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朋友,真的可遇不可求?

2022-06-24 01:49文并图李卫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大学生 2022年6期
关键词:知心朋友咨询室咨询师

文并图/李卫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思索生命意义带来的孤独

最近,小张觉得自己病了。做事提不起精神,很多以前很感兴趣的事现在也毫无兴致,经常发呆,眼望着天花板不停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小张突然的萎靡不振,让室友很是担心,劝他去医院看看。结果发现身体并无大碍,精神状况也没有达到抑郁症的标准。带着一脸问号和无奈,小张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经过这么多天的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你感觉有答案了吗?”咨询师问道。

“没有答案,一直没有答案!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很多事都能想明白,这次怎么想都一团乱麻。”小张叹了口气。

“之前,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咨询师问。

小张皱了皱眉头,思考了片刻说:“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也陷入了思考人生意义的怪圈。但是后来,我爸爸突然生病了,他的老板却在这个时候要把他开了,我爸向他苦苦哀求的一幕正好被我看到了……当时我就狠狠地发誓,一定要考一所好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

小张停了停,叹了一口气:“那种状态反而……反而觉得每天都过得挺有意义的,每天拼命学习,最后考上了这所重点大学。”

“那个改变家庭命运的目标,对你来说,已经实现了吗?”咨询师问。

“算部分实现了吧。考上大学之后,我爸的病好了,他开始自己做小生意,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了,我的负担不算重。”小张说。

生活的目标,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

“所以,看起来……”咨询师在这里放慢了语速,“是因为明确的目标,让你觉得生命有意义?”

这句话让小张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好像想起来了什么。

“并不完全这样,我记得我在上高中之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也很少去想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每天过得挺开心,挺充实的。”但很快,他好像觉察到什么,又反问自己,“那当时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没有知心朋友,所以孤独?

沉思了许久,小张突然抬起头说:“我知道了!初中时我有很多好朋友,都是一个村子的。后来我去了城里上高中,一直没有交到什么知心朋友,有很长时间特别茫然,老想着生命意义的问题……老师,我想到了!其实我来咨询,是因为现在我没有知心朋友!”说到这里,他有点儿激动,脸色微微泛红。

“别着急,咱们捋一下思路。你刚才说到自己没有知心朋友,这个和你探索生命意义是怎么发生联系的?”咨询师示意他慢慢说。

即便不孤单,也有可能会孤独

“是这样的,我好像有些明白我为什么总去想这个问题了。当我身边有好朋友的时候,或者有一个明确的拼搏目标时,我不太会去想这个问题。眼下,我既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也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小张的眼神有些幽怨。

“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奋斗,不算目标吗?”咨询师好奇地问。

“这个目标太远了,既不具体,也不清晰,更重要的是……”他慢慢地把视线投向了窗外,过了一会儿,他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目标也让我觉得特别孤独。”

“这个怎么理解呢?”咨询师问。

“为自己的前途奋斗,意味着这件事从里到外都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我就觉得自己特别孤独。我爸爸生病那一段时间,我虽然也觉得孤独,但我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奋斗和家庭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他又停顿了一下,“而且那段时间关心我的人真的很多,老师、同学会经常来找我聊天,又因为我拼命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同学就喜欢找我探讨学习问题。时间一久,我就有不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所以,其实,你想说的最核心的话题,是孤独?”咨询师总结道。

知心朋友,真可遇不可求

“对!老师您说得对!”说到这里,小张的眼睛突然亮了,紧接着他又说,“到了大学之后,我突然没有了知心朋友,而且,成绩没有那么拔尖了,感觉其他同学也没那么需要我,所以……就感觉好像一切都没有意思了。”

“什么是知心朋友呢?怎样才能不孤独呢?”咨询师问道。

“对我来说,知心朋友是能够深度交流彼此感受的朋友。有这样的朋友,我会被理解、被需要,应该就不会孤独了。可是,到了大学后,我发现交到知心朋友太难了!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事,大家都很忙,很少有人有空听你的感受。而且,看到大家都在忙自己该做的事,我只能把自己的倾诉欲望压下去,我也得忙着搞学习呀!但时间久了,我就会问自己,我这么忙是为什么呢?人和人之间都不交流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咨询师听到这里,仿佛觉察到了什么,他问道:“你感觉像咱们现在这样的对话,是否能够缓解你的孤独感?”

