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兼论“双链联动”模式创新

2022-06-22 03:05朱太辉张彧通
南方金融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供应链协同

朱太辉,张彧通

(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8)

一、引言

伴随着数字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深入运用,数字化转型成为农村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应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内外部竞争上升、实现“支农支小”目标的必要选择。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①2018 年,我国先后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21 年1 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 年3 月,国家“十四五”规划专篇规划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是政策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从组织体系、产品服务、考核评价、政策保障等多个方面,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②2019 年1 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21 年4 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启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2021 年,银保监会密集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定量说明》《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评分办法》等规划性文件。。其中,农村中小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银行,如何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转型高效服务乡村振兴,已成为农村中小银行“十四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和政策问题。

尽管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蔡兴等,2019),但农村金融发展出现了“局部知识范式”或“市场过程范式”的发展范式转移,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式需要改变(赵洪丹和朱显平,2015 ;冯兴元等,2019)。概括而言,现有金融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难以发挥乡村振兴融资主渠道作用和满足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新兴金融需求(蒋远胜和徐光顺,2019),“新农人”融资难问题突出(何广文和刘甜,2018),合作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周孟亮,2020),金融创新持续性差和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不健全(张林和温涛,2019)。

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研究认为,应当完善农村金融管理和服务体制,设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等(蒋远胜和徐光顺,2019);加快农村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陈放,2018 ;张林和温涛,2019);加强适合“三农”产业运营模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吴比和张灿强,2017 ;韩国强,2018)。利用金融科技发展农村金融也是研究的重点,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金融科技的赋能价值,认为金融科技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幸福感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陈丹和姚明明,2019 ;尹振涛等,2021),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葛和平和钱宇,2021),但是对涉农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影响不明显(何婧和李庆海,2019)。二是金融科技的问题与应对,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地域分化、服务深度不足、数字金融排斥、潜在金融风险升高等问题,需要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健全差异化激励机制和科技监管体系等(星焱,2021)。但以往文献没有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重点深入探讨农村金融服务的本质,也没有详细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本文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调研、问卷等方法③在中国农金30 人论坛的大力支持下,笔者面向全国各地省级联社和法人行社的部门负责人和行社领导开展了线上调研,了解目前农村中小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和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实际问题。线上发放了共415 份问卷,回收415 份,其中省级联社负责人51 人,占比12%;法人行社领导364 人,占比88%。,分析当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数字化转型下农村中小银行赋能乡村振兴的“双链联动”模式(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联动)。

二、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与根源

(一)农村中小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巨大历史贡献,但农村金融服务却长期面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口持续较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较低等问题。

1.涉农贷款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但占比持续下降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近年来我国涉农贷款余额持续保持增长,截至2021 年末达到43.21 万亿元,同比增速在2018 年之后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近年来低位,占各项贷款比重则处于持续下降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近年来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户储蓄存款总量约为发放农户贷款总量的两倍以上,不少农村资金流向了城市。

图1 2010-2021 年我国涉农贷款增速和占比变化情况

2.相对于城市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存在较大供需缺口

从绝对缺口来看,中国社科院2016 年8 月份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综合利用农业增加值、农户贷款等数据估算得出当时我国三农金融供求缺口超过3 万亿元(李勇坚和王弢,2016)。从相对缺口来看,居民部门方面,利用人民银行住户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等数据估算城乡居民人均贷款获得量,发现农村居民尚不足城镇居民一半;企业部门方面,第一产业贷款余额占其增加值比重显著低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企业户均贷款也明显低于二三产业。

3.服务产品缺乏体系化,与农村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

在我们的调研中,面向农户生产和消费的“零散小”产品占据多数,仅有50% 的省级联社和法人行社以企业生产型的贷款产品为重点金融需求。一方面,几乎所有重点服务企业生产型贷款的农村中小银行都只是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放贷款,而并没有拓展到行业的上下游;另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逐渐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手机渠道服务农户、居民等个人客户。

