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语义下的革命博物馆装饰浮雕研究
——以辛亥革命博物馆入口浮雕《共和之基》为例

2022-06-24 09:17金山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浮雕符号学符号

金山

辛亥革命纪念馆 外观 之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革命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装饰浮雕作为革命博物馆中的常用形式,具有鲜明的装饰性与符号性,在展项设计中愈发受到重视,如何理解其蕴含的语言符号中表达的信息,是提高展示信息传播效率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符号学、博物馆与装饰浮雕的相关理论,再结合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入口浮雕《共和之基》作为案例,运用符号学方法解读这一浮雕中语言符号的传播机制,以期为以后的博物馆装饰浮雕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一、绪论

博物馆是“凝固了的历史”,是一个彰显国家、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物质体现。但相比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发展史仅有一百多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动乱频发,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发展极为缓慢。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博物馆行业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地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博物馆也从初期的“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博物馆目前大都追求互动性强、生动形象的主题演绎方式,以使观众获得视觉上的刺激感与新鲜感。

但革命博物馆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纪念性的场所,仅仅在视觉上给予观众刺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观众的情感、心理作用等因素全面调动起来;以达到在博物馆中营造起与主题相联系的氛围的效果。此时需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展馆主题内容的把握提取出相应的符号,在空间中以组合和聚合的方式令其形成基于展览主题的信息群落。在这一过程中,装饰浮雕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在展示空间中组成大量符号的组合,营造出带有强烈纪念性的氛围。装饰浮雕在革命博物馆中运用广泛,甚至有时会在核心展项当中运用,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观众的纪念情感。

二、相关理论研究

1.符号学理论研究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提出的,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关于符号理论学,皮尔士认为符号可以作为其他事物的一种代表,对某人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这种理解,符号学成为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共同作用构成,任何符号都是由这三者形成的三位一体互相作用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所有的符号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及象征符号。图像符号以与对象的相似性为基础,其必定与对象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特征;指示符号与其对象具有直接的联系,同时还包含因果性或相似性;与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不同,象征符号与其指涉对象并没有直接联系或是相似关系,因此,对其对象的表征具有高度的自由度。上述三种符号逐次深化,但又三层次并存,既各自保持独立而又相互依赖。三种符号层层递进,其符号化程度依次深化,指涉范围依次扩大,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含量也依次提高。符号内涵层次的多义性给予人们联想的空间,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内涵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革命博物馆理论研究

作为“红色基因”的空间载体,革命博物馆并未脱离一般博物馆的范畴。1985年12月由文化部主编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将其定义为:“革命类纪念馆属于纪念馆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是纪念近现代革命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纪念性博物馆。它一般以特定的纪念性遗址、遗迹的原貌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有别于其他博物馆,而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博物馆类型。”在此基础上,在对“革命”“近现代”等概念进行界定后,付梦钰在《革命博物馆定义——分类与地域分布研究》中指出,革命博物馆是以1840年至今中国各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而进行的革命历程为展览内容,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以传播革命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机构。

辛亥革命纪念馆 外观 之二

3.装饰浮雕理论研究

装饰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观念意识、思想情感及精神信仰的自然反映和视觉表现。从装饰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装饰艺术设计的概念。“装饰艺术设计是以秩序化、规律化、理想化为要求,改变和美化事物,形成合乎人类需要,与人类审美理想相统一、相和谐的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演进,装饰艺术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能要求的美化。饰艺术与纯艺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装饰艺术大都是通过工艺技术加以完成,多种手法并用的精湛的工艺所产生的美。

浮雕是最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平面化的立体、压缩的空间和光影的艺术。装饰浮雕是以平面化造型的方式,将装饰化的造型,通过造型、材料、工艺等方法,依照美学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塑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态。从空间状态和形体特征方面看,浮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高浮雕、浅浮雕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综合语言浮雕。

《共和之基》大型浮雕局部 之一

《共和之基》大型浮雕 局部 之二

三、辛亥革命博物馆入口浮雕符号学分析

大型浮雕《共和之基》被安排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入口。展馆序厅空间明亮,充分依靠现有建筑高采光的有利条件,设计大型艺术综合体。在展览开篇点明主题,利用革命人物及事件的大块雕塑形式,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巨变不可阻挡的排山倒海之势呈现给观众。雕塑造型体量厚重、生动鲜活,向参观者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使整个展览在气势磅礴中拉开序幕。 整座雕塑长50米,高8米,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个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

浮雕当中大量使用图像符号。首先利用的是图像符号的识别功能,背景中的总统府、楚望台军械所等标志性符号指涉该符号特性——位置,即交代了起义的发生地点,持枪冲锋的军人使观众可以清楚辨识武昌起义这一事件。其识别功能一方面体现在本身所具有的便于识别的特性,以形成符号的功能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将图像符号语言组合成为图像以及能够表达完整符号意义的图像系统,使得所蕴含的语义得以有效地传播,并使受众对于设计形式及符号中所包含的观念产生共鸣,同时对符号进行解读并给予反馈。其次利用了图像符号的叙述功能,其叙述功能通常通过一种评价的手法来完成,图像符号通过叙述节奏的变化、图像画面的组合、情节发展的过程,对指涉对象进行概括性交代与表述,体现内在叙事意象。

指示符号在浮雕中以隐喻的方式出现,军人冲锋的方向正是浮雕三部分的排列顺序,在这里充当了空间导视系统的作用。指示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指涉功能,并且,其指涉功能的表达越明显,该符号受到认知的可能性就越大。指示符号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概括化、凝练化的特征,其简单通俗的形式蕴含着标志主体的丰富意义。在认知过程中,作为载体的指示符号与作为内涵的社会意义与情感之间通过文化心理模式相互联结,因此,指示符号的形式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象征符号在浮雕中的表现则更为隐晦,甚至与其他展项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浮雕中的普通士兵、其他展项中涌上街头的学生与乡绅等人物象征了辛亥革命中的民众力量。展示设计中象征符号的运用较为广泛,通过象征符号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增加展示空间中的信息量并丰富传播信息的层次。

三种语言符号在浮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多个层面上丰富了浮雕画面所蕴含的信息。语言符号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但也要注意受众对这些符号的审美接受。一方面,语言符号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但另一方面,它也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大众对特定符号的审美接受也影响着其对信息认知的能力。在对展示大纲文本进行符号化时,必须要考虑展览受众的文化背景、文化水平、信息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符号蕴含的信息得到有效传达。

四、结语

当简单且直接的实物展示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于展示活动的需求时,人们开始致力于以更加抽象的方式对展示内容加以描述,于是语言符号思维被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在革命博物馆中,浮雕作为一种相对具象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集合体,其传达的内容全部依靠高度符号化的符码,经观众的认知转译后拼凑成一段完整的故事。由于革命博物馆中的浮雕通常以表现革命精神为主,因此在向观众传达展示内容时,无形之中也影响着空间的氛围,这对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浮雕符号学符号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浮雕圆圈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出错的浮雕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