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2022-06-23 12:36:27李清扬欧阳光明
苏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延安马克思主义

李清扬 欧阳光明

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包括以文化形式促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这一路径的提出,既源自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实践,也与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运动以及国共双方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等相关,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广泛开展文化宣教、积极开展文化创作,最终实现了在文化路径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文化路径的实施,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认同感,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必然要经由一定的“路径”。这个“路径”首先是“文化路径”,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经由的文化路线、文化方式。近年来,学术界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问题的研究日益凸显,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说,这一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以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并不全面。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包括以文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和实现第一次飞跃的重要时期,本文拟以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为考察对象,探究其提出的具体过程、实现形式及成效,以此管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和丰硕成果,为新时期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文化路径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融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开始全面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口号,并明确提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还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路径。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这一论题,毛泽东还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阐释:

(一)阐述了文化路径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播规律来看,异质文化的传播和输入,从来不可能是全面移植,而必须与本民族的文化相互对话,才有可能在本民族的土地上生根,才有可能根深叶茂地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先天的差异,两者属于异质文化,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间距”。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首要的任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以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理解,如此才能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认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他还认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也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自然也就无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只有通过文化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中国文化身份,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二)阐明了文化路径的具体内容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还“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则无法知道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抽象地应用”,而应该“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在1940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演讲中,毛泽东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毛泽东在此谈到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的特点”“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等,本意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造就。总之,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主动更新和丰富原有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要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提取素材,吸取营养,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实现向中国形态的转化,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界融合’”。

其次,以文化形式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没有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实现。毛泽东认为,“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现已较前大有进步,但还说不到普遍与深入”,因此要“普遍地深入地研究理论”。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提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要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特别是利用文化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日常大众的生活。报纸等宣传媒介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的文化宣传形式,因为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教育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重要的文化形式,毛泽东强调必须要创办各类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对于普通民众,应“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发挥文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毛泽东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相关论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入思考。这一论题的提出,既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与深刻思考,也与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运动以及国共双方在对抗中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等历史背景相关联,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新启蒙运动提出的“中国化”和文化民族性,为文化路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主张学习西方,然而引进的“西学”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现状。日本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一些知识分子不仅主张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希望引进的“西学”实现“中国化”、民族化。1936年新启蒙运动在提出学术文化“中国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出文化民族性问题。艾思奇、柳湜、张申府、陈伯达等人对此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了外来文化“中国化”的主张。陈唯实在《通俗辩证法讲话》一书中较早地提出了辩证法之实用化和中国化,从贤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使之“充分中国化”,李初梨认为必须更加“使马列主义更具体化、中国化,深入开展通俗化、大众化工作”,艾思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何干之则强调了要“实现理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新启蒙运动者们在阐述“中国化”这一问题时,开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要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陈伯达明确提出“对于过去中国最好的文化传统,应该接受而广大”,张申府认为以“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结合”态度对待之,柳湜主张“选拔旧文化中的具有民族意识的要素,发展它”等等。在“中国化”思潮下,新启蒙运动者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排外,而是要求外来文化要实现“中国化”、民族化。新启蒙运动者关于外来文化“中国化”和民族化的主张,展现出外来文化“中国化”文化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2.革命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深刻思考,为文化路径的提出提供了现实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一项核心工作。到中共二大前夕,已经出版了15种马克思、列宁以及其他关于共产主义的著作。此外,中共相继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等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彼时,尽管中国共产党“照着列宁的原则去进行建设”,但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在理论上,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明了中国革命走一条前人未走的新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理论作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中央苏区明确规定“在各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必须创办一种党的与苏维埃的机关报”,还要“在各乡村各城市创办当地的小报”,“编辑各种最通俗的小册子”,开展一切形式的共产主义宣传。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到1933年底,中央苏区已有大小报纸34种;1933年7月兴国、万泰、博生等13个县在列宁小学就读的学生有51286名,在夜校学习的有68146名,兴国县长岗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65%。总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深刻思考,为文化路径的提出提供了现实经验。

