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剑然
【摘要】当代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要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有敏锐的知觉与判断能力及具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在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卫生
一、恰适的学习与锻炼,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实质上是其心理品质正常发展和成熟的体现。”健康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智力表现正常、经常保持稳定的心情和快乐的情绪,学习、生活及各种行为比较协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心理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人们改善亲人之間、同事之间、学生之间甚至面临陌生人时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提高承受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容忍挫折的能力,有效地开发个人潜力和创造力,进而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将体现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以及有遇挫折不妥协、临困难不退缩的意志。要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多种途径,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专项训练,但许多时候,不一定要依靠心理学家,重要的是依靠自己通过各种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
二、注重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保持个人对社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及各类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或心理缺陷等综合性学问。这表明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受到各种矛盾与挫折,如何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心理卫生。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能不讲心理卫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紧密相互影响,注重心理卫生的目的是促进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卫生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注重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个性出现疾病,而且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因此,要形成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人人应当讲究心理卫生。
三、用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学生涯中,笔者曾接手一个毕业班,在与前任班主任交流学生思想表现与学习状况时,笔者了解到班中有位叫小甲的学生。该生成绩一般,思想表现落后,时常在下课期间欺负同学,班里没有不被他欺负过的同学。每次教师教育他时,他总是说:“老师,我错了,以后不再打人了。”可过几天他又欺负同学。每次他犯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没能从其犯错的根源上进行正确的施教。他也视教师的教导为家常便饭,没有在根源上认识自己的错误。有一次,他竟然在下课期间用粉笔擦打到小乙的眼睛,造成小乙的双眼被粉笔灰刺激得大哭。学校在第一时间接到学生汇报后立即将受伤学生送医院洗眼救治,同时,联系双方家长到学校协商处理救治费用及教育问题。因为送院及时,受伤的学生得到及时救治,没有造成不良后果。通过对产生矛盾的两个学生的调查及班级里学生信息综合反映:是小甲认为受伤的小乙经常在背后骂他或拉拢班里的同学取笑他,因此对小乙及同学怀恨在心,时常想着怎样报复同学们,遇到教师不在课室或其他同学与他靠得较近时,他认为机会来了,就会突然动手打人或骂人,且在欺负同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后果。这一次,正好轮到有矛盾的两人一同值日擦黑板,两人做值日工作时因一些长期积累的小矛盾吵起来,小甲就随手将粉笔擦向小乙的脸上扔过去,造成小乙擦伤眼睛的事故。
笔者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所掌握的内容并联系教育实际,对小甲用粉笔擦伤人的事件分析如下:通过擦伤同学眼睛事件引导小甲分析自身错误之处,努力达到治疗心理卫生的教育目的。因为心理健康是治疗精神疾病和不良行为的方法,通过发现精神疾病,及时纠正或预防不良行为;保持和改善个人和社会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个性,使每个人都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减少精神疾病。那么,要如何帮助小甲走出心理认识误区,使他的心理变得健康、卫生呢?笔者和班主任联系了小甲的父母亲到学校进行教育探讨,将小甲在学校的思想表现及行为习惯向家长如实反映,共同探讨教育的方式,得到小甲家长的大力支持,并结合健康的教育方式对小甲进行心理疏导与训练。通过大半个学期的努力,小甲开始以健康的心态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在:他在上学、放学及课余时能主动与同学打招呼、积极参加班级体活动,如,课间操、少先队活动、班级劳动工作等,他逐步融入集体,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和同学一起娱乐,不再因过去的小事和同学闹矛盾,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也能与同学一起解决,他用健康的心态将自己带回到集体中去。
四、结语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消除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活动能力就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探讨与教学设计。在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课堂组织和实施形式,如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在核心素养框架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引路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勇于完善自我,使学生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