(二)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挑战

1.信息短缺制约金融服务供应能力

实践中,农户、涉农小微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存在着贷款主体现金流不稳定、贷款主体的信息收集难度大、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缺乏、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贷款主体信息收集难度大是首要障碍,贷款产品和贷款主体的需求存在不匹配和贷款主体现金流不稳定次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息收集难度大是造成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见图2)。

图2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障碍

2.数字化转型推进缓慢

调研显示,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一般首先发生在营销获客环节,其次是风险控制和产品定价。这表明,很多机构仅仅开始实施渠道的数字化,而没有深入实施组织机构内部的数字化。同时,风险控制和产品定价存在着与自身业务匹配性低、数据质量差、模型维度少等多种问题。此外,农村中小银行的管理层多将线下网点作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首要优势,反映了农村中小银行管理层的思维定式:即线下网点是过去业务开展的“桥头堡”,也应当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和顶层架构认识不足。从“最难适应的数字化转型变革”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传统业务逻辑和经营理念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非常大,组织形态、技术能力、人员素质也都是重要的壁垒(见图3)。

图3 农村中小银行最难适应的数字化转型变革

3.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中小银行中仅有三分之一左右有专门的规划和任务,明确了服务数字乡村治理的分工和任务目标;三分之一左右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但在日常经营中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参与一些重点的数字乡村治理工作;还有三分之一左右并没有参与到本地的数字乡村治理中。

(三)农村中小银行不能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根源

1.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源于金融供应链循环不畅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有金融服务多层次市场建设和机构建设不充分、产品创新不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用信息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金融素养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朱太辉,2019),但在业务上的直接表现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供应链循环不畅,“产品设计—营销获客—风险决策—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各环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协同和良性循环。在产品设计环节,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非常弱,不能因地制宜地设计适合农民和农业的信贷产品。在营销获客环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线下服务的成本高又缺乏有效的线上服务工具。在征信审批、风险定价环节,农村金融机构缺少抵押物、农业主体生产消费信息等风控抓手,尽管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主体的参与可以解决“风控难”的问题,但又会引发“借贷贵”的难题。在客户运营环节,农村金融机构也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实现客户留存,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产品创新、营销获客、征信审批难,最后导致信贷服务“越做越小”(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2020)。

2.金融服务供应链不畅源于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缺乏协同

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不畅的根源不只是金融服务供应链本身的问题,更深层次原因是乡村产业供应链不完善,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缺乏协同。相比较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各类产业链环节缺失、乡村治理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这使得农村金融缺少服务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的基础。以生猪养殖金融服务为例,传统的生猪养殖大部分停留在“产”这个环节,农村信贷服务只能考虑农户养殖过程的风险和固定资产,无法获取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增量信息。此外,养殖环节的存量信息不能有效沉淀,无法帮助改善金融服务效率。

三、数字化下农村中小银行赋能乡村振兴的“双链联动”模式

(一)农村中小银行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

1.农村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协同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是长期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全面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排序第一。《乡村振兴促进法》还提出了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专门要求。

农村中小银行服务应坚持“重点突破,协同推进”,优先服务产业振兴,并做好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协同推进。在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下,促进乡村领域的人才聚集、文化建设、宜居生态改善、组织治理完备,并让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在乡村落地。

2.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绑定突破

产业供应链的沉淀发展可以促进产业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填充金融供应链的“信息洼地”。相比较城市区域的供应链体系来说,长期以来乡村地区“无产业沉淀”“无治理沉淀”“无需求沉淀”,很多地方的乡村供应链“无数据沉淀”。农村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绑定发展的目标在于,消除农村中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提升农村中小银行的金融信息分析应用能力。

