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深层困境与商业模式革新

2022-06-22 01:11朱鸿军李喆
现代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平台经济商业模式

朱鸿军 李喆

关键词:双重浸入;学术期刊数据库;商业模式;平台经济

“双重浸入”指作为知识生产者的科学研究人员和作为消费者的科学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的大学图书馆和政府等其他科研资助者,需要为期刊出版支付双重费用,简而言之,就是同一群人既要支付期刊文章处理费,也要支付期刊订阅费。实际上,“双重浸入”是由学术期刊出版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一般行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同一性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很少有生产者必须经常在市场中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但在学术期刊出版业中,同一个人不同身份的同一性很难维持,研究人员既是生产特定知识的人,也是消费同一种特定知识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说,“双重浸入”是与学术出版相伴生的问题,因此长久以来都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学术期刊数据库订阅成本的持续上涨,这一矛盾愈演愈烈。

近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诉知网侵犯著作权胜诉一事,再次将“双重浸入”这一内在矛盾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赵德馨教授提出,知网未经他的许可,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且未支付稿费,他本人使用时还需付费下载。经判决,知网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维权合理开支,并发表声明,为文字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获取过程的不当道歉。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Elsevier)的订购谈判和Sci-Hub与《自然》(Nature)的版权纠纷也都是“双重浸入”问题的体现。

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不满已久,但关联日益紧密的各方始终不能就任何一种解决方案达成共识。这使得回顾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商业运营模式成为必要。只有基于全面的了解,才有望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可行的对策。

一、双重浸入: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变迁中的深层困境

回顾发展进程,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至少受到学术期刊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学术期刊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演进提供内容,只有当学术期刊繁荣至一定的程度,也即知识积累和迭代速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学术期刊数据库才有出现的必要,这是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通信技术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演进提供了技术基础,只有当数字访问、搜索、复制和传播具有可操作性的时候,学术期刊數据库才有出现的可能,这是充分条件。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7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50年代

这一阶段,学术期刊数据库并没有真正出现,但其出现的基本条件已经日渐成熟,因此这一阶段也可被理解为前数据库阶段。从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来看,伦敦皇家学会第一任联合秘书Henry Oldenburg于1665年3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期刊Journal des Sgavans,旨在确立学术知识的优先权,即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知识的第一作者作为发现者和生产者的优先权能够得到公开承认和保障。彼时出版的一般流程是,科研人员将标注了姓名和寄送日期的手稿交给期刊,这些手稿经由皇家学会理事会审查后,被选择性批准出版发行。学术期刊的四大功能,即注册、传播、同行评审和存档已经出现,这是学术期刊的基础,也是核心,即使是现代的学术期刊或学术期刊数据库也都遵循这些目标。

49年后,大约18世纪初,第一本摘要期刊出现了,这实际上可被视为现代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雏形。此后逐步出现了发行主体的主导权从学术团体向商业机构的迁移:科研人员虽然依然继续追求知识传播,但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已从促进知识增长转向追逐利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转移趋势日趋显著:为响应政府倡导的“资助研究的增长能导致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号召,针对学术出版的商业投资大幅增长,这既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繁荣,也增强了商业出版公司的出版主导权。有利可图的学术期刊业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出现提供了资金条件,也为“双重浸入”矛盾埋下了隐患。

(二)兴起阶段:20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由于另一个基础条件,即通信技术的发展,期刊得以实现数字存储和数字分发,学术期刊数据库得以出现。自互联网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起,汤姆森科学研究所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fThomson Scientific)就开始建立科学网络,尤其重视引文分析的数据。早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同样来自学术团体,且主要目标在于存档,出版层级主要是一级出版,即出版此前未出版过的内容。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引入了第一个交互式检索数据库Medline,这标志着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用于归档,还可用于检索,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又提高了访问知识的效率。出版层级也从一级向首次出版、电子摘要和索引共存的一、二级混合发展。

不过,受制于通信技术有限的连接性,此时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仍然以单点形式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才开始加速发展。1997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合并了新旧两个Medline数据库,推出PubMed数据库。1999年,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中国知网,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与使用的壁垒,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的平台。这时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覆盖地区更多了,可索引的期刊更多了,数据库的数量也更多了。不过,这时“双重浸入”的矛盾并不激烈,因为增长的科研资金能够缓解这一矛盾,使得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繁荣阶段:21世纪至今

