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桂,陈舒杨,陈琼,陈翔,陈明安*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由于优异的韧性、淬透性、耐冷热疲劳等性能,H13 钢被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行业,尤其是铝合金压铸模和挤压模[1-3]。在模具服役过程中,零件表面往往因为腐蚀、摩擦等而逐渐失效,使得服役寿命缩短,提高了经济成本[4-5]。因此,为进一步提高H13 钢表面的耐蚀、耐磨性能,需要对H13 模具钢进行额外的表面处理。目前,化学热处理,如渗氮、渗碳、氮碳共渗等已经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虽然化学热处理能够使H13 模具钢表面生成高硬度的化合物层或扩散层,满足加工过程中对耐磨性能的要求,但是无法有效地提高模具钢表面的耐蚀性能[5-6]。此外,气相沉积[7]、热喷涂[8]等技术也逐渐应用在模具行业中,但由于气相沉积设备昂贵,热喷涂会造成基体尺寸变形,因此它们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沸石是一种由硅氧四面体或铝氧四面体构成的无机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酸(HF 除外)、耐碱等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铝合金、镁合金及钢铁表面的耐蚀保护[9-12]。也有研究表明,沸石颗粒具有高硬度和低弹性模量,这赋予了沸石涂层优异的耐磨性能[13]。除此之外,沸石涂层的制备工艺普遍在200 °C 以下,这有效地避免了在涂层制备过程中基体产生变形[14-15]。因此可以认为,沸石涂层在模具钢表面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一次水热合成法在H13 氮碳共渗表面原位制备一层沸石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电化学工作站和附着仪测试仪对沸石涂层的结构特征、界面结合强度及耐蚀性进行表征。
以H13 模具钢(4Cr5MoSiV1)作为实验材料,其化学成分为:C 0.32% ~ 0.45%,Si 0.80% ~ 1.20%,Cr 4.75% ~ 5.50%,Mn 0.20% ~ 0.50%,Mo 1.10% ~ 1.75%,V 0.80% ~ 1.20%,S ≤ 0.003%,P ≤ 0.003%,Fe 余量。采用线切割将H13 模具钢切割成尺寸为20 mm × 15 mm × 2 mm 的块状样品,在边角处钻一个直径为2 mm的通孔以便后续悬挂于反应釜中。
氮碳共渗处理前,分别用80 号、320 号、800 号和1500 号水磨砂纸对H13 模具钢进行机械打磨,然后依次在酒精、丙酮中超声清洗5 ~ 10 min,吹干保存。氮碳共渗处理的工艺参数为:温度560 °C,时间4 h,渗剂由体积比7∶3 的氨和甲醇组成。
采用一次水热合成工艺制备沸石涂层。TEOS(正硅酸乙酯)、TPAOH(四丙基氢氧化铵)、H2O 和NaOH 的物质的量比为0.16∶0.92∶100.00∶0.64。首先按上述物质的量的比配制60 mL NaOH 水溶液,倒入4.7 mL 的TPAOH 溶液后室温磁力搅拌5 ~ 6 min,再倒入8.3 mL 的TEOS 后室温磁力搅拌5 ~ 6 h 至溶液澄清。用镀镍钢丝将块状样品悬挂于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倒入澄清的合成液后将反应釜置于恒温干燥箱中,在180 °C 下保温20 h。
采用德国Carl Zeiss AG 公司的EVOMA1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沸石涂层样品的表面以及截面形貌。截面形貌观察前,首先采用320 号、800 号和1500 号砂纸对样品截面进行依次打磨,然后抛光。采用扫描电镜配备的能谱仪对沸石涂层进行元素分析。将由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按质量比1.0∶0.8 混合成的黏胶涂在沸石涂层表面,再将直径为1 cm 的铝锭粘在涂胶的沸石涂层样品表面后,在120 °C 下固化0.5 h,然后采用Positest AF 附着力测试仪进行拉拔。为减小实验误差,对沸石样品测试5 个点,取平均值。采用SEM 和EDS 对拉拔后的断裂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
