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缺失

2022-06-24 17:50李洁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李洁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传承的主体则是传承人。传承人身份的认定使其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应该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但在实际中往往忽略了其主体性和主动性,缺少话语权。传承人身份的认同会增加他们自身的责任感,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而传承人身份的缺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模糊,导致其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突出并保障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话语权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C乡的传承人进行调查与访问,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及需求,从而可以对当下传承人的保护及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身份缺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24

一、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发挥着重大作用。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传承的主体则是传承人,我国已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并建立四级非遗保护中心,主管各地方的非遗保护工作。当前学术界对于非遗传承人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1]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文化遗产的真正持有者和主体,有可能是个人、班社或村民群体”[2]。总之,传承人是指掌握某项传统技艺,并愿意将所学技艺传授给他人的个人或群体。

目前,学术界对传承人及其相关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传承人的概念、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如冯骥才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我们看到了传承人就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就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3]。二是以传承人本身开展的口述史、生命史的研究,如马知遥、潘刚认为“传承人口述史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本质,同时具备文化和科研双重价值,将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更大作用”[4]。三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机制、保护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如张敬涛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意味着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失去了根基与价值”[5]。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传承人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而且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作用,但是目前对传承人身份认同、该身份的认定对于传承人的意义及有何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他们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及看法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材料,试图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了解到当下非遗传承人群体的身份认同状况、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继承与发展的看法及如何传习他们所拥有的非遗项目等方面的问题,从中也可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二、田野点情况

C鄉是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的一个乡镇,平均海拔1680米,占地面积约205平方千米。该乡镇在1951年成立,原有15个行政村,2020年合并三个行政村,现有11个行政村,新设立一个社区。1979年该乡通车,交通条件的完善和便利,使得该乡镇开始有外来企业入驻,这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为中草药、烤烟、反季节蔬菜、经济林,现已形成“烟、畜、药、林、菜”为主的经济产业。从人口方面来看,该乡总人口一万两千多人,其中常住人口不足五千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分布着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由于少数民族较多,所以拥有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该乡在2006年开始申请非遗,对当地进行非遗项目培训的经费都是由县政府拨款,文化站隶属于县政府。现在C乡一共有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为薅草锣鼓、高腔山歌、陪十姊妹歌,有八个非遗传承人,其中省级3人,州级2人,县级4人,有人同时兼具两级传承人身份。本次调查主要是对现居住在乡里的传承人和文化站主任进行访谈,其中薅草锣鼓、陪十姊妹歌、高腔山歌的传承人和文化站主任分别用L、S、H、W表示。

三、身份认同感:荣誉与责任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6],主要包括以固有的传统默认形式为特征的传统身份认同、以文化交融与互动为特征的后现代身份认同和以批判性的相对本质主义为特征的折中认同三种类型。非遗是一种无形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的承载者,他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某项技艺进行着世代的传承。国家对其身份的肯定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对自身身份认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自觉肩负起传承的使命。

(一)传承人的身份是荣誉的象征

非遗传承人是由国家认定的,是对拥有某项传统文化项目的肯定,因此对于拥有某项技艺的人来说是对他们的个人才能的表彰,传承人身份的认定对所有的项目传承人来说都是一种荣誉,是一件让他们骄傲的事情。

L:“这个必须是真才实学,你在这个街道上,在巷子里走,那类人是哪个,他们就爱点你的名,也就是说社会公认的。”

S:“主要就是个人爱好,我是县里文化站直接报上的,是他们推荐进去的。”

让他们开心的不仅是得到传承人的身份和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某项技艺和才能得到了认可。可以说,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对他们才能的肯定,邻里大众的认可则是对他们为人的肯定,因此获得传承人的称谓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二)传承人的身份是责任的担当

传承人一般都是从小学习某项技艺,他们在成长或学艺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保存和整理,现在便成了珍贵的文本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逐渐消亡,他们比普通大众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即将消失的危机感,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会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L:“我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唱薅草锣鼓,现在退休10年了,这些资料都是在工作期间收集,退休后开始整理,C乡的这些资料都是来自我这里。我在学校就会经常组织学生搞活动让他们进行学习。现在我们的传承是奄奄一息的状态,在挖空心思地想哪种形式来展示下,怎样才能保存下来。”

L获得当地人的认可和尊敬是因为他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十多年间,不断地搜集、记录、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传统医药等方方面面,出了几本书。因为自身的热爱,在自己工作之余不断搜集相关的资料,传承人的身份让他更加认识到自己在薅草锣鼓传承中的重要性,使他多了一份担当,开始思考如何使其在当代更好地进行展示和传承。