这一阶段,期刊数量的持续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共同推动学术期刊数据库趋向繁荣。这首先表现在进入学术出版数据服务领域的主体的变化上,除了原本的学术团体和商业出版集团以外,技术服务商也开始推出学术期刊数据库。2004年11月,谷歌(Google)推出了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业务,允许所有用户免费、便捷地访问数据库,并提供副本或原文链接,该服务涵盖了广泛的学科,甚至是付费墙后的内容,这使其很快成为最受科研人员欢迎的工具。10年后,2014年,百度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百度学术。

其次表现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功能不断优化。就基本功能而言,技术进步使检索效率大幅提高。2015年由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开发的新一代搜索引擎Semantic Scholar问世,该引擎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语义识别,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档的上下文,提高检索的准确率。类似的数据库还有Connected Papers、Research Rabbit等。但这些新兴的学术期刊数据库通常都基于开放数据,且其基本不以提供检索服务来实现盈利,而是依赖集团内其他盈利业务补贴,或者非营利机构支持,或者用户募捐。

最后表现在学术期刊数据库种类的多元化趋势上,比如开放获取型数据库arXiv、PLOS ONE和学术社交平台Research Gate、Academia.edu等。这些新型数据库同样致力于提高学术期刊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可检索性。

总之,新供应商提供的优质且几乎免费的服务激化了固有的“双重浸入”矛盾。这就带来了第四个方面的变化。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所形成的出版巨头,如Reed-Elsevier(励德一爱思唯尔)、Wiley-Blackwell(威利)、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和Taylor&Francis(泰勒一弗朗西斯)等除了驻守“付费墙”以外,也开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比如提供混合开放获取模式,以及开始布局科研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的业务,包括提供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科研选题管理工具、科研竞争分析工具、科研成果评价工具等。

二、“双重浸入”的加剧:学术期刊数据库运营争议的作用

学术期刊数据库对学术知识生产的巨大价值几乎没有争议。这些价值主要通过数据库提高知识的可访问性和可检索性来实现。当前,仅Semantic Scholar学术期刊数据库可检索的文章数量超过了2亿篇。在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当前,每年新增的学术期刊和论文是海量的。如果没有数据库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研究人员仅凭传统手段找到目标论文会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并且不能确定检索覆盖的范围是否尽可能完整。有了数据库,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便捷地在数据库中根据自定义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这个过程使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同时效率大幅度提高。学术期刊数据库直接促进了学术知识更快、更广传播。传播速率的提升大大加快了知识产品的流通速度,进而引发整个知识生产体系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知识生产总体效应的最大化。然而,虽然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巨大社会价值没有异议,但是其实现价值在实际运营中的诸多争议点却加剧了“双重浸入”的矛盾,进而引发了其实现价值路径合法性危机。

