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

2022-06-23 03:58张仪华胡国栋
关键词:负面新闻审计师负面

张仪华,胡国栋

(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空前加快。作为外部监督者的新闻媒体,其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治理作用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证实[1]。媒体的负面报道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够揭示公司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风险,进而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监管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媒体的负面报道不仅会增大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2],而且会强化审计师的风险意识,从而增加审计收费[3]。媒体通过信息传递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及介入,从而发挥媒体的治理职能[4]。媒体负面报道的监督治理作用在不同法律环境、产权结构以及事务所规模下,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不一致的[5]。对于媒体负面报道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关注声誉机制、政府监管对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二者关系的影响,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因素。但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仅依赖媒体的负面报道作出审计判断,媒体的治理效果更多地需要内因起作用。笔者探讨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近几年,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注点逐渐从审计主体双方转移到分析师关注度、媒体关注度等外部因素上。其中,新闻媒体作为资本市场上的“瞭望哨”[6]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

媒体的报道能够监督管理层的行为,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媒体的负面报道往往表明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或经营问题,这一方面使得审计师面对审计失败的诉讼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迫切想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因此,审计师会选择提高审计收费的方式进行风险补偿。Joe的行为实验表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会受到保守和认知偏误的共同影响[7]。冉明东等指出,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其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也会越高,这种关系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而变得更加显著[5]。肖志超等人基于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变的视角,发现事务所转制后,媒体的负面报道与审计正向异常收费显著正相关,但转制前,两者关系并不明显[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二者关系与事务所规模相关,规模越大,负面报道与异常收费相关性越强。杨德明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媒体报道只有在政府及行政机关监管力度较强的外部环境中,其监督才能发挥作用[8]。刘启亮等人研究发现,诉讼风险越高的地区,媒体的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9]。冉明东等人基于事务所声誉、公司治理和产权性质3个角度,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大”)”会因为媒体的高曝光率收取更多的审计溢价、媒体关注会弱化股权制衡度的审计收费溢价效应、审计师对媒体关注度高的国有企业收费更高[5]。刘运国等人通过实证发现,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10]。总体来看,针对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间存在的相关性,学界已取得了共识,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实现路径的研究目前尚显不足。

(二)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遭到披露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打击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可能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面对内外双重压力,企业会相应地采取两种措施:一是管理层主动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并加以改进;二是管理层隐瞒内控缺陷,极力维护企业的“形象”。无论管理层采用哪种措施,对于审计师而言,审计风险均在增加,因此,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时,审计师倾向于收取更多的审计溢价。Hoitash发现企业管理层修正了内控缺陷后,审计师基于谨慎性原则,依然会扩大审计范围,审计成本进而上升,最终表现为审计费用的提高[11]。Clinton等人的实证发现内控越完善的企业,其财务数据及其相关披露情况更加真实可靠。基于此,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信赖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而减少实施的实质性程序,降低相应审计成本[12]。叶建芳等人发现内控质量存在缺陷会导致企业管理层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数据[13]。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审计资源研究被审计单位的财报。杨德明等人研究发现,公司内控存在缺陷越严重,审计师面临的审计失败的风险越大,有必要收取更高审计费用弥补风险[14]。张敏等人基于公司角度提出,拥有完善内控的企业,和审计师协商审计费用时,其议价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减少审计费用的支出[15]。廖义刚等人的实证发现,高内部控制质量减弱业绩预告偏离度与审计费用呈正向关系[16]。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

根据1972年Mccombs和Shaw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不能决定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以及优先顺序模式3种机制来影响社会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17]。媒体作为外部监督者,对于资本市场的治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体负面报道越多,越能吸引更多的新闻媒体对于企业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管理层迫于外部的监督压力,为了证明自身行为不存在任何不当之处,可能会进一步披露企业的内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必然会引起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李培功等人发现新闻媒体的治理作用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的介入调查[4]。由此可见,行政机关的介入必然提高审计师对被审计公司的风险感知,强化审计师的风险意识。为了保证审计程序规范以及审查范围足够广泛,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师需要投入更多审计资源来实现审计目标,最终表现为审计费用的提高。但是,中国不同省份的法律监管力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企业的负面报道,监管机构作出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在法制环境较高的地方,企业只要被媒体曝出负面新闻,监管机构可能会迅速做出反应,企业被查以及违规成本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审计师对于企业的负面新闻会保持更高的敏感度,以确保自身不会因为审计失败而面临巨额审计赔偿。在法制环境较低的地方,少量的负面新闻报道可能不足以引起监管机构的注意,因此审计师不会收取更多的审计溢价。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审计收费越高。

