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
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近几年来,其发病率表现出逐年上涨的势态,患者多为慢性、急性发作,导致患者发生疾病的原因极为复杂。反复性腹部疼痛是该疾病的重要症状。若情况严重,还会引发感染性休克。针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来讲,为其开展内镜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成效[1]。而在对患者开展内镜治疗过程中,实施行之有效的麻醉也格外重要。羟考酮属于一种μ、κ 双受体激动剂,其针对于内脏痛较单纯μ受体激动剂镇痛效应更好[2]。为了全面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中的效果,本文择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80 例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8 日~2020年6月18 日本院收治的180 例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接受择期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合并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脑血管意外者;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电解质紊乱者;长期使用镇静类以及阿片类药物者;长期饮酒者;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60 例。Ⅰ组中女44 例、男16 例;平均年龄(53.64±6.72)岁。Ⅱ组中女42 例、男18 例;平均年龄(52.78±8.36)岁。Ⅲ组中女42 例、男18 例;平均年龄(53.78±7.64)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之后取仰卧位,将头部固定在右侧,鼻导管吸氧。通过静脉预充剂量为5 ml/kg 晶体液。同时监测患者Narcotrend 指数(NI)、无创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Ⅰ组、Ⅱ组、Ⅲ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5 min 静脉注射0.08、0.10、0.12 mg/kg 的羟考酮。所有受试者均应用丙泊酚完成靶控输注麻醉,将NI 维持为50~59。如果患者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低血压,应及时为其静脉滴注4~8 μg 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调节丙泊酚Ce 水平;若发生心动过缓,应静脉注射0.05 mg 阿托品;若呼吸抑制,应提升给氧量,同时减少丙泊酚Ce。在必要时可暂停手术操作。患者完成手术之后,转入到麻醉恢复室内。等到其麻醉清醒之后工作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术中丙泊酚Ce 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HR 和MAP)、苏醒时间以及丙泊酚使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丙泊酚Ce,具体时间监测时间为T0、T1、T2、T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术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三组T1~T3 时术中丙泊酚Ce 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 时,Ⅰ组的丙泊酚Ce 水平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Ⅱ组患者的丙泊酚Ce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0 和T1 时HR 和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 及T3 时,Ⅰ组患者HR和MAP 水平均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Ⅱ组患者HR 和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术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表1 三组术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注:与Ⅰ组比较,aP<0.05;-表示无数据
2.2 三组苏醒时间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对比 Ⅲ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少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患者丙泊酚使用量少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短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苏醒时间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对比()
表2 三组苏醒时间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对比()
注:与Ⅰ组比较,aP<0.05;与Ⅱ组比较,bP<0.05
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相关统计表明[3]:近几年来我国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发病率约为0.9%~10.1%。成年人是胆总管结石的高发群体。男性患者比女性少。当前,中国胆总管结石主要类型已从既往的色素结石逐步转变为胆固醇结石。ERCP 联合EST 为现如今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见手术方法,其常用的麻醉方法为保留自主呼吸下监测麻醉。这种麻醉方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减少气管插管应激率[4-7]。
羟考酮属于一种κ 与μ 双阿片受体激动药物,其有着良好的内脏痛镇痛效果。本实验结果证实,在对患者开展麻醉诱导前5 min 经静脉给予羟考酮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减少,T2 及T3 时患者的HR 与MAP 水平明显升高,就此降低了患者术中丙泊酚应用剂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高剂量羟考酮有可能引发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延长。
在本实验结果中能够看出:在对患者使用中剂量以及高剂量羟考酮对比中,虽然说应用高剂量羟考酮抑制应激时HR 以及MAP 无明显差别,但仍旧显著降低了患者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这也代表其于镇痛与控制应激方面并不具备封顶效应。另有研究证实[5]:将NI 维持在50~59 能够全面满足ERCP 手术需求,受试者的体动率仅为3.3%。在本组内,将维持麻醉深度维持在该水平可避免患者术中知晓以及因麻醉过深所引发的苏醒延迟现象。大剂量羟考酮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比中剂量与低剂量组长,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可能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较长半衰期存在相关性。
总之,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开展内镜治疗时,麻醉诱导之前5 min 为其静脉注射0.10 mg/kg 的羟考酮复合丙泊酚把控输注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延长患者苏醒时长,该法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