3.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供应链水平

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既可以提升前台业务效率,又可以提升中后台管理效率,例如在智能记账环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打造的智能做账引擎,会计做账效率大幅提升(朱太辉和张彧通,2021)。从调研来看,不少农村中小银行已经从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服务两方面,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形成了六类共性做法。一是助农服务点,又称为金融服务点、乡村驿站等。助农服务点是服务农村的桥头堡、收集业务信息的交通站,立足基础金融服务,拓展金融教育、电商物流、政府公共服务等其他助农服务。二是本地乡村产业链式服务。各地打造了“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产业链、“家庭农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生态链等合作服务模式,并运用产业数字化、金融科技等工具全面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三是整村授信。整村授信是农户建档的自然延伸和授信模式创新,以行政村为单位向农户提供无抵押和担保的金融授信服务。整村授信创新了建档、分类、走访、评议、授信的标准化流程,提升了授信效率和准确性。四是线下网点智能化改造与移动展业,定位在网点轻型化、智能化,围绕业务数字化开发网点营销、移动营销工具、管理平台等,提升客户体验,重塑业务流程,实现高柜服务转向低柜营销。此外,农村中小银行还通过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实现与生活缴费、康养、医疗、教育等各类刚需、差异化的非银服务相融合。五是银政企合作。通过与农村三资监管平台、银政直连平台等外部信息平台的合作共建,形成银政企的数据共享、渠道共享、业务合办等模式,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业务的管理、风控和监督。六是金融村官。定位于“村银共建,治理有效”,金融村官由农村中小银行派驻,并参与村级基层治理,提供金融宣传、金融产品服务等。

(二)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联动模式构建

1.“双链联动”提升双向循环

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双链联动”指的是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协同利用共性基础设施、共享数字技术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两条供应链的各环节实现客户、渠道、场景的联动,从而实现乡村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相互促进与质效提升(见图4)。

图4 金融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循环联动

金融服务供应链包括产品设计、产品营销、风险决策、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等环节。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条理想的金融服务供应链是通过金融服务的延展和积累,农村中小银行可以向服务对象供应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金融服务乡村产业经营发展的正向循环。乡村产业供应链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交易支付和售后管理等环节。同样,一条理想的乡村产业供应链是通过生产经营与金融服务的高效对接,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拓展生产经营的正向循环。

数字化为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提供了动力。通过数字化赋能,让数据要素成为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共同基础”,实现“人、货、场”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交集(朱太辉和张彧通,2021),进而实现“双链”在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物流等方面的高效协同(朱太辉和张彧通,2022)。

2.客户的联动协同

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客户联动协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见图5):一方面,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共享增量客户”。农村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场景和技术方面的数字化赋能,提升风险控制水平、扩展服务范围,在产品营销环节实现让传统金融无法或无意愿触达的小微企业、三农、征信白户、偏远地区人群和年轻人群体等长尾客群成为自身的增量客户。对于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通过数字化赋能产品营销的方式也可以获得自身产品的增量客户。农村中小银行和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共享数字化营销,并丰富彼此的客户资源。

图5 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的客户联动协同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精准刻画客户”。农村中小银行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行为轨迹等替代类数据,结合各类预测模型和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分群,可以使得产品设计和风险决策更加精准,综合实现对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滴灌”式融资供给。与此同时,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通过自身供应链所积累的数据和客户标签化,为农村中小银行提供更加细致的客户画像,从而帮助银行在产品设计环节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在产品营销、风险决策环节实现优质客户识别、信用风险评估、防范和阻断风险传导。

3.场景和渠道的联动协同

场景和渠道是交易场所和触达手段,它们是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交集的基础。一般来说,场景可以分为金融场景和非金融场景(非金融场景包含一些公共和政务场景,比产业场景范围更广);渠道可以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的场景和渠道常见象限分布见图6。

图6 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的场景和渠道象限

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场景和渠道联动协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两条供应链相互共享各自的场景和渠道。农村中小银行借助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场景和渠道实现业务经营,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金融场景和渠道上叠加产业链服务。此外,农村中小银行和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可以共用相同的、第三方场景和渠道。另一方面,共享的场景和渠道实现自身供应链的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与非金融服务将相互融合进线上和线下的各类渠道。通过嵌入彼此的场景和渠道,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各自的内部数据闭环将更加高质高效。