采用CHI660 电化学工作站对样品的耐蚀性进行测试,25 mm × 25 mm 的铂片作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H13 氮碳共渗基体以及沸石涂层样品作为工作电极。在电化学实验前,采用松香和石蜡对样品进行封样,仅留出1 cm2的裸露面积。介质采用3.5%的NaCl 溶液。极化曲线扫描电压区间为-1.2 ~ 0 V,扫描速率为0.002 V/s。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前需要先进行开路电位测试,待开路电位稳定后再进行阻抗测试,测试的频率从100 000 Hz 到0.01 Hz,电位振幅为0.01 V。采用SEM 以及EDS 对在室温的3.5% NaCl 溶液中浸泡1 800 h 后的沸石涂层样品进行显微形貌观察以及元素分析。
由图1a 可知,基体经过20 h 水热合成后,表面被晶粒大小约为20 μm 的沸石颗粒所覆盖,晶粒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交联生长特征,这有利于提高沸石涂层的致密度。从图1b 可知,沸石涂层的主要构成元素为O、Si、Fe 和Na,其含量分别为52.2%、45.3%、1.3%和1.1%。其中,Si 和O 元素为沸石骨架的组成元素,Na 元素则来自于合成液中的NaOH。除此之外,由于基体在高温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微量溶解,因此基体中的Fe 元素也掺杂到了沸石中。
图1 H13 氮碳共渗基体水热合成20 h 后的表面形貌(a)以及EDS 分析结果(b)Figure 1 Surface morphology (a) and EDS analysis result (b) of nitrocarburized H13 substrate after hydrothermal synthesis for 20 hours
由图2a 可知,沸石涂层的厚度均匀,约为18 μm。沸石涂层与基体紧密结合,说明了沸石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较高。由图2b 可知,Si、O 元素在界面附近(17 ~ 20 μm)呈现下降的趋势,而Fe 元素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了在水热合成中,基体表面发生部分溶解,导致Fe 元素参与了界面处沸石颗粒的骨架构成。
图2 H13 氮碳共渗基体水热合成20 h 后的截面形貌(a)以及EDS 元素线扫描分析结果(b)Figure 2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a) and EDS line-scan result (b) of nitrocarburized H13 substrate after hydrothermal synthesis for 20 hours
由表1 可知,沸石涂层的平均界面结合强度为(6.14 ± 0.58) MPa。由图3a 可知,拉拔后基体一测的断裂面出现了不规则的暗灰色斑块。由图3c 可知,暗灰色斑块的主要元素成分为Si、O 和Fe,含量分别为34.5%、35.8%和26.2%。这说明了暗灰色斑块为不完全拉拔下来的沸石涂层。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到砂纸打磨过程中产生的划痕。划痕处的主要成分为Si、O 和Fe,含量分别为5.4%、7.2%和82.3%(图3d),其中Si 和O 的含量明显高于基体,说明了凝胶层的存在[16]。由图3b 可知,锭子一侧的断面出现了许多不规则孔洞,这是由沸石颗粒之间的不完全交联产生的,孔洞的出现不利于沸石涂层提供长时间的耐蚀保护。锭子一侧的元素分析如图3e 所示,其主要成分为Si 和O,含量分别为53.4%和43.1%,说明了锭子一侧为拉拔下来的沸石涂层。
图3 沸石涂层样品拉拔后的断裂形貌图和点扫描能谱分析结果Figure 3 Morphologies and EDS spot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fractured surfaces of zeolite coating
表1 沸石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Table 1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of zeolite coating
