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丽 屈小爽
摘 要:构建了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四个系统的协调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协调发展角度分别测算四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度指数。结果显示: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发展质量贡献最大的因素分别是邮电业务总量、专利申请数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河南省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而生态文明发展质量却相差甚远,因此四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非常低,目前处于发展低度失调状态。
关键词:协调发展理念;耦合协调度;发展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01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仅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和平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高质量发展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地。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不仅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继续稳居我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随着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航空港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河南省将借机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但省内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渊源、发展定位等原因,本身就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可如果把河南省看作独立的整体,内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建设各领域之间是否实现了协调发展呢?哪些方面对其实现协调发展的贡献最大?又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其实现协调发展呢?
截至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虽然这个数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管理问题及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评价发展质量关键是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联合国人居中心编制了城市发展指数(City Development Index)和城市指标准则(Urban Indicators Guidelines),国外文献的评价标准基本在这些指标之中。国内文献常见评价指标的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基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分别从城市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质量方面测度城市质量。
二是基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三是基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强调城市在满足人的需求和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
四是从城市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活、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多个子系统的角度构建的指标体系。发展质量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聚类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法等方法。
在高质量发展的倡导下,本研究以河南省全省为研究对象,在其2000-2020年各领域发展情况的面板数据基础上,从协调发展角度、系统观念出发建立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文化发展质量与生态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南省四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协调程度以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补短板”,使其可以更好践行高质量发展目标。
1 模型设定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1 模型设定
本研究从协调发展理念与系统观念建立协调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以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各个子系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来测算其权重值、最终的系统综合评价值与耦合协调度。
(1)选取i年j项指标,则xij为第i年j项指标的数据(i=1,2…,n;j=1,2,…,m)。
(2)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xijxmin)/(xmaxxmin)
(3)计算第 j项指标下xij占该指标的比重
pij:pij=x*ij/∑ni=1xij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k∑ni=1pijln(pij)
(5)计算权重值:
λj=(1ej)/(m∑mj=1ej)
(6)计算四个评价系统的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
Vi=∑mj=1λjx*ij
(7)耦合度模型,計算四个评价系统当年的耦合关系与协同效应:
C=4*(V1*V2*V3*V4)1/4/(V1+V2+V3+V4)
其中,C\[0,1\],C越趋近于1,表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与协同效应;C越趋近于0,则表明四个评价系统之间越不存在互动关系。
(8)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四个评价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D=C*T
其中T=αV1+βV2+λV3+σV4,令α=β=λ=σ=0.25
(9)耦合协调度区间及等级划分(表1)。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所建立的协调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2)包括经济发展质量V1、社会发展质量V2、文化发展质量V3以及生态文明发展质量V4等四个评价子系统,面板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20)、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20)等官方统计数据。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
2 评价结果
2.1 评价指标权重
表2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表明每个发展质量评价系统中各个指标的贡献大小。河南省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因此与之相关的专利申请数、研发经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等指标的增长都很快。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所以该指标对生态文明发展质量贡献较大;另外在“节能减排”与“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的倡导与政策下,每万元GDP能耗、工业废气排放量等指标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2.2 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系统的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逐年提高。其中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综合评价值在增加趋势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增长速度较快,2020年三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都达到0.11以上;而生態文明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上升速度比较慢,呈现出与其他评价系统不一致的发展趋势,仅仅增长了0.04,2020年其综合评价值只有0.0635。
2.3 四个评价系统协调发展趋势
河南省内部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四个评价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指数在2006年之后全部保持在0.9以上,各领域的耦合关系与协同效应较强。然而,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却比较低, 2020年耦合协调度指数只有不到0.34。由河南省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来看,从21世纪初的极度失调发展到目前的低度失调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失调状态。这与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的发展要注重全面性与整体性存在明显差距,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还是参差不齐。结合本文所建立的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方法,发展失调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文明发展系统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系统的不协调,这也可以在各系统的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上反映出来。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河南省的发展质量,得到的研究结论与加速其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1)邮电业务总量、专利申请数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指标分别是对河南省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发展质量贡献最大的因素。这些指标反映了河南省在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污染治理的发展现状,今后需要继续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力投资数字经济、创新与绿色发展相关项目。
(2)河南省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而生态文明发展质量提升较慢,且综合评价值较低。因此,河南省既要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各领域良好的发展态势,又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3)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非常低,目前还处于发展低度失调状态。评价结果中的弱势指标能很大程度上削弱优势因素和整体的发展成果,是各领域协调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河南省更要加倍关注各系统发展质量评价权重值较低的弱势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210228/5506792.shtml.20210228.
[2]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3]肖祎平,杨艳琳,宋彦,等.中国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9):112122.
[4]李磊,张贵祥.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J].经济地理,2015,35(5):6164+8.
[5]邓宏兵,刘晓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模式与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3(5):622630+642.
[6]阎东彬,张明艳,张红,等.河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9):3642.
[7]邓玲,王芳.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10):205209.
[8]朱子明,郁鸿胜.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为例[J].兰州学刊,2013,(11):8184.
[9]王然,成金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分析[J].学术论坛,2019,(6):17.
[10]王青,金春.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定量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7794.
[11]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6,(8):39,4053.
[12]魏敏,李书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学家,2018,(4):1926.
[13]杨永春,穆焱杰,张薇,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J].资源科学,2020,42(3):409423.
[14]贾琦,运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812.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