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2022-06-23 08:40文=杨
现代国企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群体传统信息

文=杨 琛

国有企业要把青年工作融入企业改革发展,要用发展战略牵引力凝聚共同奋斗的理想,要用企业文化内驱力增强共谋发展的认同。推进青年工作要保持定力和耐心,持之以恒提高广大青年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着力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有理想、有能力、重实干、敢担当、讲奉献、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凝聚青年力量,汇聚青年智慧,发挥青年才干,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年文化自信,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国有企业要把青年工作融入企业改革发展,要用发展战略牵引力凝聚共同奋斗的理想,要用企业文化内驱力增强共谋发展的认同。推进青年工作要保持定力和耐心,持之以恒提高广大青年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着力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有理想、有能力、重实干、敢担当、讲奉献、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源动力。本文以某地方国有企业为例,探讨当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当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随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甚至抖音等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的另一张新名片,青年员工进入国有企业后,工作之余更是发挥着共青团主力军作用,积极投入到与本企业相关的新型媒体中,那么通过这些媒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也就成为青年们的新追求。另一方面,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成为青年人生活工作的常态,朋友圈、微博、空间、博客等平台成为青年人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反映意见的主要渠道。青年的这一个性化特点,决定性地重现了青年工作特点,是青年工作必须适应的网络环境,那么,企业要适应新型网络环境,适应网络带来的冲击,就必须融入新鲜血液,根据这种特点,国有企业也需要创新对青年人的管理与培养模式。

第一,传统文化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均有表达意见观点的权利和自由。而出生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作为中国数字时代第一代原住民的当代青年,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依赖。且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具有期望表达观点、渴望被认同、个性鲜明等群体特征。虽然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且自媒体环境为其提供了表达观点的平台,但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认识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存在对于传统文化鉴别能力较弱,并且可能出现误读现象,即使理解正确也会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浅层表面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青年群体创作更加精良的作品,提高作品产出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生代的特性以及互联网自身属性,青年群体更易于和与自己想法相同的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求形成更多的共鸣。因此,其有失偏颇的社会观点往往由于这种相互影响而越发激进,容易形成“极化”的形态。且由于屏蔽和消除了和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相互讨论,使得这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为其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第二,平台媒体的单一性。从传播载体的角度来看,当前自媒体环境下,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社会影响力仍然较弱,这种传承更多是青年群体内部的互动交流,社会公众对其知晓度、关注度较低。由于网络空间封闭性的特点,基于个性化、定制化的算法推荐,容易形成网络信息茧房,人们只听他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他们的通讯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信息的封闭。在此条件下,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出圈”不易,同时也很难吸收来自其他方面的经验借鉴,使得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受众群体都只能囿于青年内部,这样既不利于作品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传承的创新进步。

第三,准入门槛较低。由于传播主体准入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存在准入门槛较低,传播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过程中,用户容易接收到大量庞杂的信息,不仅信息质量无法得到确切保证,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内容。此外,由于传播内容受传播主体主观性影响较大,并包含了传播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部分包含错误导向的信息可能会对受众产生消极的情感和价值导向。而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波动较大,且易受外界影响,对信息的判断力、鉴别力水平较低。因此,上述情况不仅不利于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甚至会产生消解作用。

当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企业要用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在不失青年人个性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想教育,并组织多样活动吸引青年职工参加;建设良好的网络阵地,更新网络信息,增强青年人对企业的网络归属感,引导他们在网络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用高素质的党员或团干带领青年队伍,充分发挥优秀青年的带头作用,吸引青年职工向优秀青年榜样学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工作开展上寻求新的改变,充分发挥传统网络工具的作用,优化企业内部网站,创新内容,贴近青年人的审美趣味,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一)内涵丰富: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发展

某企业注重从意识形态上提高团员青年素质,号召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开展了大量青年活动。

首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蕴。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回应现实关切,引导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感染更多青年,培育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培育其主动性。

其次,主动建设优秀青年文化。文化培育青年,青年建设文化。青年文化是青年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念的复合体。当代青年要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然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优秀青年文化的滋养。因此,建设优秀青年文化,必须引导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把握青年群体的身心特点和文化需求,发挥其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导、精神激励、审美培育等影响,同时杜绝消极的青年亚文化的思想腐蚀以及对社会主流观念反叛的负向作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青年全面健康成长。

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发展。面对众多类型文化并存且相互交织的状况,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应重视对主流文化的影响,更应寻求与亚文化的和谐统一之路。以相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为基础,以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原则,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类型的文化元素,无疑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提升其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同时更有利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和谐对话。

(二)主体参与:多方力量共同构筑传承合力

青年在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力量,更需要国有企业、社会各方配合辅助,多方力量主体共同参与,构筑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发挥1+1+1>3的效用。

青年:发挥群体主体性力量。作为在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青年人富有朝气和生命力,思想开放活跃、兼容并蓄,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意识。面对问题,他们更能结合时代潮流,提供新思路、新想法,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发挥朋辈教育效应,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因此,发挥青年群体主体性力量,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有助于培养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传承实践中深入领会并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博览学习,深入思考,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发扬探索与分享精神,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传承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作为,扩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平台:构筑良好网络传播生态。当前,网络空间成为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网络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信息类型更加多样,现实影响更加深远。网络信息传播日益成为一个含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工具、内容、方式、载体、保障体系等要素在内的复杂的交互体系,体系内各组成部分均对体系的良性运行不可或缺。应遵守网络生活准则,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信息鉴别力、政治鉴别力,杜绝不良违法信息和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负面影响,选择更加成熟完善的网络信息。

社会:多角度提供支持保障。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青年群体主体性力量和平台媒介的辅助配合,更需要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支持保障。首先,针对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只依靠网络信息的传播渗透,更应发挥教育机构的教育主体地位,创新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转向文化和价值教育,系统性、全方位、多领域地加强教育,加强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此外,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引导帮助,支持、鼓励、推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群体,聚合优秀代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实现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由自发性、零散性、不完整性、非专业性到自觉性、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的深刻转变。

(三)载体优化: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互动整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依靠自媒体平台进行以兴趣为主要导向的信息传播,更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受众多、影响广、基础好等优势,提升专业度并延长产业链,打造更加完备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互相借力,精准投放产品,实现分众传播目标,提升传播效果。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也有助于打破单一媒介传播所形成的信息壁垒。

线上线下场域互动。自媒体平台用户的个人传播范围有限且单一,其受众较为固定,因而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均会受到影响。因此,为推动优质作品“出圈”,促进青年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吸引更多群体关注,就需打破单一的信息传播空间。通过推动线上作品在实体空间的融入联动,借助线下相关媒介载体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达到线上线下交互体验,共建联动文化场域的作用。同时可实现多业态融合,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建设,增强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群体传统信息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中间群体
订阅信息
少年力斗传统
展会信息
清明节的传统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