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珊 杨 婷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
武汉作为副省级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超百万,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高教实力国内名列前茅。武汉目前有四所市属高校分别是两所本科院校—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两所高等职业院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软件职业学院。这四所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如何与酒店行业深度融合,探讨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有深远的意义。
武汉市属高校目前有两所本科院校,两所所专科院校,都招收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见表 1)。
表1 武汉市属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招生情况
从招生规模上来看,专科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大于本科院校,目前江汉大学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无专门的酒店管理招生代码,隶属于商学院下面的旅游管理专业,但专业会分酒店管理方向和旅游管理方向;武汉商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都成立了旅游管理学院,并分设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
笔者通过走访武汉市属高校的师生了解到,四所高校都是采取半年顶岗实习、半年毕业实习,实习地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以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从调查来看,几所高校实习主要采取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基地实习半年,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一岗到底,岗位单一。其中两所高校尝试了订单班、管培生实习模式,可以小规模实现岗位轮换,这种模式相对而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订单班对学校、企业、学生都要求较高,合作的持续性容易受各种因素中断。
为了更好地掌握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本文以武汉商学院2016级、2017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实习酒店分布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绍兴、厦门、深圳、泉州等十几个省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2份,有效问卷102份,调研结果如下。
在整个顶岗实习流程中,实习动员、实习面试、考核评优需要学校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而从入职到返校为期6个月的实践教学任务主要由酒店承担,学校做好适度的心理指导及辅助性工作。
顶岗实习双方衔接度及育人机制对实习体验感十分重要。但实习结束后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不太满意,有68.63%的学生对顶岗实习态度一般,仅有21.57%的学生实习效果达到预期。
基于顶岗实习期望值调查,学生期望值以1~10分为打分标准,以5.5分为分界线。大于5.5分表示期望值较高,小于5.5分表示期望值较低。通过数值可以看出,学生在实习之前对酒店期望值较高,多数同学在8分左右,对顶岗实习前景较为乐观。但实习后期望值明显下降到5分左右,反映出实习期间体验经历不佳(见表2)。
表2 顶岗实习期望值
岗位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实习生工作激情和学习热情,更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对实习体验感十分重要,这不仅符合学校整体教学大纲也有利于酒店未来人才储备。
现实状况是多数实习生并未轮岗,酒店会定岗培训半个月,再被安排到固定岗位实习。对于只有半年实习期的实习生来说,酒店为节约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多直接将实习生安排在固定岗位。这导致学生长期待在固定岗位面对枯燥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摩擦,极易对酒店产生厌烦感,在实习后反而有一部分学生选择逃离酒店行业。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习前期望值6.69,实习后期望值4.5,实习前后的期望反差巨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顶岗实习,岗位形式单一,往往一岗到底,缺乏轮岗的深入学习,久而久之造成实习生产生较大的落差感,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完成任务换取学分,对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缺乏信心。
从调查走访来看,武汉市属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两种模式;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育人”模式基本上处于“终端接入”,尚停留在高校的“实习驱动”、企业“用工驱动”上,缺乏全程介入;而酒店作为营业性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生频繁地工学交替、岗位实践,订单班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到员工的转化率一直是酒店的痛点,酒店很难持续性加大合作力度,参与热情有限,实施效果不够理想,校企并未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
武汉市属高校的师资身份属于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薪资及师资建设高度依赖于地方财政。在人才引进门槛方面,地方市属高校仍然热衷于高层次、重学术的人才观,大量有学历、无行业经验或者少行业经验的高学历教师涌入高校任教,年轻化、高学历的师资结构导致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师资与行业脱节、重理论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较为普遍。师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欠缺,导致知识供给与企业职位能力需求错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不畅必将影响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酒店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大批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急缺。目前武汉市属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时俱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单一、效果一般;专业课程设置上强理论弱实践,学科间缺乏交叉融合,学生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行业经验与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职业岗位。
武汉市属高校目前都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也在积极探索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的产业学院工作。但是总体说来,四所市属高校产教融合落地环境还有待改善,政校企三方合作机制松散。地方高校与产业行业的产教融合单靠教育系统、院校方面或者企业的努力很难有明显收效,政府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驱动者、立法者和决策者,做好融合过程中的组织、监督、协调和评估工作。
一般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分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理论较强但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的问题;企业兼职教师行业经验丰富,但授课时间不确定,教学能力和方法也差异较大。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过程中,要积极打开师资融通思路,学校要积极引导教研室专职教师每学期都能轮流到对口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真正做到“双岗、双薪”;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研室教研活动、观摩课以及校内各种学术交流和讲座,提高企业教师的授课系统性,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引导企业教师成为“产业教授”并给予相应补贴;双方教师团队取长补短,建设混编实践教学的校企师资库,最终完成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任务。
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应用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产教融合贯通较好的学校,纷纷展现自己的特色,创建特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实现封闭式课堂教育向课堂外教育延伸的转变。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借鉴瑞士洛桑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实际,60%的专业教师来自酒店行业的中高管,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课程体系推行“教学运营一体化”,基本实现了“产教一体、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块。
浙江科技学院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上实现教学链和生产链的对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和真实应用项目;校企联合师资队伍上,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
无论是仿照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吸纳行业专业人士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实施教学,校内建立可实际运营的高星酒店作为产教融合的校内实训、创收基地,还是自行摸索依托产业学院,带动“政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方面,可大做文章,走出自己的特色培养方案,这也为其他地方高校起到了示范作用。
近几年,在探索深度产教融合,协调和维护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五方利益方面,部分地区的高校开始建立新型产教融合的平台—产业学院,并从企业遴选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产业教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共建研发载体,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校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一些地方高校紧抓产业学院这辆马车,带动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建立包括校企合作组织治理机构、合作各方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产业学院内部激励机制、校内外优质资源利用和整合等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在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学院是以某个大行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为导向,跨学科、跨专业,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专业学院,是当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地方高校的发展,从本质上说,要协调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的核心利益,五者之间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想要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长久推行下去,减少双方利益间的矛盾冲突,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就必须求同存异,寻找并放大利益重叠部分,建立资源置换或良性流动的循环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同盟关系。因此需要五方能够在协同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关注各方利益,推进持续发展。
总之,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抓住产教融合的契机,协调“政行企校生”五方利益,朝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发挥校企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应用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