假设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法律环境较高的地区,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在法律环境较低的地区,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无显著相关性。

(二)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会失去信心,债权人会担忧企业的信用,拒绝融资或者提高融资成本,这些都会使得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审计师在评估企业的审计风险时,出于谨慎性原则,会加大相应的审计成本投入,最终表现为审计费用的提高。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良好的情况下,管理层与审计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审计师可以更多利用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由此降低审计成本;在内部控制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时,审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管理层进行详细沟通,并按程序进行更多的实质性审计,最终会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越薄弱,审计师会收取更高审计费用。

(三)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企业的负面报道越多,越能够吸引更多的新闻媒体的关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这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发现企业更多的风险点。审计师主动或被动接收了该信息,也因此会相应调整审计策略以及审计资源的分配,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审计费用。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关联的具体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企业的负面新闻数量越多,媒体会深入挖掘企业的内部相关信息,进而揭露企业内控存在的缺陷,同时要求管理层重新评价或者修正对内控的自我评价。作为公司的管理层,由于外部负面报道频率和次数的不断增加,会考虑积极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对内控自我评价中对其不利信息进行披露。其次,由于企业的负面报道的日益增多,审计师会根据管理层对内控风险的披露情况来衡量企业的内控环境是否有效,并调整相应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更多可靠的审计证据,避免审计失败而带来的诉讼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

假设4: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正相关,而内部控制发挥了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选取2011—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为了确保数据的可利用性,剔除金融行业、ST、*ST的企业以及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20 748个观测值。其中负面新闻变量取自CSNRD数据库,股权性质取自Wind数据库,内部控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迪博数据库,其余变量来自CSMAR数据库,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各1%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审计费用

参考Simunic[18]、刘启亮等人[9]和冉明东等人[3]的研究中对审计费用定义的做法,选取上市公司总费用的自然对数衡量审计收费。

2.媒体负面报道

数据取自CSNRD数据库中CFND子库,该数据库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采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财经新闻的大数据数据库,主要分为网络和报刊正面、中性、负面新闻。笔者将网络负面和报刊负面报道次数加总求和作为负面报道,其中网络负面报道次数作为稳健性检验。参照冉明东等[5]对媒体关注度定义方式,采用负面报道次数取自然对数衡量企业负面报道。

3.内部控制

参考卢佳友等人[19]选取内部控制指数的做法,选取迪博数据库中内部控制指数加一取自然对数。

4.法律环境

参考刘运国等人的做法,选取《中国分省市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中“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评分”这一分项指数(1)转引自刘运国、江仪洵:《负面新闻、异常审计费用与非标审计意见》,刊于《财会通讯》2019年第33期,第3~9页。,作为划分法律环境发达程度的指标。选取2010—2014年间的相关数据,将该指数均值前15的作为法律环境良好的地区。

5.其他控制变量

参照Simunic[18]、张丽达等人[20]以及冉明东等人[5]的做法,选取企业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属于“四大”之一、审计意见、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资产报酬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应收账款/总资产、存货/总资产、是否发生亏损作为研究变量。相关变量对应符号及定义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假设1与假设2,构建模型1:

Lf=α0+α1N+α2S+α3B4+α4O+α5C+

α6Lev+α7G+α8Roa+α9P1+α10Rec+α11S1+α12L+Y+In+ε,

(1)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1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为检验假设3构建模型2:

Lf=β0+β1Ic+β2S+β3B4+β4O+β5C+β6Lev+β7G+β8Roa+β9P1+β10Rec+β11S1+β12L+Y+In+ε,

(2)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1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为检验假设4,构建模型3和模型4:

Ic=γ0+γ1N+γ2S+γ3B4+γ4O+γ5C+γ6Lev+γ7G+γ8Roa+γ9P1+γ10Rec+γ11S1+γ12L+Y+In+ε,

(3)

其中:γ0为常数项,γ1,γ2,…,γ1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Lf=λ0+λ1N+λ2Ic+λ3S+λ4B4+λ5O+λ6C+λ7Lev+λ8G+λ9Roa+λ10P1+λ11Rec+λ12S1+λ13L+Y+In+ε,

