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主要类型与互动机理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

2022-06-21 06:29:48宋亚峰
江苏高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竞争个体协同

宋亚峰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聚焦于不同时空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呈现出特定的演化阶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首批短期职业大学的诞生,到2006年的示范校、2010 年的骨干校、2015年的优质校,再到2019年首批“双高校”的设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重视量的增长逐步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开始从数量规模扩张向内涵特色建设转向。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内涵特色建设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1],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将形成特定的专业群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隐喻和移植,可形成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组成类似,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也主要由专业群个体(individual)、专业群与专业群形成的专业群种群(population)、不同专业群种群形成的专业群群落(community)、外部环境系统中的各类主体等不同的要素组成(图1)。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受教育需求和社会对教育系统培养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群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多元需求就如自然生态系统的太阳能一样。在上述需求的驱动之下,专业群生态系统通过摄入外部环境系统的场地、设备、资金等要素[2],经过教育的生产者——学校系统的吸收与加工,经过一定的培养周期,培养出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多规格和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以供给教育生态系统众多的教育消费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3]。

图1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示意图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的生成与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系统内其他专业群个体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专业群系统内外的协同进化和动态平衡。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之间为了争取外部环境系统的有限资源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如果趋向恶性竞争将导致专业群生态系统走向衰落与消亡[4]。反之,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之间如果能够实现良性竞争与协同进化,则专业群个体之间将实现彼此双赢与共生发展,进而完成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演化过程。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中观层面专业群之间的协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和模拟不同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的主要类型,探究专业群之间协同互动的主要机理,以期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专业群的科学布局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适切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已发展成为当下一种成熟的和被广泛运用的复杂性问题分析工具。与分析复杂性的其他模型相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在解决以下问题时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首先,变量之间关系复杂且大多都是非线性关系时,用传统的线性回归等方式很难精准刻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而采用系统动力学相关方法,将使得很多复杂的系统问题用较为精准的方式进行模拟和刻画,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其次,当所研究的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时,对于系统中的某些变量的数据很难获得,或者遇到一些无法测量的变量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将基于系统内复杂变量之间的多重数据以及不同变量相应数据的真实情况,对所研究的系统问题进行仿真模拟,从而较为清晰地刻画所研究问题[5]。最后,对于探究较长一段时期呈现一定周期变化的系统问题,很难用短时间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而系统动力学相关方法和软件将为相关变量关系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真实客观的分析。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有着复杂系统的一般属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演化问题时,有其适切性和显著优势。首先,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并表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相关软件可以对一定周期内专业群的协同作用问题进行仿真模拟。其次,部分数据的不可测和缺失,是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对难以量化的数据进行相关定性刻画。系统动力学方法与模型能够基于系统内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对难以量化的数据进行科学测算,从而对相关的因果关系和反馈进行有效刻画。最后,高职专业群间协同作用问题不是理想化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软件可实现对非线性关系的仿真模拟,从而全面直观分析隐藏在复杂非线性关系后的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在分析上述问题的优势和适切性,本研究将基于种间竞争模型选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 软件对高职专业生态系统中专业群间的协同进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

(二)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程序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间协同作用仿真模型的设计,需要借助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动力学认为,特定系统的基本特性与运转方式通常会取决于不同系统相应的组成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上形成的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

1.明确问题,建模调研

在研究复杂性系统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复杂系统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及其具体要求。基于具体的研究问题,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全面深入地认识相关问题。在相关问题明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收集具体问题的资料与数据;进一步分析复杂系统内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高职专业群间协同作用问题,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作用过程会涉及诸多要素与变量。为厘清不同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笔者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建模调研,基于研究问题的实地调研,本研究根据种间竞争模型分析归纳出了高职专业群个体协同进化过程中的主要变量,这些变量也是系统的限制性生态因子。主要的变量有系统中专业群总数、全日制高职招生专业数、资金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企业资源、绩效输出等关键变量。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能量的输入,有系统中物种个体对能量和资源的消耗,也有系统内物种之间的竞争,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成长进化后,最后将完成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动态循环。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也需要输入专业群成长进化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专业群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系统资源也会展开竞争,经过一定时期的协同进化之后,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将输出相应的系统绩效。

2.明晰机制,建立模型

在明晰复杂系统问题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复杂系统的反馈机制和反馈回路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明晰复杂系统的边界,主要分析复杂系统所涉及的范围和主要变量,形成相关的因果关系图以及相关的存量流量图。根据复杂系统的具体研究问题形成相关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完成相关模型构建。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组成类似,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也主要由专业群个体、专业群种群、专业群群落、外部环境系统的各类主体等不同的要素组成。不同组织形态的各类要素按照专业群个体的自我发展逻辑、专业群之间的竞合演化逻辑共同推动了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与平衡。高职教育的跨界性和自身与产业系统联系的紧密性决定了专业群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专业群生态系统需要从外部环境系统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各类资源[6],又向外部环境系统输出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技术专利等系统绩效产出。

