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焦点式问题,扬起思维之帆

2022-06-24 02:14:23封雪梅
江西教育C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语言能力

封雪梅

摘   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借助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经典文本,彰显语文教材的范例和载体效能,利用焦点式问题,助推学生语言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焦点问题   思维发展   语言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设置焦点式问题,厘清问题的层次,构建紧密联系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一、基于文本内容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流于一问一答的机械形式,导致学生认知空间严重受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设置的问题零散而肤浅,未能真正触及文本内核。只有提炼出覆盖全篇的焦点式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借助焦点问题,组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激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归纳的思维意识,从而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从教学方式而言,焦点式问题的设置,需要从文本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内容信息、主题要旨、文体特征等不同的维度入手,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解答距”。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前后一共做了几次试验?(2)科学家所做的几次试验,前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试验?很明显,第一个问题“解答距”相对较短,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几乎不需要动脑,只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扫描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就能够获取答案。第二个问题则完全不同,不是浮游于文本的表层就能够解决的。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第二个问题的设置,能让他们的认知思维受到冲击。首先,笔者要求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划分板块层次。学生对比几次试验的不同,对整篇课文介绍几次试验的层次形成了准确的划分,又进行不同板块层次的信息对比。其次,要求学生统整文本资源,促进类比辨析。对比不同,就意味着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不能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而要基于整体视角,对所有的信息资源形成巧妙的推动,从而厘清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真正价值。最后,要求学生尝试换序处理,聚焦思维发展。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一次实验的用意及每一环节的价值,学生才能从几次实验的目的上,对实验进行深度的对比和聚焦,从而理解科学家对实验独具匠心的设计。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综合把握文本内容的特点,借助设置的聚焦式问题,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对比思维、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和归纳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基于认知规律

问题链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的串联性问题群。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作者以积极构思的方式,呈现出鲜明的逻辑思维之链,因此,教师需要依循作者的这种创作逻辑,设置符合学生解读文本思维的问题链条,以升华、拓展、补充的方式,与文本特征相对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设置了基础性问题。比如,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全文一共写了哪些穷人?这个问题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即可顺利解决问题。但设置这种铺垫性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有效信息。作为一篇小说,《穷人》一文的教学,旨在走进穷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善良而勤劳的优秀品质,并尝试对社会制度进行反思。为此,笔者在铺垫性问题的基础上,设置统整全篇的核心问题:“课文中这一批穷人,是一群怎样的穷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分别从课文里的三个成年人入手,从不同的维度来解构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首先是桑娜,这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言行细节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和勤劳;其次是渔夫,虽然出场时间不长,描写的笔墨不多,但细节中透露出来的责任担当,可以组织学生在品鉴语言的同时加以体会;最后是西蒙,作为小说中的衬托性人物,笔者引导学生从西蒙之死,想象她悲惨的一生及给两个孩子所帶来的命运。对这三个人物的关注,本身就极具层次感,是对焦点式核心主题的分解。

教学至此,只是从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层面进行了解构,而这篇小说的价值,即“洞察穷人贫穷与爱心的关系”,还需要在下一个层次的问题设置中落实。为此,笔者相机设置升华式问题:“桑娜为什么在决定收养西蒙两个孩子之后,还如此焦虑不安?”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穷人不穷”的层面,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穷人在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富有”。从了解哪些穷人,到感知穷人品质,再到洞察小说的主题意旨,如此形成的思维链条,在课堂中形成了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教学结构。

三、整合运用资源

从设置问题到构建逻辑链条,教师需从文本内容的层面,对学生的认知思维进行点拨,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动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思维特质进行点拨。每一个文本其实都蕴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对文本的感知与解构,其本质就是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文本特点进行讲解。比如,在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宇宙的另一边》一文中,作者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宇宙世界。笔者组织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进行思考:“作者想象中的宇宙另一边,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怎样的不同?”重点引导学生借助一个个信息源,揭示其共性特点,即宇宙的另一边与现实生活完全相反。随后,笔者从作者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入手,组织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想象方式?”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紧扣“处处相反”的共性特征,明确作者所采用的“镜面想象”的特点,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模仿作者“镜面想象”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心中所想到的“宇宙另一边”,在迁移联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角色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都与故事发展、具体语境一脉相承,人物的基本逻辑就体现了作者的逻辑认知。比如,在《跳水》一文中,船长为什么能够在一瞬间就做出“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决定?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船长的角度,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还原。笔者组织学生重新阅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当天“风平浪静”,便于孩子跳水;认识到船长看到孩子此时处于横木之上,已经越过了甲板,不会直接落到甲板上;同时,船长关注到所有的水手都集中在甲板上,只要孩子跳入水中,水手们就能将孩子捞起。经历了三个层面的文本细读和重读,笔者将学生的认知重新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之下,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不仅关涉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是其作为一个健全人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借助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经典文本,巧妙利用文本的内容特点,利用焦点式问题,助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雯.指向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2):27-29.

[2]王浩.统编教材想象类习作中审美想象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1(8):27-30.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大圈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语言能力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成才之路(2017年3期)2017-01-20 21:41:52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5:11:41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54:01
探究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1:43:14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8:09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