由图4 和表2 可知,在3.5% NaCl 溶液中,沸石涂层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比基体低了约2 个数量级,腐蚀电位比基体正了0.13 V。一般而言,腐蚀电流密度越低,腐蚀电位越正,则耐蚀性越好[17]。因此,沸石涂层有效地提高了H13 氮碳共渗后的耐蚀性。除此之外,对于H13 氮碳共渗基体而言,-0.24 V 是其点蚀电位,而沸石涂层样品没有出现类似现象。
表2 Tafel 极化曲线拟合结果Table 2 Fitting results of Tafel curves
图4 H13 氮碳共渗基体以及沸石涂层样品在3.5% NaCl 溶液中的Tafel 曲线Figure 4 Tafel curves of nitrocarburized H13 substrate and zeolite coating in 3.5% NaCl solution
由图5a 可知,基体在0.01 Hz 的阻抗模值(|Z|0.01)为2.329 × 103Ω·cm2。基体的相位角随频率变化的曲线中含有两个时间常数,分别在100 000 ~ 10 000 Hz 以及100 ~ 1 Hz 之间,第一个时间常数与基体表面的耐蚀性有关,而中频时间常数与基体表面的腐蚀产物层有关[8]。由图5b 可知,在浸泡0 h 时,沸石涂层样品的|Z|0.01为5.912 × 104Ω·cm2,比基体高了约1 个数量级,这说明了沸石涂层能有效地提高基体的耐蚀性。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沸石涂层样品的|Z|0.01逐渐减低,说明了NaCl 溶液逐渐渗透到沸石涂层之中,并对其造成破坏。当浸泡时间为840 h 时,沸石涂层样品的|Z|0.01降为5.878 × 103Ω·cm2,但仍比基体高。同样地,沸石涂层的相位角随频率变化的曲线也含有两个时间常数,高频处的时间常数对应于沸石涂层产生的容抗,而中低频处的时间常数对应于凝胶层产生的容抗[9]。高频处的相位角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了低介电常数的NaCl 溶液逐渐渗透到沸石涂层中,从而导致沸石涂层的绝缘性下降。
图5 H13 氮碳共渗基体以及沸石涂层样品在3.5% NaCl 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图Figure 5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nitrocarburized H13 substrate and zeolite coating in 3.5% NaCl solution
由图6a 可知,H13 氮碳共渗基体表面基本失去了金属光泽并出现大量的腐蚀产物,说明了基体已经遭受到严重的腐蚀。由图6b 可知,沸石涂层样品除了边角处出现了局部的腐蚀现象外,其他区域并无明显的腐蚀特征,说明了沸石涂层能有效提高基体的耐蚀性。
图6 H13 氮碳共渗基体和沸石涂层样品在3.5% NaCl 溶液中浸泡360 h 后的宏观表面形貌Figure 6 Macroscopic morphologies of the surfaces of nitrocarburized H13 substrate and zeolite coating after being immersed in 3.5% NaCl solution for 360 hours
由图7a 可知,沸石涂层表面出现大量的腐蚀产物,其元素组成主要有Fe、Si、O、Cl 和Na,元素含量分别为68.6%、1.2%、24.7%、5.9%和0.1%(见图7b)。此外,沸石涂层表面局部还出现了裂纹,这可能是由于NaCl 溶液通过沸石颗粒不完全交联所产生的孔洞渗透到基体表面,与基体发生腐蚀反应,产生的腐蚀产物在界面堆积,对沸石涂层产生挤压作用,从而导致沸石涂层出现裂纹。此外,腐蚀产物可以从裂纹或者孔洞扩散到涂层表面并堆积。
本文采用一次水热合成法在H13 氮碳共渗基体表面制备了厚度约为18 μm 的沸石涂层。沸石涂层由取向不同的矩形颗粒交联堆积生长形成,与基体紧密贴合,界面结合强度为(6.14 ± 0.58) MPa。Tafel 极化曲线结果表明沸石涂层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比H13 氮碳共渗基体低了两个数量级。在3.5% NaCl 溶液中浸泡840 h 后,沸石涂层的低频阻抗模值仍比H13 氮碳共渗基体高,说明了沸石涂层能够提高有效的耐蚀保护。室温的3.5%NaCl 溶液浸泡实验表明沸石涂层在浸泡1 800 h 后逐渐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