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位极佳的“思考者”吗

2022-06-23 23:07
润·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考者概括判断

什么是哲学家?哲学家所上的《最后一课》留下了什么悬念呢?通过一道阅读题,会让我们变成“思考者”哦!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为什么? (4分)

2.对文中画    的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4分)

(注:文本转自《语文要素天天练期末试卷》有删改)

大家分析第1题时,对“一年后弟子们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这个事实不能接受,有的同学觉得哲学家言而无信,他不能亲口告诉四位弟子答案,非常扫兴。郑同学则不这么认为,他很笃定地告诉大家:“因为旷野‘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就是最好的答案,所以哲学家来不来已经不重要了。”他从文本中找到了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同学们都觉得言之有理。

针对第2题,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程同学问:“老师,划线句子与全文有关系吗?”这个问题爆出,引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组认为最后一句与前文关系不大,既多余又偏离到另一个主题;另一组则认为最后划线句子才是关键句,全篇文章是圍绕这句中心句来写的。

陈老师顺势将班上同学分成AB两组,让两组同学再次仔细阅读文本,并说出“你的思路是从哪里来的?你怎么理解最后一句?”两组同学带着好奇心,细致捕捉句子里掩藏的秘密,寻找关键词、步步推理、判断、概括,最后得出各自的答案。

A组找出了“饱学、郊外的一片草地、如何除掉野草”等关键词句,分析后得出结论:“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认为到这里就可以了,文章主题就是“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B组找出“饱学、最后一课、哲学家微笑、点点头、种庄稼”等关键词句,认为没这么简单,哲学家对四位弟子回答的态度基本相同,说明他想表达一个哲理,只是他们还没有明白过来。问题最后落到“灵魂不被纷扰”是啥意思?美德与庄稼有关联吗?灵魂被纷扰是不是就变成旷野里的杂草呢?通过思考、碰撞,大家最后明白要除掉脑中错误的、丑恶的思想,只能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老师让我们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不也是要让我们做好自己吗?让善的东西钻进脑袋里、进到灵魂里,我们自然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大家脑瓜子一下子转过弯来了。

这样的课堂,无形中让同学们自我成长,明白了哲学家的用意,追求心灵美,懂得珍惜。

这样的阅读理解确实有意义,也挺难,而且这样的题型在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也是我们要拿分的重要阵地。可我们总是考虑不周全,因没领悟其中的哲思而失分。我们可从综合性阅读题中展开更多的阅读,多思、多悟,通过质疑与交流,最终成为极佳的“思考者”!5C97E086-BFAB-4FC0-9FF0-0C7ACB7E92E8

猜你喜欢
思考者概括判断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