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的乡村振兴路径与对策

2022-06-23 00:40刘合光
中国经济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业

刘合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的共同富裕最大难点和最艰巨任务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为此,必须准确理解与把握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关键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乡村振兴是补齐“三农”短板的有效战略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乡村都不可能完全消亡。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施“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这不利于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虽然从农村起步,但是城镇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占据先手棋,农村发展进一步滞后于城镇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就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础与支撑,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处于支配地位;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关键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因而,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都应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展开。

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的战略举措。城乡发展不平衡有经济社会发展自身的原因,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乡失衡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差距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显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城市的资金、人才回流到农村,发展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等,使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发展。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农村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使农民在家就能享受到与市民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以此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融合化。

二、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实现共同富裕是远景目标。此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是其重要进程和内容。

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需要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不同人群都能够通过辛勤劳动走上致富之路、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提升、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而达到这些要求则意味着乡村的全面振兴。

共同富裕是检验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努力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乡村振兴推进得怎么样,农民群众是否实现了生活富裕,是否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考量标准。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实现机制,探索更有效的发展行动、发展干预,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关键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度深、难度大,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和实现形式还不够丰富和多元,有效、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还比较有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努力。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稳中有升,城镇化率已超过64%,城镇地区已经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可以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共同富裕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广大乡村地区是推进共同富裕最大的潜力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跨不过的槛。推进乡村振兴,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与要素,激发乡村發展动力与活力,让乡村富裕起来,与城市互补互动互促,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够逐步实现。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印发以后,各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上,部分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偏离,究其原因是对机制的把握不彻底、对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与要求理解不到位,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从而损伤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乡村振兴的实施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的需要。

当前,乡村振兴推进路径偏离的主要表现有:盲目套用城市发展模式用以发展乡村,造成发展路径不适应农村实际需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摊大饼”“撒胡椒面”现象,造成资金资源浪费,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合村并居”“赶农民上楼”等脱离农民需求的实践仍有发生,造成一些地区的农民颇有怨言;乡村建设中盲目求多求快、求大求全,脱离农村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时常发生,损害农民群众积极性。这些问题,背离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和目标,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予以“拨乱反正”,选择“符合规律的、符合实际的、符合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振兴路径。

科学研判乡村发展布局,以符合群众意愿、符合地区实际的规划路径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有了路线图,才能激发发展活力。过去由于缺少村庄规划的指引,不少地方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要建设好乡村,就要科学做好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村特色,要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重点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加强调研研判、立足资源特色、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为了农民而规划,为了农民而建设,推动各级部门“依规履职”,劲往一处使,使规划能落地、建设有成效。

精准选择主导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也是保障。近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文旅休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但是,部分地区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定位不清、盲目跟风、各类产业一拥而上但缺乏“拳头产业”等问题。为此,应当走好产业精准发展之路,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分类分批精准施策,找准产业定位,不求多但求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业”,以精准高效的产业引领振兴之路。

探索务实管用、管长远的农村改革,以机制创新路径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农村多项改革持续推进,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方位,系统谋划推动新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健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有序奋斗,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

稳中求进,求好不求快,以惠及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要求好不求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贪图速度、忽略质量、违背民意的乡村建设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更是让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乡村建设就是为了农民而建,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扎实推进,切实把乡村建好、建美。

四、强化支撑保障,全面振兴乡村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方资源要素的有机结合,要选准路径,更要强化支撑保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农民满意的、社会需要的全面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补齐“三农”短板,持续增强“三农”发展成色,在共同富裕蓝图中描绘好壮丽的农村繁荣前景。

一是继续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面对复杂的形式,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创新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与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对照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根据形势的不同,增强资金、人才、公共服务等各项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创新性、时代性。去年,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施行,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有关要求和精神,探索形成乡村振兴系列法律体系,以法治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二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下乡。“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是长期以来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难题。金融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利器,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社会资本投资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有着积极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需要切实发挥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保障作用。要通过综合运用金融杠杆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本下乡等方式,为粮食生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等提供金融活水,要引导社会资本在关键领域和热点产业有序开展投资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充沛资金“血液”,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资金资本基础。

三是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標的实现,科技助力必不可少。传统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经验来操作,无法实现精准高效生产,科技是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高效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农业之所以更发达,很大程度上是掌握了核心科技。我国乡村振兴同样要用好科技的力量。为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智慧产业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四是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书记是党组织的主心骨,是所在组织党员队伍的带头人、领头雁,发挥着统筹、协调、决策、指挥、推动的领导作用。日前,浙江省率先出台《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试行)》,明确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了一套权责统一、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这是有益的实践。各地要充分发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作用,抓基层、抓重点,把组织强起来,把人心拢起来,把力量统起来,把各方调动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业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