(一)公共属性与商业利益之争

学术期刊数据库实际运营中一直都面临着如何协调学术作品兼具公共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学术期刊刊登的学术作品本质上带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作为学术作品的产制者,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在学术知识生产过程中会得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公共资源资助。同时,在他们看来,正如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所主张的那样,科学家们只有通过学术期刊这样的介质发表他们的作品才能作出贡献(正如一个人只有说话才能表达观点一样),只有当这些作品成为科学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时,科学家才能真正声称这是他们的作品。这种观点意味着如果学术论文不能以学术期刊这样公开发表的方式增进社会知识,那便失去了其根本意义。作为学术作品刊登的学术期刊,缘于其推出的学术产品小众性和商业变现的天生缺陷以及这些产品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巨大价值,其在实际运营中同样会得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公共资助,这也使其推出的学术产品保持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进而促进学术产品以较低价格展开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使学术期刊数据库经营的学术作品变得越发有利可图。早在19世纪,学术期刊出版业就成了一个商业场域,出版巨头Elsevier和Springer在那时就已经被创立。当时的利润增长更多受益于新技术降低了副本的生产和传播成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互联网技术、计算技术为代表的ICT技术陕速兴起和商业使用普及,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生产成本不断被推低,集聚和传播学术知识作品的能力不断提升,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商业利益越发显著。然而,另一值得警惕的局面是,学术期刊数据库运營商大多为大型私营企业,即使是学术团体或大学等其他非营利机构,也大多在财务上自负盈亏,有证据表明,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数据库一直处于垄断和集中化状态,主要的出版商出版了大约一半的论文。垄断的格局使得学术期刊数据库运营商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科研人员或其所属机构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需求是刚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数据库运营商可以几乎不受消费端的阻力,持续提高售卖价格。事实上,科学出版已被认为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然而,这种严重不对等的市场交易格局很难持续,它建立在学术期刊生产成本持续低位、学术期刊数据库订阅和访问费用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学术期刊数据库订阅费和访问费的不断增长,加剧了学术知识作品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加剧了“双重浸入”的矛盾冲突:科学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以接受种种公共资助方式产制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同样接受诸多公共资助的学术期刊上,然而,商业私有化的学术期刊数据商却以排他的、垄断的方式将其出售,获取巨额收益,并且最主要的买单者还是这些研究成果源头的产制者——科学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科研人员就被要求解释这种公私混淆的普遍趋势,不过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二)版权授权不完整与融媒使用之争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已成为主流媒体的自觉行为,而且上升到了强大国家意义行为的背景下,包括加快与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合作等媒体融合正在成为学术期刊实现行业和自我“救赎”的主导数字转型行为,同时也为学术期刊论文著作权人将自身权利最大化所期盼,当然更受到受益最大主体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力推。然而,诞生于特定时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现今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就在于获取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完整性而出现的违规违法运营。

“一次授权,一次使用”是著作权法对版权使用人合法使用版权作品规定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参照,学术期刊数据库要合法展开学术期刊论文的网络使用,除需要获取学术期刊对论文邻接权的授权之外,还须得到论文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然而,实际运营中,学术期刊数据库仅仅是和学术期刊签订了版权授权协议,并且也被行业默认为以此协议就获取了作者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主要的法律假定是:学术期刊通常都会在投稿通知中声明“作者投稿就意味着将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了学术期刊”,这种声明在法律层面应该被视为“要约”合同。事实上,这种假定虽然已在行业实践中得到广泛推行,但只是“幻想”,并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早在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魏剑美教授起诉龙源期刊网案时,后者的败诉就将这种“幻想”打破了。此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诉知网风波中败诉的知网上诉后法院维持原判再次印证了该“幻想”的现实不可行性。

理想的合规合法状态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应和没有与签约学术期刊签订信息网传播权授权的作者展开协商沟通补签授权协议,然而,这在事实上可操作性很弱,一方面学术期刊数据库没有财力物力去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存量作品中“孤儿作品”的存在更使得这项任务完成不了。如何解决这种版权授权不完整性带来的行业发展困惑,还需要著作权法立法机构、版权行政部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等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协调。一方面,学术期刊、作者、学术期刊数据库都希望借助数据库这种融媒体行为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版权授权不完整性又阻碍着这种融媒体使用,两者之间的争议无形中助推了“双重浸入”的矛盾激化:在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融媒体环境中,作者付出了学术生产和出版论文的相关费用,但其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得不到保护,无法获得著作权法所规定的经济回报,并且从数据库中下载自己的论文需要额外支付订阅费用,该费用还会因学术期刊数据库降低成本的需要而被抬高。面对这种“弱势被欺”的状态,考虑到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影响力、信息不对称和不知情、高昂的维权成本等因素,作者的常态是只能“忍气吞声”。这种矛盾激化分解在个体身上短期之内难以演变为实际的抗争行为,但累积到一定阶段集聚成作者共同体的一种怨气后,一旦有非常态的个体跳出维权,就很容易成为导火索,进而演进为一种社会舆情。

(三)合规使用与成本承担之争

理论上学术期刊数据库合法合规地使用版权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对于增量作品,要求学术期刊必须出具合法获取作者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凭证,不然不进行收录;对于存量作品,学术期刊没有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的,应采取诸如和作者补签书面授权合同、委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理未授权作品的权属获取等方式处理,实在无法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应下架。然而,这种所谓的合法合规无疑会大大推高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运营成本。

