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菲 易 魁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崛起,博物馆展示活动正逐渐融入大众传播范畴,其文化传播形式引发学界关注与探索,现已呈现出游客感知体验、文化传播规律和教育学习机理三个主要研究视角(Wang,2020;刘国贞,2021)。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红色旅游成为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以博物馆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模式成为人们首选的集旅游与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出游形式(宋昌耀,2021)。博物馆作为红色文化圣地,承载着厚重革命精神,蕴含着强大红色力量,凝聚着对特定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记忆构建(杨帆,2021)。
博物馆是游客与红色精神思辨和对话的文化场所,游客置身于文化场景,在对文物、图片、雕塑等观察的过程中能产生移情和共鸣(孙九霞,2011)。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属性,是一定历史时期个体和群体所形成的群体规范和标识性文化(Fanea-Ivanovici,2020)。博物馆可通过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接收三部分构建博物馆的文化话语体系,游客通过具身沉浸、空间体验、话语互动重构历史场景,唤醒文化记忆,从而达成共情,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承效能(伍向阳,2021;易魁,2021;郭云娇,2021)。由此可见,博物馆红色文化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但目前鲜有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博物馆红色文化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学界对于游客共情及其动因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博物馆红色文化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和故事化讲述引发游客共情并唤起文化记忆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本文是理论框架构建的探索性研究,且聚焦于博物馆这一典型的文化遗产,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收集文本资料,并借助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和编码。民族志研究方法又称人种志,是人类学的学科分支,是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逐步建立对特定现象、特定社会群体的解释路径,已经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Kozinets,2019)。本研究结合南昌市游客全年流量数据、博物馆的分布以及前期的实地调查,认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符合研究的总体目标要求,故而选取其作为研究案例样本,以期理清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相关路径。
为更好地收集资料构建博物馆红色文化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本次研究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潜伏观察三部分进行:在参与观察部分,本研究选取了20名未参观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五名团队研究成员扮演参与者的身份。让20名大学生写好本次参观计划和目的;带领他们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人员与20名大学生一同进行参观,通过视觉、听觉、VR体验等切身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在整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观察20名大学生的具体表现,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博物馆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研究人员也记录自己的内心变化以方便后续资料的编码整理;在参观结束之后,要求参与者撰写心得体会。
在深度访谈部分,本研究选取了6名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较为频繁的游客作为访谈对象(见表1)。为保证本次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还对两位博物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一方面是了解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挖掘博物馆在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上所采取的措施。在潜伏观察部分,为获取真实、自然且有效的信息,团队另外四名成员扮演观察者的身份,通过官方网站的留言和自媒体平台等获取民族志资料。研究者在2021年全年跟踪,并定期记录信息,最终获得10189条主题文本资料。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通过资料分析和编码,本研究对共情元素、共情叙事和文化传播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共提炼出四个共情元素,分别是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场景体验、故事融合。共情叙事分为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需求引至价值再造。博物馆和游客是共情与文化记忆的两大主体,博物馆作为客体存在,其景观布局、空间设置、故事融合等直接影响游客的在场体验和共情认知,如“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最让我震撼的是博物馆的整体布局让游客非常清晰就能找到想要参观的特定内容,指向标也使游客的参观更加便捷。”而游客作为博物馆参观者,一方面是对博物馆文化具有一定的期待和需求,如“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我就对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一定的了解,我很想自己亲身去参观体验,感受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能够唤起游客对特定历史和场景的记忆并形成心理印记,如“在参观之初,我的内心并没有很大的波动,但是当我看到那一幕幕战争场景时,我内心便波涛汹涌,激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最终,研究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见封三图3),该框架图指出:博物馆共情元素是实现共情叙事的重要基础,共情元素和共情叙事两者构成博物馆的典型特征并通过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价值再造来完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图3 共情元素、共情叙事与文化传播关系图
本研究甄别了红色文化博物馆游客共情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融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故事线,构建出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逻辑“旅游吸引力—文化刺激—产生共情—传递记忆—唤醒记忆—巩固记忆”。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指旅游资源与游客市场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游客出游和共情产生的重要先决条件,如“八一起义纪念馆是知名度非常高的纪念馆,特别是馆内展示的雄伟景观及其蕴涵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深深吸引着我。”
