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五根
“双减”政策的落地执行大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政策要求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这意味着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探索“双减”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打造轻负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追求。本人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浅谈几点做法。
一、走实,在精“简”中实现简洁美
简洁是数学的显著特点,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定理,都是严谨而简明的,具有简洁美。“大道至简”,数学课堂也应在走实中实现简洁美。
1.精提核心问题
我们要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常常是问题量多而质不高。课堂减负,就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应在一堂数学课中设置几个核心问题,并展开教学,这样就可以有效攻克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三个核心问题:几分之一表示什么意义?不同的数量为什么可以用同样的分数表示?同样的数量为什么表示的分数不同?用这样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全面思考的过程中,有效落实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此,精提核心问题的作用不言而喻。
2.简设课堂活动
本地区数学课堂大多采用“三放三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起点低、操作简单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
上述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两次动手“做”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一中,学生通过逐层推进的实践操作,对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从常见图形到一般图形再到特例的过程,获得了对四边形认识的完整建构。在第二个用彩色磁力小棒拼搭长方形的活动中,教师选择了生活化、色彩强烈的活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3.巧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软件的拖拽功能,轻松实现动态变化效果。学生可从演示中直观看到,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种具备长方形特征的图形,而正方形只是其中一种,这种动态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此拓展学生的认知深度,提升学生推理、想象、分析的能力。
二、走远,在结“茧”中实现思维美
数学是思维学科,我们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用数学方式展开思维,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从而结茧成蝶,行稳走远,做思維的巨人。
1.提炼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运算定律”这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教学“加法交换律”,提炼出“小范围发现和猜想—扩大范围举例验证—归纳概括总结规律”的研究方法,借助已有的方法结构研究“加法结合律”,还可以迁移类推研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整体建构“运算定律”的研究方法。在数学中,许多运算定律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将研究的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构建学习结构
数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如果采用不合适的教学策略,就会造成散点化教学局面,以及知识体系的人为割裂,不利于教学。
在“数的认识”板块中,整数、小数、分数、正负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存在本质联系,即这些数的认识结构都从数的意义、组成、读写、排序四方面来进行。教师在教学“整数的认识”时要注重基础,教会学生进行结构迁移,引导其自主学习小数、分数、正负数的知识。
在教学“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维度来探索图形的特征。学生就可将这种方法迁移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学习中,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来展开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板块并联呈现,关联起本质相同的演绎过程、方法,帮助学生将散点知识梳理成网络经脉,提升教学效率。
三、走宽,在拾“捡”中实现文化美
数学本身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现行的数学教材中也有很多数学文化史料。“双减”政策下,教师们更不能忽略数学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领悟数学的文化之美。
《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论述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边长与高乘积的一半。古人这种“出入相补”原理,采用的是“以盈补虚”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这种应用转化思想,与现行教材中利用倍拼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已被很多教师带进了课堂。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数学文化材料,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兴趣,拓宽学习视野,使课堂不止于课堂,数学不止于数学。
“双减”背景下,要让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要让数学学习走实,在精“简”中实现简洁美;要让数学学习走远,在结“茧”中实现思维美;要让数学学习走宽,在拾“捡”中实现文化美。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更要努力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促进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