷,实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炻器。紫砂成品结构致密,几乎接近瓷化,所以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于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瓷器的砂质效果。相传紫砂烧造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但春秋时期的考古资料并未发现紫砂器具,史籍中也不断有宋及之前关于紫砂的记载,更多人相信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朝的供春。2009年六朝“阳羡青瓷”在宜兴出土,专家对这些精美的青瓷器进行细致缜密的分析比对后发现,这些青瓷的胎质中含有紫砂泥成分,这可以说明早在六朝时期人们已经经意或不经意地使用紫砂泥,而随着饮茶风气的日盛和陶瓷烧造技术的发展,紫砂壶从其他陶瓷烧造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技艺门类。
蟠垆壶 路朔良
唐韵壶 路朔良
紫砂壶受到文人的青睐后,文人所擅长的绘画、书法也融入了来自世俗的紫砂壶技艺。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中记载,明代茗壶鼻祖供春最早从事宜兴紫砂陶艺术壶的创作,他向金沙寺僧人学习技艺,制作了“树樱壶”“仿古壶”诸式,名声大振,精通诗文书法的吴仕(字颐山)结合壶的样式风格,以铁线小篆款识“供春”二字,时为书法加入紫砂的先河。明代著名紫砂名师时大彬的创作再次显示出了文人的参与。时大彬的早期作品上还有请人代书的款识,后来在与文人的结交中,时大彬书法功力大为长进,时人赞誉“削竹携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在他与陈继儒的交往过程中,还促使茗壶实现由大变小的关键转变。
清嘉庆、光绪年间,紫砂界出现的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制壶的佳话,应该是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创作活动的最好例证。陈曼生擅长书画、篆刻,尤其钟情于紫砂壶设计,他身为“西泠八家”之一,也曾在宜兴的邻县溧阳做过官。陈曼生所铭刻的紫砂壶更是成为经典,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如“笠阴壶”,壶铭为: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流传最广的是陈曼生曾在“提梁石珧壶”的壶体上刻有“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十三个行书字,诗句营造了在梧桐树下烧水、泡茶、品茶那种富有诗意的画面和意境。紫砂壶在漫长的岁月中博采各种文化之长,经年月的积累,其胎泥、造型、印鉴、篆刻,与传统文化、审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文化价值得到极大提升。纸面上的书法和国画是平面视觉艺术,当它们融入紫砂壶体后,焕发出独特的刀刻肌理之美,提升为立体的刻饰之美,这种美浑厚朴实、自然生动。
现代有部分陶刻艺人创作时多借鉴金石篆刻方法,用篆刻方法刻制的作品与传统技法有较大区别,工具和刀法都不一样,金石味更为浓烈。篆刻与陶刻艺术的融合,大大丰富了紫砂的文学和艺术内涵。
“玉之古朴与雅卓,成就紫砂纹路之大成。”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约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此时的玉器已经精雕细琢,于赏玩之外,更多的是精神意义,承载了图腾、祭祀等重大社会功能。中国自古将“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传统儒学创始人孔子将玉的品性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乐、忠、天、地、道、德”,这十一种品德囊括了儒家学说的全部价值观,古人佩戴玉器是道德及文化品位的象征,玉的鉴赏把玩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中国陶瓷的诞生同样源于7 000年前,与玉并肩而生,相互影响,紫砂壶虽然晚于玉器千年之久,但因它与陶器同流的因素,使得紫砂和玉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微妙。玉器给予宜兴紫砂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造型,仿玉器造型的紫砂壶是宜兴紫砂壶造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如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用尽毕生精力,前后经历20余年时间,经四次重大修改,将提梁壶参照玉璧的造型加以改进,终于在1978年夏秋之际最终定型“提璧壶”。“提璧壶”整体造型由微曲线构成,因酷似一枚古雅的玉璧而得名。“提璧壶”壶身基本形态是放大的玉璧形状,壶盖做成玉璧的实形,壶钮是缩小的玉璧形,壶身、壶盖、壶钮造型重复而又变化万千,且整体毫无堆砌之感。提璧壶结构严谨,整体端庄,比例匀称,虚实协调,线面清晰明快,外形清丽,内涵刚健,堪称紫砂造型的创新典范。
毛顺兴出品 任淦庭刻款花盆
毛顺兴出品 任淦庭刻款花盆(背面)
紫砂造型的风格大多古朴典雅,自然纯真。对古朴典雅风格的追求,使得紫砂壶的造型仿照了古代的器物,有仿古代青铜器,如鼎、尊、爵等,还有仿秦权、钟、鼓等的造型。紫砂壶汲取这一传统,其造型多见方形、圆形的作品,而又变化无穷,而古代重器中表现出来的浑厚古朴的风格,更是紫砂艺人们创作灵感的来源。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从大变小,然而可以单手握住的小小紫砂壶,从未给人以局促之感,总是一种浑厚、高昂、上升的审美享受,这得益于对重器细致研究而得来的恰当比例以及对细节、线条处理的装饰风格。
古代重器表面多有纹饰,常见的有龙凤纹、鱼纹、饕餮纹、蛇纹、鸟纹、祥云纹、吉祥兽纹等,它们雄浑大气,而且代表了特定的含意。宜兴紫砂借鉴了这个特点,作为祥瑞题材的一部分运用到紫砂壶的造型塑造和装饰刻画之中,表达了紫砂人的特定追求。紫砂壶创作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高质量地深入中华传统文化本质的内涵,所以仿造古代器物造型也是每个紫砂艺人最热衷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紫砂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与艺人们重视传统艺术、在创作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密不可分。宜兴紫砂陶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其形式本应不拘一格,创作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当代紫砂需要发展,越来越需要创意,但好的创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及必要的因素才能产生。平时知识的积累,能力结构的培养,构思灵感的激发等等都有一定的规律与方法值得遵循和掌握。在现代文化人的参与下,随着紫砂艺人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紫砂壶的形制与装饰更为雅致,诗书画印也更多被引入紫砂领域,艺人的创作也因此有了更多可以参照的艺术门类,多种艺术类型的结合组成了丰富的紫砂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