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芳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有它自己独特的“立德树人”的使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专题和实践教学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但发挥其历史课程特殊“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而且对于激励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履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铸魂育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5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了全面论述,特别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从“关键”的思路进行创优,这个“关键”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 培根铸魂:发挥高校思政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主阵地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作为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地,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的新贡献。它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为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承担起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有效对接、有机结合中向青年学生展现出科学理论的发展魅力,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对于青年学生就更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就更需要学校用在中国大地上实践形成的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他们的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不断融入鲜活的时代素材,不但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 立德树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关键课程的独特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称《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情况,时间跨度长,研究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要想在仅仅一个学期并不充裕的课时内,使该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大多数学校采用了专题教学的讲授方法,以突出重点,抓住主线,可以说专题教学目前是高校《纲要》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有些专题授课存在着慢慢脱离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现象,只是为讲专题而讲专题,而忽略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等一些特点。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为《纲要》课专题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与目标。因为《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有它自己独特的“立德树人”的使命,它所涉及的时期,“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这门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政治觉悟,在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使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并最终成为执政党的?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1978年之后的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这些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去寻找,因為中国近现代史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段历史,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其中第一个明确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从这里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梦想和追求,整个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和始终追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点,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这一伟大的思想既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同时又是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也随之被击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危亡中,但是中国仁人志士没有袖手旁观,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从各自的立场寻求革命救国、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着、奋斗者。因此,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贞不屈,使得中华民族历尽重重灾难而不灭、屡遭列强入侵而不亡。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那一经诞生就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开始了民族复兴道路的伟大探索。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了前提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等都大为提升,我国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概括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专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历史和现实、课内和课外的双向互动,发挥其历史课程特殊“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从而从历史维度揭示新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激励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履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6A9F0952-A164-4AE7-834D-0349057D795F
3 “三位一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教学中生成路径
3.1 以教学内容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点,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这一伟大的思想既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回响,又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抗争的精神绵延,更是中华民族迈向民富国强复兴局面的前进号角。而《纲要》课上中下三编综述正是按照此时间脉络进行设置。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三编综述中首先对上编综述进行整合,以突出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的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次对中编综述进行梳理,以突显在各种救亡图存道路在探索中碰壁,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历史和人民为了民族伟大复兴毫不动摇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最后对下编综述进行总括,以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
3.2 以教学方法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根据本课程课的特点,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采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授课中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为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将讨论式、主讲式、辩论式等主体性教学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3.2.1 师生研讨型教学
任课老师公布章节授课选题,选题既需要在《纲要》教学目标的框架内设计,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还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这些原则来设计选题。比如广东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源地之一,可以利用丰富的广东红色资源,让学生先到广东红色资源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感性认识,查阅相关资料,回来后思考讨论再深化为理性认识,选题既切合教学目标又与地方历史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能力增强。选题内容也可围绕“民族伟大复兴梦”主线展开,如挑选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活跃在课堂的講述中,并通过史实加以展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段仁人志士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追逐的“圆梦史”。
3.2.2 历史情境模拟型教学
任课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真正触摸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历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情境模拟,穿越时间隧道,回到1890年的清朝,扮演那位可怜的光绪皇帝,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办法在短短几年中扭转乾坤,转变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屈辱的失败命运呢?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认识到改良道路和方案为什么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然后总结探索失败的原因,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3.2.3 参与辩论型教学
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提出问题采用组与组之间相互辩论。辩论的主题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近年来,以重新评价、理性思考为名,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的暴力革命,走康、梁主张的改良主义路线,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辩论主题布置给两个或三个小组,然后由学生搜集史料、深入分析进行辩论。通过相互的交锋与碰撞,使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升华思想,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3.3 以实践教学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单纯依靠课堂内的理论讲授不能满足于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掌握,更关键的是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来扩大大学生对实践层面的感知,使青年大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来的振奋力量。各地可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深入这些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其直接受到感染,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参加校外实践教学的学生在踏访历史遗迹后感受深刻,他们通过撰写论文抒发情感,有助于自觉提升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李伟达.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24).6A9F0952-A164-4AE7-834D-0349057D79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