小张认真地回答:“我觉得缓解了,而且我觉得这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是心意相通的,生命才有意义。”

“嗯……这是生活的常态吗?为什么呢?”咨询师问道。

听到这句话,小张又陷入了沉思。咨询室里变得特别安静,只听见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大约过了5分钟,小张缓缓说出一句话:“会不会正是因为我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有太高的要求,才会产生这么多的孤独感?”

这次咨询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在小张的心里,已经有了很多思考和觉察。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跟着咨询师一起反问自己:被理解、被需要、不孤独,这是生命的常态吗?知心朋友是生活的标配吗?我们遇到的那些懂我们、又愿意与我们坦诚分享内心的人,会不会是上天的一种恩赐,而不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我们像小张一样对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有一种“常态”的期待,那会不会对身边普通的社交关系不接纳、不满足,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主动承受孤独带来的焦虑

我的同行中,有一些是非常资深的咨询师,他们的咨询技术和能力极强,但其中却不乏离群索居之辈。究其原因,是因为常年在咨询室里体验与人深层的心灵交锋,对较浅层次的关系难免有一种不满足感,从而生出了对这个世界超乎寻常的心灵渴求,对现实中的“俗事”与“俗人”也难免失望,自然就容易孤独了。

几年前,曾经有一对情侣来到咨询室。当时,男生非常委屈,对他的女朋友发出灵魂的控诉:“我要的不多,只是要你懂我,你的眼里都是我,这很难吗?” 当时,他的女朋友拼命躲避男生锋利的目光,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想正面回答哪怕一个字。我想,当时她要是能说真话,估计就会回答:“这真的很难!一个人怎么能完全懂另外一个人?又怎能做到眼里都是另外一个人呢?”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孤独和无意义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的心理主题。它们会引发人们的焦虑,为了抵御这些焦虑,人们产生种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大部分人采取的方式是回避,即不愿去面对和讨论这两个议题。小张的核心议题是“孤独”,他并没有回避对这个议题的思考,但是在应对由此带来的焦虑上,他却采用了难以觉察的逃避策略,即逃避自己处理“孤独”情绪的责任。对小张来说,他认为这个世界就应该存在与他心灵互通并能帮助他消除孤独的人,这显然是将缓解孤独引发的焦虑的责任推给了他人,而他人,恰恰是自我无法控制的。本质上,这是对自我责任的一种逃避,那一对情侣中的男生其实也做了跟小张相同的事。

独立,总是伴随着孤独。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岛与岛之间保持着联结。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人类有三种层次的孤独:第一层是人际孤独,指的是孤单、没有什么朋友的状态;第二层是心理孤独,这是一种热闹中的孤独,虽然有很多社会关系,也有很多朋友,但是心理上没有产生联结;第三种是存在孤独,这是人的独立生命状态,人们无法逾越个体的界限完全体会另外一个人的感受,这是天然的局限。

所以说,孤独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承受孤独、至少承受“存在孤独”才是一种人生常态。唯有如此,才会对缓解人际孤独和心理孤独抱有合理的期待。要知道,孤独得到缓解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偶尔能缓解,也不要希冀他人能完全体会我们的感受,要知道“存在孤独”是不可逾越的。这样,我们在寻求与他人联结时,不至于有强烈的挫败感,也不会因此产生巨大的怨念。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负责,主动承受焦虑,就会平息因此带来的无助和失控的恐惧,重新创造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知心朋友咨询室咨询师
无为而无不为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
心理咨询探秘
组织不能完全代替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