当分析复杂系统内错综分布的非线性关系和变化特征时,传统的数学分析模型很难全面准确刻画系统的整体运转过程,此时,通常会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以准确全面分析复杂系统的运转过程[7]。在本研究分析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问题时,主要运用Vensim 软件对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具体作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探究高职专业群间协同作用类型与机理,为高职专业群的科学布局提供研究基础。Vensim 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可视化系统仿真平台,可以通过其模拟复杂真实系统,研究系统整体的内部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本研究主要通过建立专业群系统的因果回路图和系统存量流量图等手段创建相应的仿真模型,进而全面分析专业群间协同作用过程与互动机理。

3.初步仿真,模型优化

为了进一步保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根据结果对初始模型进一步优化。根据前一步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变量进行相应的赋值,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直观检验、历史数据检验、稳定性检验等),看其是否与实际研究的问题一致。检验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模型是否真实反映了专业群生态系统的运行实际与专业群个体之间协同作用的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能够保障模型模拟分析出的结果所对应政策建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待模型通过检验后对相关系统问题进行仿真模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影响复杂系统运作的关键反馈回路与关键变量。进而出台有针对性的对策,提升高职专业群布局的科学性。

高职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关系在时间维度的分析,通过借助仿真模拟平台能够更加直观地探析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协同互动机理。本研究运用Vensim PLE 7.3.5软件基于优化后的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存量流量图(图2),对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协同进化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和关键回路进行仿真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出高职专业群间协同作用的主要趋势与基本规律。

图2 优化后的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存量流量图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专业群间协同作用仿真结果分析

根据高职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的仿真结果,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运转的过程中,系统的绩效输出主要取决于各个专业群的绩效,以及专业群个体之间协同作用的程度。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通过吸收系统外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通过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不同专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分配,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进化将输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系统绩效。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所能摄取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系统内各专业群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系统资源将形成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因此,竞争系数就成为高职专业群间协同作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影响变量,以不同的竞争系数所表征的不同竞争程度模拟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过程,能够较为清晰地刻画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作用对整个专业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和动态平衡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主要关注三种不同类型的竞争程度之下高职专业群数量和系统绩效变化趋势的比较结果。根据优化后的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存量流量图,通过运行Vensim PLE 7.3.5软件,可以得出不同竞争程度下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情况。

1.竞争程度缓和时的协同作用

当系统内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较为缓和时(图3),图中的实线(Current)表示竞争程度缓和时高职专业群系统内的专业群总数和系统绩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间的竞争程度比较适中时,专业群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协同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对外界资源的不断摄入,系统内的专业群总数和系统绩效都将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和整体系统绩效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研究表明,在一个适切的竞争系数之下,通过各类资源的投入,经过一定的建设周期内系统各要素的磨合与融合,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的专业群总数和整体系统绩效都将处于增长趋势。且经过一定时间的竞争作用,将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协同作用关系,促进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整体绩效提升和动态平衡演化,从而实现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发展。

图3 不同竞争程度高职专业群总数与系统绩效的比较分析

2.无竞争时的协同作用

当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专业群个体之间没有任何竞争时(图3),图中的虚线(Current 2)表示无竞争时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专业群总数和系统绩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专业群之间无竞争,即竞争系数为0时,专业群生态系统内将形成一家独大和垄断式的专业群布局方式,不能够较为充分地激发系统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从外界环境系统中不断摄入资源,专业群个体的数量和系统整体的绩效将很难有较快的增长,在未来的演化过程中也很难获得协同效应与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竞争程度激烈时的协同作用

当系统内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较为激烈时(图3),图中的虚线(Current 3)表示竞争程度激烈时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的专业群总数和系统绩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竞争程度比较激烈时,即进一步增大仿真模型的竞争系数时,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专业群总数和系统绩效曲线将出现剧烈的波动,但经过一定周期的缓冲之后整体也将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当系统内专业群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时,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数量的变化和系统整体绩效的输出将出现明显的波动,相较于专业群数量的波动,系统绩效波动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但二者均呈现较为相似的变动趋势。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不适切的竞争程度之下,专业群之间将可能产生恶性竞争,专业群之间的恶性竞争将对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产生破坏性。随着外界资源的不断摄入和时间的推移,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的全部专业群个体将在激烈的竞争下完成优胜劣汰,系统的整体绩效将呈现增长趋势,完成剧烈动荡后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过程。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专业群个体将逐渐被系统所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对外界资源的不断摄入,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专业群将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系统绩效。但相较于专业群个体之间竞争程度较为缓和适切时的专业群数量和系统的整体绩效,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专业群数量和整体绩效明显低于竞争程度适切时的数量与整体系统绩效输出。