3.国共两党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为文化路径的提出创设了政治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作为统治阶级的国民党利用执政的优势,开始全面介入到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去世后,戴季陶、蒋介石实现了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西方文化因素的解构,建构起了维护其威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并通过推行党化教育、党义渗透和新生活运动,促使民众接受这一意识形态。此外,国民党强化了文化专制,在攻占的红色根据地推行“特种教育”,并创设中山民众学校对抗苏区列宁小学。在国统区,国民党还采取了严格的审查和查禁书刊制度,对一些文化进步人士采取恐怖行为和人身迫害,甚至是绑架和暗杀。为了对抗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中共在国统区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列经典著作,开展左翼文化运动。据统计,从1927年8月到1937年月6月,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共113种。1929年6月,中央成立文委,推动左翼文化运动。1930年3月“左联”最先成立,紧接着组建了左翼社联、剧联、美联、记联、教联以及音乐、电影小组等“八大联”,同时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在苏区,中共创办了100余种革命报刊,出版发行了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代表性文章,印发了大量的革命教材,并通过戏剧、歌谣、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从而扩大了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牢牢把握住了革命文化的领导权。国共两党在文化领域的较量,促使双方以尽可能多的路径来掌握文化领导权,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提出创设了政治背景。

4.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需要,为文化路径的提出营造了现实语境

延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建设新文化的任务也被提了出来。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什么样的文化问题上,基本上传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致力于建构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以反对封建半封建及帝国主义文化。毛泽东认为:“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因此,“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这是因为“现时的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新文化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

新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毛泽东认为应该是“民族化(包括旧形式),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包括各种科学),大众化(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的文化。张闻天也认为应该是“为抗战建国服务,以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与大众的因素作为自己内容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性质”。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要“为创造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也就是为创造广大民族所需要的新的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最终,毛泽东将其确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对文化的民族形式问题展开探讨。1939年7月和8月,中共中央的周恩来、博古在延安两次邀请文艺界举行文化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对文化民族形式达成一致意见。同时,中共还通过加大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力度,禁止佛教会、一心会等封建组织活动,反对买卖婚姻,广泛开展普及科技的宣传教育活动,对科学文化进行了弘扬和辨析。毛泽东不仅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文化必须为工农群众服务,而且还要求文化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从而推动了延安时期的文艺下乡运动。如鲁艺工作团,在张庚的带领下,历时4个多月,走遍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等城镇乡村,演出专场68次,创作大小剧本16个。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提出营造了现实语境。

二、文化路径的贯彻:理论与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提出,仅是理论上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构想。马克思主义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还在于文化路径的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最终实现了文化路径问题上理论与形式的统一。

(一)汲取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毛泽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毛泽东尽力抓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如找寻“大同”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等的关联,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转换;另一方面,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如知行观、阴阳观等进行批判,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转换。如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知行观,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具体历史的统一,成为中共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此外,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话语形式上要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而他坚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与表达形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转换。毛泽东特别善于巧用比喻,在谈及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时,认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此类比喻在其文章中比比皆是。他还大量地引用寓言、成语、典故、俗语、俚语,创造了一系列符合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词汇,如有描绘战略战术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描述党内斗争原则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展示统一战线政策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等,从而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在其他党的领导人中,刘少奇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强调:“对于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我们既不是笼统地一概反对,也不是笼统地一概接受,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其优良的与适用的东西,反对其错误的与不适用的东西。”他还认为,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首先要学习历史,不研究历史“就理论不起来”,就是“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张闻天也主张“批判地接收旧文化”,以及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他的《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大量引用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词句和典故来论述自己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图。