(4)

其中:λ0为常数项,λ1,λ2,…,λ13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模型1~模型4中其他未解释相关变量含义均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2可知,本研究中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量共有20 748个观测值。其中:审计费用均值为13.800,最小值为12.610;负面新闻报道均值达到4.104;内控均值为6.300,中位数为6.50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为34.810%,最大为74.890%,最小为8.73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财务杠杆率为0.428,整体正常;其余控制变量与刘运国等人研究中的相关数值基本一致。

(二)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对主要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

据表3可知,负面新闻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且在1%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企业的负面新闻越多,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初步验证了假设1;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但是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及没有控制其他变量;内部控制与负面新闻之间负相关,且在1%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企业负面新闻越多,反映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其余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低于0.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1.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

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

表4显示,负面新闻报道回归系数为0.035 6,且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存在越多的负面新闻,越会引起外部审计师的关注,在评价被审计的公司存在的风险时,基于谨慎原则,更加偏向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由此产生更多的审计成本,审计定价随之上涨。根据刘运国等人[10]的做法进一步分析,以公司的注册地点划分出高法律环境地区与低法律环境地区。在高法律环境地区的样本回归结果中,负面新闻报道的回归系数为0.038 4,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但是,在低法律环境地区的样本中,负面新闻报道的回归系数为0.021 1,且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高法律环境地区监管机构的执行力较强,一旦企业出现负面新闻较多时,地方行政机关会及时跟进调查。考虑这一因素,为了避免审计失败而带来高额的法律惩罚的风险,审计师可能选择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抵消这部分风险。低法律环境地区行政机关的监管与惩治措施并不是十分严厉,审计师诉讼法律风险较低,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审计师不会由于负面新闻较多而投入大量审计资源,因此也就不会要求增加审计费用,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刘启亮等人的研究结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假设1和假设2成立。

2.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内部控制指数与审计费用的回归系数为-0.008 2,并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限制负相关。原因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得越好,审计师在评估企业的审计风险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信赖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审计师可以在审计过程中依赖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减少审计成本的投入,降低审计费用,这一结论与张敏等人研究结果一致。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假设3成立。

3.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中介检验参考温忠麟等人经典的中介检验三步法[21]:第一步,检验媒体负面报道是否能够显著提升审计收费,此结果已在前文得以验证;第二步,检验媒体负面报道数量是否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第三步,检验媒体负面报道和内部控制共同对企业审计费用的作用。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

根据表6数据可知,媒体负面报道数量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其结果前文已验证;媒体负面报道与内部控制呈现负向相关关系,且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内控与负面报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依旧显著,这表明内部控制这一变量的确在负面新闻报道与审计费用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根据张丽达等人的研究结果,媒体负面报道越多的企业,媒体的关注就会更加集中深入,这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漏洞容易被发现,并促使管理层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管理层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可能选择积极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全面披露,同时也可能选择隐瞒内部控制缺陷,极力维护企业所谓的声誉[20]。审计师综合考虑媒体的负面报道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披露情况,调整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进而提升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收费标准。以上结果可以表明假设4成立。

(四)稳健性检验

改变模型中自变量媒体负面新闻指数,由原模型中网络和报刊负面新闻数量之和作为自变量,替换成网络负面新闻数量,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再次进行回归检验。其回归结果与原模型仍保持一致,关键变量相关数据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前文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具体过程略)。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企业的负面报道数量越多,审计师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补偿可能的诉讼风险。第二,在不同法律环境地区,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同。在高法律环境地区,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低法律环境地区,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第三,内部控制越薄弱的企业,审计师由于要实施更多审计实质性程序,因此收取的审计费用越多。第四,内部控制是负面报道提高审计费用的中介变量。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以下3点建议。第一,规范媒体报道的程序,尽可能保证其报道企业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造成“误报道、真伤害”的局面。第二,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避免制定“纸上谈兵”式的政策。对于既定的内控政策要坚定地贯彻落实,以维护企业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第三,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并及时结合媒体报道的相关情况,对于企业在财务等方面出现的违法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研究的负面报道的数据仅聚焦财经类新闻,而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影响审计师决策的不仅仅只有财经类新闻,外部其他因素的变化,如政策改变,均有可能影响审计师的定价,未来的研究可将这一类新闻报道数据纳入研究范畴。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审计师负面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