因此,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中,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不能太激烈,也不能没有任何竞争。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太激烈将导致特色优势专业群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整个系统的协同进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培育,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绩效输出。当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没有任何竞争时,将很难激发整个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活力,也不利于系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演化,进而也很难获得更高水平的系统绩效。当且仅当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较为适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将形成较为稳定的协同作用关系。当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能够共同分享相互合作的企业、专业课课程资源、校外用人单位、实习实训设施、专兼职教师资源等要素时,整个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系统整体的绩效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演化,从而不断提升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二)高职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主要类型

专业群个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一种基于个体之间的彼此协作形成的互利共生关系,通过个体间的协同进化,不同的专业群之间将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寻找到自身最合适的生态位空间,以实现系统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专业群之间的协同作用通常会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共生互惠性,专业群个体之间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彼此协作,相互作用,以实现多方获利与共同发展,互惠共生是专业群个体之间进行协同作用的基础。通过互惠共生,专业群个体将获得更加丰富的外部资源、更加适切的生态位宽度、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其次,竞争协同性,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专业群个体之间实现协同进化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弱化竞争的影响,而是在协同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良性竞争,体现出竞争中的协同性。最后,资源共享性,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专业群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使得专业群生态系统的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进一步发挥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和集群协同效应。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专业群个体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相互关系,多元化的相互关系中,有哪些关系能够实现协同发展?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实现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专业群个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两个专业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发生任何的相互作用,那就构不成协同发展的前提,也实现不了专业群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分析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的类型,就必须在众多关系中筛选出专业群个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类型。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为正向相互作用,也可以为负向相互作用。基于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仿真结果和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实践样态,可以将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类型总结为:共生性协同进化、偏利性协同进化(正偏利性协同进化和负偏利性协同进化)、竞争性协同进化(相互制约性协同进化与替代性协同进化)等主要协同作用类型(表1)。

表1 专业群生态系统中专业群之间协同作用的主要关系类型

其中,a.共生性协同进化类型中专业群M 对专业群N 发展有利,专业群N 对专业群M 的发展也有利,在其发展过程中两者是彼此互利的;b.正偏利协同发展类型中专业群N 对专业群M 发展有利,但专业群M 对专业群N 发展没影响,是一种单向正偏利相互作用;c.负偏利协同发展类型中专业群N 对专业群M 发展有害,但专业群M 对专业群N 发展没影响,是一种单向负偏利相互作用;d.制约性协同发展类型中专业群M 与专业群N 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有限的系统资源,将产生彼此相互制约发展现象;e.替代性协同发展类型中专业群M 对专业群N 的发展有消极影响,但是专业群N 对专业群M 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专业群M 与专业群N 在发展过程中一方将被另一方所替代。以上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高职专业群之间协同发展的主要类型。

四、总结与讨论

高职专业群系统内专业群个体之间协同作用的仿真结果表明,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自组织属性。高职专业群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8],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将在有序与无序的变化中走向动态平衡。专业群个体在自我生长进化过程中将与周围各专业群之间形成联动机制,进而形成特定的高职专业群系统。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将以能量有序流动、物质系统循环和信息高效传递等形式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形成功能复杂的适应系统[9]。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对其外部环境系统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自我运转以及专业群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将实现不同层面的动态平衡,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有规律可循的专业群间协同互动机理。

(一)资源争夺是专业群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驱动

高职专业群系统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多层次、多变性、非线性和多功能的复杂适应系统。从其内部结构来看,主要是由专业群个体、专业群种群和专业群群落等要素组成一个动态的,具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复杂适应系统。高职专业群系统所面向技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内专业群个体的多样性,多样的专业群个体增加了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命力,但也加剧了系统内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高职专业群系统资源和外部环境系统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系统内不同维度的各要素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根据组织生态学“分配原则”[10],各专业群个体之间会为了争夺组织生态位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由于不同专业群个体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组织生态位”不同,致使不同专业群个体的资源吸附能力和同化能力存在差异性。资源获得能力的差异性加剧了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之间的竞争程度,使得围绕系统资源的争夺成为专业群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驱动。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以系统资源为纽带而产生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得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形成了以资源分配为依据的“命运共同体”,专业群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系统资源而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高职专业群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主要有共生性协同进化、正偏利性协同进化、负偏利性协同进化、制约性协同进化、替代性协同进化等不同类型。围绕资源的争夺是专业群个体间上述多元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关键驱动,不同类型相互作用关系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所拥有的组织生态位的差异性。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之间以资源争夺为主要形式的相互作用,将使得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产生网络化联系,这些联系的存在增加了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当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间由于组织生态位的重叠而产生相互作用时,专业群个体之间将产生形式多样的相互作用[11]。其中,竞争关系是所有相互作用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竞争关系是二者之间协同进化关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当系统内两个专业群个体处于一个比较适切的竞争关系时,两者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动态进化过程中将形成中观层面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作用。因此,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基于系统资源的争夺而产生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整体协同进化。

