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业走出去新格局的认识和思考

2022-06-23 11:16刘志颐张陆彪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业

文|刘志颐 张陆彪

柳州螺蛳粉出口大幅增长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化逆流和大国博弈愈演愈烈,世界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经济全球化已走到十字路口,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唱衰农业走出去的声音,但纵观国内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现在还是农业走出去的窗口期,而且大有可为。

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农业走出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的层次、水平的前提,也是主动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

国内供需形势变化下的主动选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当前全社会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总量远未见顶,联合国预测至2029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2亿人口的峰值,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比例上升、食物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加上人多资源少的矛盾不可逆,部分农产品的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甚至呈加剧态势。2000年—2020年,我国谷物的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但油料、大豆、糖类、肉类和奶类自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油料的自给率从81.0%下降到25.1%,大豆的自给率从60.2%下降到17.0%,糖类的自给率从92.8%下降到75.7%,肉类和奶类的自给率分别从99.2%、98.3%下降到93.4%、91.6%,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核心在于无法完全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农业走出去十分必要,须从双循环出发统筹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

世界农业“三链”重构下的主动融入。当前,全球经济循环动能减弱,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遭遇各种风险和冲击,产业回流与向外扩张两极化选择均在加速演进,各国正处于“三链”重构的剧变时期,对引进资本、技术、服务、商品等需求进一步上升,加上我国农业要素成本处在“上升通道”,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价格上涨很快,人工、农机作业等费用也不便宜,传统比较优势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农业发展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正好可发挥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及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政策模式、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既可以满足农业发达国家对我国庞大市场的合作意愿,又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本地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也为服务构建农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效途径。

“逆全球化”下服务大国外交的主动担当。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过度扩张进行的一次内在平衡运动,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利用跨国企业加快了资金、技术、知识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强化对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布局,主导国际产业分工、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进而以不合理的“规则”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对新兴经济体扩大对外投资设置障碍或加以“规范”,不仅增强了其攫取他国农业资源的能力和空间,还极力维护其全球农业投资垄断格局和既得利益,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当前全球饥饿人口多达8.11亿,世界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这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能力和水平,世界各国也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和机遇,期待加强与中国农业合作。我国应充分发挥农业优质外交资源作用,积极主动走出去参与农业全球治理,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理念、模式和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理念,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引导制定和完善涉农国际标准和规则,提升国际影响力。

农业走出去的成效与可行性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资源,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和条件。

农业对外投资步伐更加坚实。“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对外投资存量达到302.19亿美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64%,对外投资涵盖粮、棉、油、糖、胶、畜、渔、农资农机8大领域,产业链由种植生产向前端研发和后端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延伸,投资范围覆盖六大洲108个国家及地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国有与民营资本、农业与非农业企业全面开花,非国有企业和非农业企业分别占我国境外农业投资主体的94.99%、27.23%,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等投资方式趋于国际化,中粮集团并购尼德拉集团和来宝农业、中国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首农集团联合中信农业收购英国种鸭繁育企业樱桃谷农场有限公司,大北农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阿根廷政府的种植许可,隆平高科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前10强,涌现出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型跨国涉农企业集团。

农业科技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农作物杂交育种、生物防治、畜禽饲养、设施园艺、小型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等农业科技先进适用,“十三五”时期我国与5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9份农业科技合作、种质资源交换等协议,与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关系,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共建100多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等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一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传授实用农业技术近500项,推动实施一批普惠性强、实用性高、带动面广的发展项目。我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使苏丹棉花、玉米、花生单产提高2~3倍,在苏丹研发的棉花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占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93%,23万农户从中受益。通过农业科技交流与示范推广,帮助东道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带动我国企业、优势技术和农资农机及发展经验在东道国落地,促进了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农民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球粮农治理深度参与。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国一直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联合国机构和多边平台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全球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等领域合作;设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累计捐款1.3亿美元,开展水产养殖、杂交水稻、农村能源、热带作物、加工储存等领域知识分享、技术交流、能力建设、试验示范,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逾7万小农户受益;建设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转运抗疫物资提供支持;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合作事务,主导制定茶叶、水稻等重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际标准11项等,为全球粮食安全、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农业走出去新机遇与新挑战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面临严峻挑战,但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国有利,农业走出去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农业走出去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国内坚实基础和巨大消费需求,将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和市场。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具备支持农业走出去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且有超大规模农产品市场,为农业走出去投资贸易一体化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带一路”各成员国共同诉求和发展愿景,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与148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滞后,尤其疫情发生后,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影响,各国更重视本国粮食生产,迫切希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资金发展农业、带动就业、改善民生,合作潜力巨大。

构建开放型体制和新型国际关系,为农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去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我国成为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已与134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制度型开放,为农业走出去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机制性保障,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双向开放。

但我国农业走出去相对较晚,没有赶上国际上走出去黄金机遇期,一些农业企业国际化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与ABCD百年老店、丸红等跨国农业企业国际竞争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仍将持续,国际经贸格局和国际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经贸摩擦时常发生,少数发达国家在经贸、科技、产业等领域对我国进行打压,提高农业投资审查门槛,不少东道国面临主权债务风险增加、货币贬值等问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且困难和问题只是暂时的,要有历史的耐心。

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着力点与展望

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着力点

中国农业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单向的走出去,而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的、国际化的“中国农业走向全球”,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

着力点一:完善顶层设计的战略谋划与对接。要把农业走出去作为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这需要有清晰的国别目标、区域目标,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双边目标、多边目标,要把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农产品贸易、农业对外合作、农业科技、农业对外援助等相关问题进行一揽子创新设计,加强与各国农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平台、具体项目的对接,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明确共同关切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各国都成为农业务实合作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着力点二:企业要尽快制定全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大型央企还是民企,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精心谋划全球战略布局,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技术审查和风险评估,健全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研究评估制度,避免企业投资决策泛政治化,加快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全面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合作。

着力点三:加快农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改革。农业走出去本质上是国际农业生产要素的再配置问题,政府在如何提高两种资源的再配置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次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如种子、农机、化肥、农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生产资料出境政策,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标准协同等,都需要协调再协调,改革再改革,加快构建与农业走出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配套的财政、融资、税费、援外、贸易、外交、法律、信息等政策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对外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着力点四:坚持农业科技先行。中国农业走出去不是单向推动,不是去抢占当地资源和市场,而是通过打造新一轮高层次、高水平的双向合作机制,其中,农业科技是走出去的核心要件。我国具备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关键要瞄准不同地区和领域农业技术合作诉求,搭建农业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等载体,建立健全农业走出去技术咨询与转化机制,开展共同研发、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示范等活动,培育一批适合东道国发展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更好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世界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