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运营成本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即认为数字发行消除了印刷和物理运输的主要成本,因此这些数字出版物获取应该免费或廉价。实际上,数字出版包含两类成本,一类是与创建第一个副本相关的固定成本,另一类是与再生产与再分配相关的可变成本。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学术期刊数据库想要增加版权合法合规操作自然会大大推高运营成本。学术期刊数据库大多以盈利为基础,主要动机是维持或增加利润率。在当前集中程度较高的行业环境中,为了实现目标,成本上升可能会促使这些公司转移成本,即通过提高订阅费或文章处理费、版面费的方式,将成本转移到生产者或消费者头上,结果可能是“双重浸入”的再加剧:承担作品成本产制费用的科学研究人员或科研机构,在使用自身学术期刊数据库作品时会承受更高昂的使用费。

三、平台经济:学术期刊数据库走出“双重浸入”困境的商业模式创新

从本质上说,学术期刊数据库是一个平台,可以通过连接外部的科研人员(生产者)或与其相关的学术机构和政府机构(消费者)来交换信息、商品或服务,并以此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回到平台商业模式这个原点,可能有助于找到缓解学术期刊数据库“双重浸入”矛盾的方法。

简而言之,平台的商业模式就是平台如何将其促进的人类行为货币化的过程,如淘宝是将购物行为货币化,百度是将搜索行为货币化,微信是将社交行为货币化等。平台实现货币化的能力与其可以捕获和内部化的货币交易类型直接相关,一个可以承载内部资金流动的平台可能会易于收取交易费用,例如淘宝、美团、饿了么、滴滴出行等电子商务平台。而一个只能吸引注意力的平台可以通过向认为注意力有价值的第三方收取費用来获利,例如传统媒体将注意力“二次售卖”给广告商。

对于平台而言,收费对象和收费价值来源有多种可能。第一种是平台向消费者收费,因为消费者在平台上获得了价值;第二种是平台向生产者或第三方供应商收费,因为他们通过平台进入了目标市场;第三种是平台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收费,因为平台提供了促进双方互动的工具和服务。如果没有平台,这些价值形式不会存在,因此平台的商业模式都基于这些方面展开。

(一)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两大主流平台商业模式

根据对平台商业模式的理解,学术期刊数据库实际上是将搜索和使用论文的行为货币化,并且可以直接促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实现货币化的内部化。根据收费对象和收费价值来源,可将当前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商业模式简单归为两类:一是针对消费者收费,就是传统的订阅模式;二是针对生产者收费,就是新兴的黄金开放获取模式(Gold Open Access)。

1.订阅模式

订阅模式是百余年来学术出版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其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学术团体发行学术期刊的时期,当时的学术团体向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并以赠送该期刊作为会员福利。除此之外,也有一小部分订阅被销售给图书馆、企业和其他特殊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订阅收入通常用来承销其他社会活动。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到了数字出版时代依然存在,区别在于:第一,订阅的主要销售对象变成了大学图书馆,而非个人会员;第二,订阅的模式不再以单本期刊为主,而是出现了“大交易”捆绑定价模式和联盟级订阅模式;第三,订阅的内容实质上从期刊实体转变为网站访问范围内的电子许可。在纸质出版时期,用户订阅了期刊就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期刊上的所有内容,但在数字出版时期,用户必须通过指定范围内的IP地址访问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库内容。

当前的订阅模式有一些优点,比如“大交易”模式有利于新期刊和长尾期刊进入流通,客观上有利于丰富学术期刊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提升知识的多样化。另外,这种模式对图书馆和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也有好处,一方面,图书馆通常可获得比单本订阅更低的价格,同时还能将一段时间内的总支出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不影响馆藏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出版商获得了更稳定的利潤,这些利润可转化为扩大再生产,出版商可以提供其他相关的科研服务。

但是这种模式也带有一些痼疾。首先,最明显的是随着订阅费用的增长,“双重浸入”矛盾加剧,这直接威胁到了订阅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规模在决定其竞争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被放大了,这从根本上削弱了数据库提供的价值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是,只要数据库拥有足够多、足够好的期刊,再加上科研人员无弹性需求的存在,图书馆等学术机构只能支付订阅费,即使存在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且图书馆几乎不可能确定数据库所提供价值的实际成本,因此也很难在议价中掌握主动权。更深层的影响是,数据库只需要做大规模就可以占据竞争的主动权,而不需要改进自身的服务。长此以往,必将减缓学术出版业的发展,最终损害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利益,甚至是公共利益。