文化精神和内涵是博物馆的灵魂,游客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受到文化刺激,参与文化互动增进了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也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博物馆文化的共鸣,如“专题展区的参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初期的‘危难中崛起’到最后的‘群英耀中华’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光辉历程的伟大见证,我可以想象到他们战斗的决心,这是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
在博物馆文化刺激和共情的作用下,游客对博物馆文化有了更加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激发游客内心深处对文化的印记,这种文化印记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沉淀和理解,如“一幕幕战争场景的照片,唤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意识到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文化记忆并非个体亲身经历,但可以通过其他载体来激活,而博物馆正好充当了历史记忆激活的载体,通过文化呈现方式将碎片化的历史记忆一一对接,博物馆自身的吸引力和个人情感因素加深了游客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唤醒了游客对于特定历史的记忆。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了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见封底图2)。
图2 游客共情与文化记忆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博物馆红色文化驱动游客共情与文化记忆的路径模型(见封底图3)。博物馆驱动游客共情与文化记忆路径遵循“驱动—条件—结果”这一逻辑,具体表现为“博物馆(驱动)→文化传播(条件)→游客共情与文化记忆(结果)”。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新的文化记忆,同时,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博物馆不仅仅是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源泉,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所在。博物馆将共情元素和共情叙事作为客体驱动进行文化供给,通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途径刺激游客的参观行为,并对游客的游览感知、在场体验、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等产生影响。同时,在深度共情的情景下,游客会将个人对文物和历史的零散记忆进行串联,形成与博物馆共情叙事相一致的文化历史观。而游客也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将个体记忆汇聚成群体记忆,完成对文化记忆的重新塑造。
图3 红色博物馆驱动游客共情与文化记忆路径模型
博物馆红色文化是新时代语境下文化传承发展与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促进红色文化的高效传播是新时代博物馆的宗旨和使命。本研究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同时借助ATLAS.ti分析软件和扎根理论研究范式,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进行质化分析,经过概念化、规范化、范畴化并不断归纳和提炼,最终得到了博物馆红色文化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模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发现:一方面,博物馆中共情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场景构建、故事融合。共情叙事分为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三者关系具体表现为:共情元素是共情叙事的重要基础,同时博物馆借助共情元素和共情叙事来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从而推动博物馆文化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路径具体表现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刺激游客的情感驱动、文化认同和个体超越,促进游客在博物馆中产生对文化和历史的共情,在深层次共情的情景下唤醒游客内心深处对文化的记忆。博物馆作为客体驱动是精神文化的供给方,游客作为文化接收的主体是文化传承需求的践行者,博物馆通过文化传播这一中介来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游客也通过自身的反馈来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圈。
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并借助扎根理论范式,探究了博物馆红色文化如何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并构建了路径模型。一方面,丰富并拓展了博物馆领域相关研究,以往研究多从游客认同感和文化传播规律等方面进行切入,聚焦于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研究甚少,且多量化研究,并未深挖博物馆的共情元素和共情叙事逻辑,对于博物馆红色文化如何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模型也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共情元素和共情叙事逻辑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构建了博物馆驱动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路径模型,完善了博物馆与游客之间互动关系的机理研究。此外,本文也对旅游目的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已有研究多从博物馆和旅游目的地角度切入,本研究以博物馆红色文化为例开展研究,为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从游客共情和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游客游览体验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实现游客在博物馆红色文化中的共情和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博物馆本身而言,研究通过分析博物馆的共情元素构成和共情叙事逻辑,深度剖析博物馆特征的构成,从博物馆的视听觉元素、场景构建、故事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完善博物馆红色文化的空间设置、展览布局、景观构造等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于构建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集娱乐休闲、文化传承和教育引导为一体的“红色”博物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说,优化博物馆红色的文化建设,驱动游客在博物馆中的共情和文化记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加完整、有效的发扬和传播,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当前,博物馆为适应红色旅游和创新发展趋势,结合游客市场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创新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内容,不断完善“他者”叙事的“讲故事”框架,营造共情的文化氛围,将游客纳入到共同书写文化和记忆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固化静止的馆藏形式,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动态传承和发展。博物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在未来,博物馆也将继续作为“文化记忆之场”承担唤醒文化记忆、固定文化精神的职责,助力文化记忆的留存和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