(三)数字化夯实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联动基础

1.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和金融业发展的共同方向

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数字化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数字化是服务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有效路径。从2021 年底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和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将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聚力(朱太辉和张彧通,2022)。

2.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协同

一是硬件基础设施协同。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都需要数据中心、通信技术、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承载。此外,不少实体企业在同步实施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硬件基础设施也是农村中小银行、核心产业主体数字化转型的共性基础。

二是公共支撑平台协同。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将沉没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通过搭建通用的应用支撑平台用以支持“开放银行”的建设。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搭建公共数据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等,还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3.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的数据驱动协同

一是数据收集协同。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都需要依靠数据设备指纹、网络爬虫、生物探针、地理位置识别、活体检测等方式,依法合规地收集相关主体的信息。

二是数据治理协同。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化数据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技术可以提升农村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的效果,助力实现“质量上好、形式规范、管理便利、应用丰富”的数据治理良好局面。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重点加强数据治理。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构建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数据应用协同。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最终是要实现数据应用赋能。通过更高效地应用数据,农村中小银行可以更好地实现业务和管理需求,做到事前获客、事中定价、事后风控全流程的赋能,同时运用地理位置、社交关系、语音文本等各类数据等创新中小企业信贷金融产品。数字乡村建设要求全面促进数据应用,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以数据为基础、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4.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的技术赋能协同

一是信息系统协同。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农村中小银行发展的标配,例如信贷技术系统和支持数字化信贷业务开展的后台管理系统是数字化信贷开展的技术基础。而数字乡村建设也离不开各类信息系统的高效支持,例如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

二是数字科技协同。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都需要依靠数字科技释放生产力,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业与金融服务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四、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数据抓手:与数字乡村治理协同,强化服务的数据收集利用

1.为数字乡村治理提供工具,强化数字化服务的数据基础

各地的农村中小银行往往会参与本地治理,农村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为数字乡村治理提供信息查询、政务服务入口等工具,实现获客、粘客。第一种是综合治理工具,集业务应用、数据汇总、互联共享、展示分析、监督审计和决策指挥于一体。第二种是政务治理工具,实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渠道融合,触达非农商行客户。第三种是产业治理工具,对接特色产业平台,实现产业链向生态链延展,助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与乡村振兴数据治理基础设施强化合作,善用全量数据

一是积极参与信用数据专题库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信用”。抓住建设数字乡村公共数据平台的契机,打造农村信用数据专题库,实现信用数据的全汇聚。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农信主推的农村信用数据专题库建设机制,在政府层面实现数据共享汇集、在部门层面实现技术支撑管理、在农信层面实现专题数据治理。另一方面,立足于对乡村公共数据平台的原始数据进行集成、清洗、脱敏和归集,善用农业农村、商务、民政、公安、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库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

二是强化行内大数据平台与乡村应用支撑平台的互动,提升涉农信用信息使用效率。数字乡村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标准化模块和编程接口,包含用户身份认证模块、业务流程模块、信用信息模块等基本功能模块。农村中小银行应强化行内大数据平台与支撑平台的互动,统筹运用农村信用专题数据库和行内数据,实现数据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3.与数字乡村治理的外部数据源开放共享,活用行内数据

一是强化数据共享认知,提升存量行内数据的效用。在农村中小银行广泛大力推行整村授信、城镇信用体系建设和农牧民建档授信等工作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各类行内数据与外部信用体系的数据共享,巩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助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从而实现反哺农村金融业务的目标。