2.黄金开放获取模式

订阅模式的弊端让学术界开始探索其他模式的可能性,其中,开放获取模式被寄予了厚望。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使“开放获取”这个概念流行起来,该计划认为,互联网能实现论文完全免费和不受限制地被访问,这使公共利益成为可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访问互联网本身的障碍之外,不应该存在财务和法律障碍,版权的唯一作用是让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被适当承认和引用的权利。开放获取有很多种模式,根据是否需要出版付费、开放内容、开放时间、版权许可等差异可以划分为黄金模式、绿色模式、铂金模式、黑色模式等。

其中,黄金开放获取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这种模式是指作者支付出版所需要的文章处理费(APC),出版后的论文可以在互联网中被免费获取。这使学术出版业的商业模式从向消费者收费转向向生产者收费。这种模式有许多显著的优点:第一,更大限度地消除了知识的访问限制,有利于公共利益;第二,直接化解了“双重浸入”矛盾,为学术期刊数据库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第三,作者出于优化成本的考虑,将更有动力在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们将考虑期刊的价格、声望、出版速度和整体服务质量。这也会推动数据库创新服务,鼓励其在与服务相关的活动中投入更多资金,以吸引更多作者投稿。

然而,黄金模式的广泛采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谁来支付和支付多少是一件既不确定也不稳定的事情。目前的来源主要是公共资金,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挪威教育部等,但这些经费是有限的,受到资助的科研人员更是有限的。更棘手的是,有研究估计Springer-Nature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dons在缴纳增值税前,每篇文章的成本为5 200美元。这暗含了一种可能,即较高且不断增长的订阅费将转化为不断增加的文章处理费,最终可能产生新的结构性困境,并给学术出版引入新的不公平。除了财务上的障碍以外,科研人员缺乏开放获取的意识,以及对期刊质量和声誉的担忧也阻碍了黄金开放获取的发展。事实上,“OA'障论”现象正在显现,学者们普遍表达了对开放获取的强烈支持,但随后并没有将这种热情转移到他们的出版实践上。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出版商提供了一个折中方案,即混合开放获取(hybrid openaccess),作者可以选择支付文章处理费以实现开放获取,也可以选择不支付这笔费用以保持订阅获取。2004年,Springer-Nature率先宣布为旗下1000多种订阅期刊提供混合开放获取选择,2010年前后,大多数大型出版商宣布了类似的计划。中庸的方法迎合了多方的利益,混合开放获取进展较快,截至2016年,提供混合开放获取的期刊数量已经接近10000种。

除了黄金模式和混合模式以外,其他开放获取模式都没能实现服务货币化,比如免费开放手稿的绿色模式(green open access)和学术社交网络(academic social networks)。这些模式只能说有潜力实现商业化运作,而且潜在的模式很可能是通过向第三方收费来实现的,就像新闻聚合网站向广告商收费那样。

(二)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库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缓解“双重浸入”矛盾已经开始探索不同的新商业模式,这些新商业模式致力于改变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收费的矛盾,转而寻求向一方或第三方收费以支撑经营。

1.学术期刊出版集团运营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探索服务型转向

出版巨头旗下的数据库目前经营得最好,以爱思唯尔为例,其服务型转向对其他数据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爱思唯尔近年来的收购动作展示了其服务型和跨行业转向的策略。爱思唯尔2012年收购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Pure,2013年收购了学术社交平台和引文管理工具Mendelly,2016年收购了预印本数据库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和实验数据记录工具Hivebench,2017年收购了科学研究的影响力评价公司Plum Analytics和出版软件Bepress,2018年收购了癌症临床解决方案供应商Via Oncology和学术出版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供应商Aries Systems Corporation,2019年收购了提供高精度内容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Parity Computing和医疗健康应用程序开发商3D4Medical.com,2020年收购了基于绩效的高级能力评估平台Authess和语义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SciBite,2021年收购了数字医疗教育解决方案供应商Osmosis。

可见,爱思唯尔正在完善学术出版的各个环节,从科研项目管理到实验数据服务到出版到学术评价。除此之外,爱思唯尔还基于其在医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向大健康产业延伸业务触角,包括提供临床医学解决方案、在线医疗教育、日常健康管理应用等。

