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嘉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力求更广泛地服务于经济弱势群体。普惠金融以其普遍性和惠民性对乡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帮助改善农村的金融排斥现象、改善“三农”融资困难现象,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需要金融体系的助力,尤其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将发展乡村普惠金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各学者探讨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将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和路径展开研究。
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振兴,而经济与金融密不可分,这决定了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乡村的金融需求者以农户、涉农企业及中小微企业为主体,这些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贷款需求。其贷款需求基本是期限较短、额度较低且缺乏抵质押品,利润空间小、违约风险大。二是储蓄需求。在储蓄时主要关注安全性,对利率要求较低。三是保险需求。这类群体希望通过保险转嫁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风险,通常额度不高且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风险易聚集发生。但传统的金融体系风险容忍度低、监管严格、以信用评估为基础、侧重规模经济等特点使之与乡村金融需求不适配,将其排除在体系之外。普惠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在于致力于满足这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两个方面,表现在微观、中观、宏观3 个层面,即普惠金融通过一定的机制影响农户的经济生活、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图
传统金融体系的服务与乡村地区金融需求不适配,使农户受到金融排斥。普惠金融机构通过设计合适的融资产品、抵押担保创新、信贷技术创新、贷款流程再造等方式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使农户在价格可接受条件下获得贷款。
一方面,解决了农户生活中突发的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了农户因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而向不正规的私人机构贷款,不仅价格高昂,还可能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农户在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易于得到满足时,有助于增加技术、肥料等以增收为目的的投入,并且鼓励农户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渠道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此外,普惠金融基于小额信贷最大的发展是引入了保险、储蓄、信托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保险门槛的降低使农户在灾害、疾病等方面的风险得以转嫁,减少了乡村地区“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助力乡村的减贫事业。因此,普惠金融服务主要从信贷和保险两个角度改善了农户的经济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金融可以以此为基础推动集约化金融服务的开展。农村的金融服务欠缺、金融风险高、抵质押品不适配,导致农村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产业链金融基于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为隐形担保为其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体现了“以小带大”的特点,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受益、协同发展,使整个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是带动农村经济的关键,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3.1 创业效应
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增加,“融资易,融资廉”现象正在显现,涉农企业及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以满足。这鼓励了一部分农户自主创业,也吸引了一些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农村的小企业愈来愈多。这些新兴起的小企业增加了乡村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的就业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2.3.2 投资效应
普惠金融通过服务模式、产品、管理体制等的创新应对乡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在发展中逐步提高普惠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化解了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服务供给带来的难题,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对乡村企业的投资,资本投入的增加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2.3.3 技术效应
乡村地区技术效应的产生以投资效应为基础。资本投入增加使企业有资金、有能力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乡村的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
2.3.4 资源配置效应
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将资金供给者的闲置资金配置给资金短缺的需求者。但实践这一功能的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趋利性。从事普惠金融的机构更愿意将闲置的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更高的企业,也就是支持生产率高的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的平均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应为推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线上平台降低实体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利用大数据实现客户信息的收集,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新生态。我国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上,实践先于理论,但享受数字化带来便捷、低成本等好处的同时,由于理论的滞后出现了监管不力、网络诈骗、区域差异性明显等问题。为了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应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高效发展。
一是加强有关部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力度,设立专门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进行监管。缺乏理论的指导,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大量出现的同时监管措施缺位,从而滋生了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蛀虫”。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激励机制。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金融行业固有的趋利性,更多的数字金融机构还是服务于经济相对发展的地区,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数字金融供给不足现象严重。政府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加大落后地区金融业务的绩效占比,对服务于落后地区的金融平台给予一定的优惠与扶持。三是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至今没有出台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专门法律,法律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以法律的强制性与国家意志性约束数字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维护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秩序。四是丰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覆盖度。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领域有限,主要集中在贷款、理财等方面,对乡村地区的覆盖度不足。普惠金融应将数字化更加有效地与其他金融服务相融合,推进数字化保险服务、养老金融服务、文化金融服务等。在覆盖度上,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将数字化普及到各乡村地区。
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重点是致力于改善乡村地区信用灰色的问题。一方面,普惠金融应创新增信机制,根据乡村具体情况,加强与政府、银担或第三方增信机构的合作,继续坚持政策性担保增信,创新“金融机构—企业—增信机构”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创造新的适用于乡村小微企业与农户的抵质押品是解决农村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降低乡村金融服务的信用风险,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继续完善三权抵押机制,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保单等质押品的合规化。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创新联保机制。
普惠金融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增长的同时,高碳企业数量大幅上涨。绿色金融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污染的企业,避免了“高碳普惠”。但过度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不利于高碳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振兴。为了防止“高碳普惠”,避免“减碳伤民”,要积极促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推进绿色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绿色发展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专门的绿色贷款,对绿色转型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加强政府部门对环境治理的扶持力度,补贴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的普惠金融机构,对绿色机构实施税收优惠,多方位减轻其转型发展的负担。推进绿色产业园区,集中对小微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同时,思想教育不能落后,电视宣传、墙体广告、银行网点宣传、组织小型宣讲会等多位一体强化农户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侧重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经济增长后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精神需求,幸福产业的发展将弥补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的空缺,从而支持乡村振兴。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旅游等事业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创新幸福金融产品,为居民提供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并完善金融产品提供的风险识别机制;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幸福产业市场,择优投资助力企业发展。
负责任的普惠金融要求消费者了解金融、掌握金融知识、保护自身权益,避免误入歧途。加强金融教育需要增加对金融知识的宣讲以及对金融创新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让金融发挥最大的助力作用。针对金融诈骗行为,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对举报者和行骗者的奖惩力度。同时,适当设立金融咨询与纠纷处理中心,提供畅通的业务投诉渠道,及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发展。
“信用就是财富”是金融服务的根基,但在收入水平低、抵质押物不适配、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信息灰色的乡村地区,信用与财富的通道闭塞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普惠金融给这一群体积累信用的机会,在金融抑制的乡村地区实现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经济为基础传导上层建筑,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