(二)良性竞争是专业群间协同进化的基本保障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专业群个体多样性和系统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使得专业群系统内多元专业群个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关系,专业群个体间广泛存在的竞争关系会随着竞争程度的不同产生多元的竞争结果。当高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过于激烈时,其中获得优势地位的专业群个体将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专业群个体产生替代作用,从而使得处于劣势地位的专业群个体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故而,当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过于激烈时,不利于专业群个体之间协同进化的实现。反之,当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间没有竞争时,专业群个体之间相互作用达成的可能性就较低,在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很难实现中观层面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进化。因此,只有当两个专业群个体之间的竞争程度比较适切时,才能保障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发展,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专业群个体之间竞争程度并非总是处于一个较为适切的竞争系数。

专业群个体之间竞争程度的不适切性主要是由于专业群个体间组织生态位的差异性和专业群个体最初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会随着专业群个体之间的“马太效应”而不断加深[12]。基于特色优势专业形成的专业群可依据“热度”和“关联度”形成不同的专业群类型,在一个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存在优势特色专业群个体和非优势专业群个体,当专业群个体之间为了获得系统资源而展开竞争时,群内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个体将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对系统内非优势专业群个体产生排挤。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个体大多是本校特色优势专业个体经过辐射带动和优化重组形成的,是专业个体基于知识生产逻辑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迈进的过程,特色优势专业在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将逐渐形成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群。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由于初始资源禀赋和设置时间的差异性,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资源吸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专业群个体之间的固有差异性,将使得专业群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竞争之后进一步标签化。竞争的存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活力,但是对这种竞争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将导致恶性竞争。因此,在专业群协同作用过程中,应对这类竞争关系予以科学引导,使其良性竞争。无论是复杂的专业群系统,抑或是简单的专业群系统,系统内的部分专业群之间在进化过程中总会存在协调、联接、同步与合作的行为。正所谓“声律相协而八音生”,这些行为的存在使得系统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13]。良性竞争是专业群个体间协同进化的基本保障,良性竞争关系规约下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使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形成生机盎然的有序结构。

(三)外部系统变化是专业群之间合作的催化剂

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专业群个体间的良性竞争关系为二者之间实现协同作用提供了可能性。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的专业群个体之间除了广泛的竞争之外,在一个适切的竞争系数下将有可能实现专业群个体之间的广泛合作。其中,能够实现协同进化的主体,基于专业群生态系统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的现实诉求进行相互合作,以达到彼此优势互补的效果。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和岗位群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导向之一。为了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现实诉求,专业群之间也存在广泛的合作。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系统保持不断动态演化的活力与动力,而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的广泛合作将使得专业群生态系统发挥系统整体的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专业群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从而使得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演化。

外部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将为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契机,是专业群个体间合作实现的重要催化剂。在外部环境系统与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同区域的各类各层次院校等外部主体将对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政策法规将直接影响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专业群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等人才市场需求方基于技术技能变迁而变化的人才需求,也会影响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方向;专业群系统所在高职院校与同区域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及地方本科院校也会存在十分广泛的交往,这类交往将进一步促进高职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和同区域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外部环境系统中政策系统、产业系统、院校系统和社会系统等任何一子系统发生变化时,都将为专业群个体间的合作创造新的契机。

同时,外部环境系统的知识更新、技术的迭代升级[14]和各类偶发事件会影响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也会催生专业群生态系统内不同专业群个体间的多元合作。例如,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护理类和医药类的高职专业群个体将可能在现实社会需求的驱使下,进行动态的调整与变迁,这一调整和变迁将为医疗卫生产业链相关专业群个体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契机。总之,高职专业群之间除了存在永恒的竞争现象外,也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现象,专业群间通过相互合作适应外部环境系统的变化,通过不同专业群个体间的合作,两者之间将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得专业群个体间保持较为稳定的协同作用关系,进而实现中观层面专业群个体间的协同发展和专业群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演化与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竞争个体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感谢竞争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竞争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