二是强化数据层面的政银合作,打破涉农数据孤岛。一方面,与市场监督管理局、住建、人社、财政、卫健委、税务局等省市级政府部门拓宽“总对总”合作渠道, 以“政务+ 金融”理念积极探索数字金融转型,不仅开展企业工资代发、代理工商注册登记和代办营业执照等多项代办业务,而且立足各类政府数据创新贷款产品,开发税务贷、公积金贷、产业贷等各类产品。另一方面,与政府机关(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等)、产业服务机构(广电网络等机构)、金融交易组织(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机构)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协议,深化信息和渠道共享合作。

三是引入外部数据聚合服务商,不断丰富数据维度和覆盖面。除了接入涉案涉诉、运营商、个人征信、企业纳税等政府和公共数据源以外,还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接入第三方数据聚合平台,更好地满足农村中小银行对行外海量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应用需求,为基于实际业务场景的数据指标和标签体系提供有益的数据补充。

四是活用三资平台、新农直报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农村金融新模式。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农村部在各地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试点,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源和资产的监管。尽管各地三资平台的建设模式和使用职权有所不同,但是三资平台对于农村集体资金、资源和资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较好地完成整村授信、整族授信、整产业授信的数据收集工作。此外,还可以直接登录使用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建设的专门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官方管理服务平台——新农直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通过主体直连、信息直报、服务直通、共享共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点对点对接的信贷、保险培训、生产作业、产品营销等多项服务。

(二)产业抓手:与核心实体企业协同,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1.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为乡村产业供应链赋能

农村中小银行依靠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提升乡村产业供应链效率。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向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业链赋能贷”等创新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低成本地参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改造的乡村产业供应链;另一方面,直接向乡村产业供应链开放金融供应链环节,通过共享乡村主体数据、线上线下流量、普惠金融服务点等多元渠道,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参与改造的乡村产业供应链形成协同(见图7)。

图7 农村中小银行参与供应链数字化赋能模式

2.赋能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协同程度

农村中小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向实体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专门用于支持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向产业企业开放应用平台、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并共享乡村主体的数据、线上线下的流量、普惠金融服务点等多元渠道,与此同时也可以获取实体企业所在产业的信息,从而提升产业链协同程度。

(三)生态抓手: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协同,强化金融服务的生态搭建

1.以场景为主导,全面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特色生态

在金融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低,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强,但技术基因不及互联网科技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则在技术上有核心禀赋,在跨界联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沈建光等,2020)。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协同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技术、场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农村中小银行可以场景为牵引,全面构建普惠金融特色生态。整合行内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形成标准服务输出,搭建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府端连接、同业端共享、企业端赋能和客户端直达,将金融服务融入政务、民生和社会治理。

2.借助科技公司技术优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相对于金融机构自建金融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来说,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拥有更加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更加多样的数字化渠道(沈建光和朱太辉,2020)。

金融科技平台建立产融互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融合发展。一方面,金融科技平台可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存储和分析、金融科技操作系统、营销渠道等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金融科技、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供需交互、对接和迭代的效率。另一方面,依托开放平台和基础设施,打造技术与金融、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科技公司的服务嵌入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并帮助金融机构将业务流程嵌入消费流程和企业经营流程。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之间的共生关系不断加强,并形成“金融科技—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个人消费”“金融机构—企业经营”“企业个人—金融科技”之间持续的双向赋能。

(四)渠道抓手:与乡村服务下沉协同,强化线上线下业务的联动

1.做强做优金融服务网点

一是实现网点智能转型,实现“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服务转型。充分发挥网点网格化辐射作用,针对农村具体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便捷性的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应当优化网点服务流程,提升农村金融网点规范化建设水平,优化客户体验,打造网点服务品牌标杆,提高农村人员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网点转型主要是为了反哺金融主业,重点是获客、粘客,提供的应该更多是刚需的、稀缺的服务资源,例如生活缴费、康养、医疗、教育等,需要和第三方深度合作。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社区银行,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融合发展。在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的基础上,立足服务社区,打造线上线下、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融合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银行服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金融服务跨界至生活服务,社区居民线上下单、线下提货,能够以优惠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服务或商品,为居民搭建值得信赖的生活平台。社区银行还具有免收额外费用、资金实时到账、银行增信、综合金融服务等独特优势,为商户搭建免费电商平台、为农户搭建快捷销售平台。