(二)广泛开展文化宣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大众日常

“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并且要普遍这种宣传到工人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实现的必要形式。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以后,让民众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中共理论宣传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为此,中共中央特别强调要“宣传党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党的纲领与主张,党的战略与策略,在思想意识上动员全民族与全国人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列主义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出版翻译发行各种马列主义书籍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从1938年开始,中央成立了马列学院编译部、军委编译处等专门翻译编撰马列著作的机构,成立了出版发行机构有延安解放社、新华书店、解放日报社、新华日报馆等十几家机构出版发行的马列著作,出版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军事和文艺等,出版种类达到192种。这些书籍是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最好的材料。二是通过兴办各类报刊杂志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刊物的编印,延安时是空前的。”中共中央规定:“每个支部应有一份《新华日报》,每个同志应尽可能定一份‘新华报’,并帮助推销和发行。”有学者统计,仅陕甘宁地区就有办有各类刊物杂志130种。这些报刊杂志刊登了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如《解放》周刊就刊登了160多篇由俄、英、法、德等不同版本翻译而来的马列著作,还刊登了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多篇重要文章。可见,报刊杂志也是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学习马列的重要来源。三是开展文化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延安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等近50个文化团体,创作了一批文化产品,如音乐家们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一批红色歌曲,文学家们创作了一批如《边区自卫军》等红色文学、工农兵文学,戏剧家们创作了一批如《兄妹开荒》《白毛女》等新戏剧,美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有效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宣传。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延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习教育是提高民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最关键的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得以实现的关键形式。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革命过程中全党存在的理论不足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革命过程中犯了各种错误就是因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因此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成为党内领导人的一种共识。中共意图通过对党员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用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投身于革命。延安时期,为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中央专门成立了相应的干部教育机构,颁布了20多个干部学习教育文件,相继成立了包括陕北公学在内的20多所干部教育学校,明确“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构建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对于普通党员,中央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即“加强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具体做法就是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以学习、检查、总结的方式,在党员中开展学习理论、检查对照和自我反省,最后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的凝聚力。对于普通群众,主要是通过对群众进行革命的文化学习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引导群众积极支持革命。为此,延安广泛地开展了民众社会教育运动,采取夜校、冬学、巡回训练班、识字促进会和识字组等教育形式,并以“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为民众教育的中心内容”。

(三)积极开展文化创作,凝练并践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文艺是人民大众最喜欢的文化形式,常常被用于教育民众、动员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文艺在延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实现的重要形式。延安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发挥文艺的这一功能,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不仅与延安知识分子们一起掀起了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而且还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进行了“文艺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解答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形成的主要标志。

在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站稳工农兵立场的要求下,在“文艺大众化”口号的号召下,“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有的跟随剧团)开赴前线,深入农村,下到连队”,掀起了文艺下乡运动,在生产实践中逐步体验和认识到了文艺要与工农兵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文艺下乡,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能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而且在文艺的表现形式上更能以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和审美习惯来表达,创作出了大量的“群众”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实现了文艺向大众的转变。延安文艺向大众化的转变,不仅推动了文化普及,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目的,而且还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得文艺以民族形式表达,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转变,使文艺从精英走向大众,促进了文艺大众化。

三、文化路径的成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延安时期的阶段性突破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文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这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以文化路径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理论创新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关键因素。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针对“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革命”,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形式的理论;针对“谁是我们的朋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针对“以什么样的手段践行革命”,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所有这些创新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主要的内容。

正是在这些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王稼祥首先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刘少奇揭示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刘少奇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这些关于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论述,奠定了中共对毛泽东思想基本精神论述的总体框架,直接促成“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

知识分子的研究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40年知识分子就开始注意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张仲实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给马列主义底‘总宝库’提供了好多新的贡献,添加了许多新的珍贵东西。”1941年3月,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随后他又写了多篇研究毛泽东理论的文章,还提出了“毛泽东主义”等概念。1942年7月1日,邓拓在为《晋察冀日报》撰写社论时也使用了“毛泽东主义”的概念。1943年,陈伯达则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是毛泽东的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说,知识分子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创新性提法,对党的领导群体在“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成果的科学表述及其确立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出版和报刊杂志对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37至1945年,延安出版了毛泽东著作大概有20多部,这些著作为延安时期军民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材料。延安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正是基于这些书籍,学习研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相关理论,从而逐步提炼出了毛泽东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最终促成了“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同样,党的领导群体和理论工作者借助报刊杂志来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报纸杂志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宣传的平台。如通过《解放日报》,党的领导群体和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并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张如心提出“毛泽东主义”就是发表在1942年2月18日和19日《解放日报》的文章中;刘少奇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概念,是发表在1943年7月6日《解放日报》文章中;博古提出“毛泽东的旗帜”“毛泽东的方向”是在1943年7月13日的《解放日报》文章中;王稼祥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在1943年7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