传承人的身份给他们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尽力去保护项目的完整性,考虑如何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但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孕育和施展技艺的场域发生改变,脱离了其生存和需要的环境,它的形态就面临改变或消亡的危险,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保护非遗项目完整性的同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使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拓展其生存空间,身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主体的传承人们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身份缺失感:无权与无奈

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但在实际中往往忽略了民间艺人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只是突出了非遗项目本身的重要性,这就会造成人依附于物的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重要价值,有违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7]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传承可以说是无本之木。

(一)有实名而无实权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传承的承载者,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此项目,因此,应该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但现实情况却是非遗传承人受当地政府或文化站的支配。因为对很多传承人来说,非遗项目的相关政策、未来发展等都是政府或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工作,自己只需要听从上级部门的安排即可。

L:“现在去表演就会有时间限制,规定5分钟,你就要限制在5分钟,所以必须要选精华中的精华。因为我仅仅是个艺人而已。”

这反映出当下非遗传承和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当地政府或者文化部门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忽略了传承人才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展演、编排、发展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造成的结果就是上级部门下达命令,非遗传承人只能照做,虽然他们是项目的持有者,但并不掌握话语权,所以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拥有某项传统技艺的人对于该项技艺的生存现状有着比普通人更敏感的意识,他们担心自己所喜爱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消失的境地。传承人的身份更是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他们会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他们有想法却无处诉说或是缺乏支持。这种情况持续出现,不仅会引起传承人的不满,还会打消他们对于传承的积极性,这对于非遗的传承是十分不利的。

L:“去年进学校教小孩学习,我还给校长说好话,今年就不搞哒。”

面对高腔山歌同样后继无人的状况,H感到很惋惜,他认为现在的培训班对于高腔山歌的传承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在培训班学习的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应该从小进行培养,让高腔山歌走进校园。

“现在唱高腔山歌的人很少了,因为它很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副好嗓子,这个嘛就是天生的,并不是你爱好就行的。如果能从小培养的话也许还可以,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這是政府的事情嘛,应该政府出台。”

这是传承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一些地区的传承人因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他们对于非遗传承方面的问题都不太了解,对传承人的权力、作用和影响并不清楚。他们觉得自己传承人的身份是政府赋予的,所以应该听从政府的安排,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该向谁说。因此,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自觉性不高

费孝通在《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提出,文化自觉主要是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之间的关系[8]。非遗传承人是生活在民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身份群体,不论是对自身文化还是本族族群文化都非常熟悉,并且对他者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传承人来说不仅要积极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也要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文化自觉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改变,传统的演绎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因此,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传承下去应该做出顺应时代的改编,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不是故步自封,拘泥于本文化之中,难以向前发展。

L:“我那回在县里展演,我们展演的薅草锣鼓是田间情景,就是情景再现。剩下的那几个乡镇,他们在那乱蹦乱跳,具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就是把舞台的东西在那搞一下。”

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和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为我所长,才有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一味地坚持文化中心主义只会使自己的文化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多数传承人的文化程度和文化意识较低,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地看待他者的文化。而且多数传承人年龄较大,较少接触新鲜事物,固有的传统思维很难改变,存在着代际差异,这也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当下对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创新性改编。

“像我带的徒弟,这几十年中就那么一个,教会她之后就把我们这些老人撇下了。这就是严酷的现实,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L说的这种情况也许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学会某项技艺的学徒或传承人为了生存和获得更多的利益,便将其变成商业性质的表演,脱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这就会引起传授师父的不满。就像L所说他带了几十年的徒弟只遇到这一个,所以不能因此停止对其他人的传授,如果每个传承人都有此想法,那么所持有的某项技艺就会面临消失。所以说“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去物色下一代的传承人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某一门传统技艺能否传承下去的重大问题。”[9]

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但由于缺少文化意识,没有意识到自身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承载的项目在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有些传统问你话生存的场域发生了改变,很多传承人也因此失去了过去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精神生活和个体诉求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面对自己所持有的技艺被改编、被商品化会产生情绪和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如何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觉悟能力也应当被视为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非遗传承人是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主体,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对他们拥有某项技艺能力的肯定,但仅仅只是通过身份的认定并不能解决传承人在当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不能改善非遗项目所面临的传承难题。尊重和保障传承人的权力,完善其生存空间,给予一定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是目前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2]李莘.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对“非遗”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49-53.

[3]冯骥才.谈文化遗产保护[N].河南日报,2008-6-13.

[4]马知遥,潘刚.传承人口述史的身体经验价值[J].民俗研究,2015,(05):37-42.

[5]张敬涛.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J].内蒙古艺术,2018,(01):76-79.

[6]Chris Barker.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M].sage Publications Ltd,2004:93.

[7]王紅霞.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90-92.

[8]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9]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5-8.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