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陈剑华,粟幼嵩,倪晓东,王勇,闻晖,乔颖
精神科急诊患者通常起病急,病情严重且发展快,部分患者伴有冲动攻击或自伤自杀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均需紧急防治。因此,了解就诊患者的情况,对制定精神科急诊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1-3]。本研究回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8至2020年收治精神科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了解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制定精神科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急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初步诊断名称、急诊用药情况等,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均通过医院病案管理系统进行调阅。将全部数据量化后输入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不同年份与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α双侧=0.05。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在2018至2020年间,精神科急诊患者就诊人次共计6 616例,其中2018年1 763例,2019年2 210例,2020年2 643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女性患者占多数(P<0.05);年龄7~97岁;约80%就诊者年龄为17~67岁。来院方式显示,复诊患者较初诊患者多,且比例逐年增加(51.0%,51.7%,63.8%;P<0.05)。2018年及2019年本地患者较外地患者多,而2020年外地患者占比明显增高(38.2%,39.7%,62.7%;P<0.05)。见表1。
表1 一般人口学资料(例数
2.2 诊断分布 2018至2020年精神科急诊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症谱系(包括精神分裂症、短暂精神病障碍、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等)、双相障碍谱系(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发作、躁狂发作、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等)、兴奋躁动状态这3类为主,占急诊就诊总人数的77.9%、78.9%与79.0%(P>0.05),其中双相谱系障碍占比逐年上升(18.5%,21.2%,25.2%;P<0.05);见表2。兴奋躁动状态指患者来诊时以激越或兴奋症状为主,精神检查往往不合作,当下暂无法确诊者,在之后的随访中此类患者大多会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谱系或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
表2 诊断分布(例数,%)
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占急诊总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6.7%),器质性精神障碍(6.4%),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3%),精神发育迟滞(0.8%),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0.5%),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0.4%),心理发育障碍(0.2%),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0.2%)。
表3 急诊用药种类(例数,%)
在抗精神病药的选择上,使用频率较高的5种药物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其中,奥氮平是最常用的药物,3年中分别使用331例(43.5%)、354例(42.0%)、485例(35.7%);其次是齐拉西酮,分别使用277例(36.4%)、232例(27.6%)、410例(30.2%)。在药物剂型选择方面,3年内使用针剂治疗的患者共1 993例,占用药患者的49.7%,所用针剂依次为齐拉西酮针剂(22.4%)、安定针剂(17.2%)、氟哌啶醇针剂(11.2%);有46例患者(1.1%)在1次就诊过程中使用了两种针剂治疗;3年内使用口服药患者共3 080例,占所有用药患者的76.8%;1 063例(26.5%)患者采用了口服用药和针剂注射两种治疗方式。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2018年至2020年3年精神科急诊患者中女性占多数,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一致[1,3-5]。国外多数研究报道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甚至女性患者数是男性患者的两倍以上,但也有部分国家报道男性患者比女性多,可能不同国家的国情、社会文化等的差异,导致了结果不同[3,6-7]。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最年轻者7岁,最年长者97岁,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6,8],多数患者集中在青中年,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压力较大有关[2,9-10]。2020年患者平均年龄较2018及2019年明显较小,但需考虑2020年发生了新冠疫情这一特殊事件,故是否存在年轻化的趋势,需要长期观察。在2018年和2019年急诊患者中,复诊患者占比约51%,略高于初诊患者;而2020年复诊患者占比为63.8%,明显高于初诊患者。可能因为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与健康人相比精神疾病患者在遭受急性应激后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如精神病症状加重、自杀风险增加等。同时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可能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治疗和依从性带来不利影响,造成疾病的复发[11]。按地域分布区分,2018年及2019年上海户籍的患者占比较外地患者多,本地/外埠户籍比约在6∶4左右,与国内其他研究数据接近[1];到2020年,上海的数据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本地/外埠比发生了倒置(4∶6)。可能因为外地在沪居住者生存压力相对本地患者更大,导致发病率升高[12-13]。另外上海的精神疾病预防工作发展较早,“三级预防”体系推荐属地化管理,即各区患者更推荐到本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故本地部分患者分流到区级医院;而外地患者难以采用属地化管理,发病后更多选择市级医院。 病种分布方面,3年来总体占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重性精神障碍为主,约占80%,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5-6,14]。而在综合性医院精神科急诊,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合计占比约50%,较精神专科医院略低,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占20%,排在就诊患者疾病谱第3位,较精神专科医院高[8]。本研究还发现,双相障碍谱系占比有逐年上升趋势,与既往国内研究结果相一致[9-10],可能与双相障碍诊断识别率逐渐提高以及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对人们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问题影响越来越大有关。与国外报道不同在于国外急诊患者当中除了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以外,酒精等物质依赖和人格障碍也是精神科急诊常见病[6-7,15]。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仅限于上海地区精神科急诊就诊的状况,不能代表全国各地精神科急诊状况;②研究时间较短,未能反映更长期的趋势;③在人口学资料方面欠缺对症状的细化分类,未能精准反映症状情况。我们将开展下一步研究,希冀更全面、详尽反映精神科急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