此外,文艺形式的宣传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延安时期创作的民歌有《毛泽东颂歌》《东方红》《毛泽东》等,诗歌有臧克家的《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徐迟的《毛泽东颂》、艾青的《毛泽东》、郭小川《毛泽东之歌》等。毛泽东的照片和画像频繁在媒体上出现,“凡有三人以上的公众场所,总有‘毛主席’的像,所有的工厂学校,都有毛氏的题字。今年春节,延安书店所发售的要人图像中,毛氏的图像不仅超过其他要人的图像,而且是两三倍的超过”,不少企业和学校在命名时就用毛泽东的名字。可见,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正式提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人民大众对“毛泽东思想”的认同,其中文化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实现其他认同的内在基础。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中国人民的接受和认同,尤其是文化认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文化路径,打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隔阂,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延安出版发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著作,报刊杂志刊登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性报纸、墙报、黑板报也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文章,营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氛围,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从学习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多所干部学校,培养出了大量的理论人才,如“从陕公成立到一九三八年底约一年半时间里,它就培养出六千多名干部。从一九三九年到合并于延安大学以前数年,它又培养了数千名干部”;抗大从1936年6月至抗战胜利,总校共办了8期,培养干部31345人;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和6所陆军中学,总共培养和提高了近20万名军政干部。又如,从1937年到1946年,前后近40多万左右的群众参加了社会教育,绝大部分群众逐渐由目不识丁变得能读书看报、写信记账,大部分工人还会写短文、办墙报了。从文艺的角度来看,各类文艺团体通过各种文艺活动来动员群众,对群众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在一九四七年延安平剧院转移至河北前,该院在延安期间演出各种剧目上百个,一千二白多场演出,观众总计达二百万人次”;对群众影响力非常大的秧歌队,全年“观众共有八百万”,创作出来的“大众化”文艺作品也深受群众的喜爱。

通过文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同,开始走向本土化、日常化。不少党员干部表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毛泽东著作的洗礼”,不仅“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接受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还“学到了党的政策和思想方法、增强了对党及党的宗旨的忠诚”。对普通群众来说,也“能够认真说出‘组织’、‘批评’、‘决一个定’、‘发展’、‘转变’、‘斗争’、‘法西斯’这一套的新名词”,有的明确表示通过学习后“每个人都增进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在工农分子眼中“‘毛主席’的话是绝对的,保险的”,边区群众的“政治认识恐怕比受教育的人还高”。这表明,正是通过这些文化路径,人民大众逐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三)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近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随之开启。然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转型举步维艰。尽管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但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基本延续了这一态度。中共中央到达延安之前,由于各派对“古今中西”的问题争论并未解决,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未能实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对传统文化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没有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没有厚古薄今,而是坚持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并用之表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如“实事求是”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河间献王传》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中国向何处去”时,毛泽东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中都谈到实事求是,并对其作出了完整的表述和科学的阐释,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通过具体阐释,毛泽东把它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一条基本原则,使之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运用在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央开展的调查研究中,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毛泽东坚持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从而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使得传统民本思想传化成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路线。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自强不息”之说,毛泽东不但予以传承,而且还在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转换成“独立自主”。再如,共产党员理想人格的问题,毛泽东吸取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张闻天推崇“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思想,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也曾征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所有这些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转化,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此类创新性转换,以及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社会理想、价值取向的反思和创新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全面荡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超越传统文化,创造崭新的民族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是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新形态。

结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通过文化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且还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人民大众的逐步认同,建构起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文化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而且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道路。习近平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立足新时代,我们既要汲取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经验,还要不断开拓创新,创新新的文化路径,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化延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