三是运营升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实现金融服务与其他服务深度融合。在充分发挥服务点现金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金融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与拥有大量生态场景和科技能力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将民生商品、便民服务、互联网医院、物流配送、健康、物流产品和服务嵌入站点,实现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的融合。

2.做深做透移动金融服务

大力拓展移动信贷上门服务。信贷员或者综合营销人员手持移动终端,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客户上门提供两方面金融服务:一是提供移动信贷业务,二是综合营销移动展业。

3.做好做细金融村官制度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一部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村官制度做好做细。尽管网点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客户经理不断移动展业,但是和广大村镇数量还是存在不匹配,仍然需要金融村官的驻村服务。同时,普惠金融服务点等农村金融服务在线下的延伸还仍然比较单一,仅仅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非银服务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实现村银共建,通过“党建示范点+ 金融”的方式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实现民众的金融教育。金融村官应当由政府的组织部门专门委派、由银行员工派驻,参与村级治理。

(五)合作抓手:打造农村中小银行共性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赋能创新效率

不同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业务重心也有侧重,在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协同和行业沟通方面都急需适用于全行业、全国性的行业共性基础设施,以锻造共性能力,服务行业发展。

1.打造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技术赋能基础设施

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基础薄弱、路径各异、成本较高,可以借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经验,将数字科技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聚合,打造行业云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形成农村中小银行的混合加强数据平台,以实现业务支撑、创新支撑、安全支撑。同时,还可以农信行业云平台为基础,打造围绕产品、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与代理商、经销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SI(业务集成商)、咨询公司、SaaS/PaaS 厂商,以及运营交付服务商等伙伴开展合作的生态。

2.打造产业链金融跨区域协同的业务合作基础设施

农村中小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或者内部管理时面临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农村供应链金融可能需要跨区域经营、农村消费金融面临线上化趋势等。可以围绕零售业务、批发业务、乡村振兴业务、普惠业务、资金业务等各类农村中小银行前台业务和中后台管理职能形成经营管理协同机制,明确省级联社、法人行社相互之间开展业务合作的实现机制、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也可以打造并共享适用于互联网贷款、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同经营管理类型的平台系统,实现跨区域业务的客户合作、产品合作以及管理合作。

五、结论

本文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分析当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数字化转型下农村中小银行赋能乡村振兴的“双链联动”模式——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联动。

从发展现状看,全面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监管部门的政策重点,但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三大挑战:一是农村客户信息短缺的影响大;二是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慢;三是农村中小银行尚未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其背后是机构体系、法律制度、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在于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产品、营销、风控、支付、贷后)良莠不齐,且前后环节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协同;而金融供应链循环不畅源于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缺乏协同,农村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匹配乡村产业供应链差异大、跨区域的需求。

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业务模式,关键在于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的联动。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振兴的“双链联动”模式遵循了国家“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部署指引,是以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双链联动”为核心,以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内外联动为路径,实现双链“人、货、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互动,进而实现双链在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方面的高效协同和良性循环。

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振兴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协同基础:一是共性基础设施协同,主要是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平台的“软硬”协同;二是数据驱动协同,主要是数据收集、治理、应用驱动的全流程协同;三是技术赋能协同,主要是单一数字科技业务赋能和统一信息系统集成赋能的“点面”协同。

从战略实施看,数字化赋能农村金融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需要用好五大抓手:数据抓手,与数字乡村治理协同,强化数据收集利用;产业抓手,与核心实体企业协同,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生态抓手,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协同,提升生态、场景、科技赋能;渠道抓手,与乡村服务下沉协同,渠道联动、线下网点、移动服务、金融村官是重点;合作抓手,打造两大基础设施,满足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需要,满足跨区域服务乡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需求。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供应链协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