这些增值服务的良性发展将为爱思唯尔的核心业务——学术期刊出版和数据服务提供更多的商业模式选择,使其有可能将“双重浸入”变为单项收费,只向作者收取较低的文章处理费,或只向作者及其所属学术机构收取较低的数据库订阅费,或直接不收取费用,产生的利润差由其他增值业务弥补。

2.绿色开放获取数据库依赖慈善或公共资金资助

还有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数据库的商业模式格外值得关注,那就是对产销两端都免费的绿色开放获取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直接打破了“双重浸入”的矛盾,转而寻求第三方支持,比如慈善基金、公共资金等。最知名的绿色开放获取数据库是预印本归档网站arXiv,隶属于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由康奈尔大学、西蒙斯基金会(Simons Foundation)、成员机构和捐助者资助的社区支持运营。另外,根据企业信息数据库Crunchbase的信息,arXiv有一家具有盈利能力的下属公司Crowdnet,这是土耳其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不过仍然主要依靠资助的模式意味着这些绿色开放数据库可能尚不具备商业化的可能,这使得这些数据库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风险。

3.其他可能的商业模式

从平台经济的商业模式类别来看,其他可能的商业模式主要存在于第三种类别,即平台为双方提供了增强服务。这些增强服务可以包括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提高检索的精确度,提供聚合信息,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机构、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提供高质量和便捷的同行评议,个人职业机会管理,个人教育等;也可以包括数据库运营商自己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资料,或帮助科研人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资料,走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路线,进军其他实体产业。但这种模式是否能被推广至小型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是否能实现预想的商业化效果,需要留给实践来回答。

(三)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可能创新的商业模式

相比于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多元发展,我国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主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主要包括知网、万方和维普,其商业模式仍然主要为传统的订阅模式。除此之外,开放获取模式在我国也并不兴盛,比较知名的是绿色开放获取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科技论文网站,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基本投稿要求的论文一般可在7个工作日内被发布。其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43类。

基于这样的现状,未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可能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两条路径:一是在订阅模式基础之上开展混合开放获取或黄金开放获取模式的探索,允许作者支付文章处理费后向大众免费开放。二是提供增强服务,以跳出“双重浸入”的局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知网已经开始尝试提供其他增强服务,比如与中国医学会联合开发医学知识库和辅助诊疗系统,提供疾病的预防、诊疗、治疗等知识管理系统。相比于同样专注于医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和数据服务运营商爱思唯尔,知网的这种尝试还在非常初步的阶段,这些延伸服务仍然停留在知识服务领域,尚未深入产业服务,如提供医疗解决方案、疾病管理工具、医学教育、在线医疗、日常健康管理等。这些产业服务才有可能为知网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增长。

四、结语

“双重浸入”是学术出版业发展过程中的内生问题,从学术期刊出版的主体由非盈利的学术团体转向盈利的公司,作者需要为生产和消费论文同时付费开始,这一矛盾就已经形成。随着学术出版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数据库高昂的订阅价格使这一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围绕这一矛盾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论文的价值定性问题,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无可争议的公共性,但同时作为学术出版业的产品又具有私人性,两者存在矛盾;二是关于论文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论文有融媒传播的需求,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版权获取存在合法性漏洞,如果要补上这个漏洞,必然会增加运营成本,最终转移到作者身上。这些矛盾使得重新探讨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商业模式成为必要。目前,订阅模式仍然是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主要商业模式,但也有不少数据库开始尝试黄金开放获取模式、混合开放获取模式和绿色开放获取模式,另外还有一些数据库进行了服务型轉向,通过提供增强服务来实现商业化。这些模式通过转向生产者或第三方付费的方式来突破“双重浸入”。虽然很可能没有一种商业模式适合所有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但对平台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领先实践的观察可能对启发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对科研人员而言,交流的需要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这个根本动力仍然存在,学术期刊数据库就有创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平台经济商业模式
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何以让硅谷心动?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互联网平台中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式研究
平台化货运运力组织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模型研究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平台经济视角的P2P网络借贷实质研究
平台经济下互联网企业竞争方式探究
商业模式那些“坑”!
商业模式考验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