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晨
(2022 年2 月16 日)
同志们:
刚才,21 个国家级保护区分别汇报了工作,永强同志作了点评。总的来看,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各国家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总结成绩客观中肯,分析问题实事求是,谋划工作重点突出,点评意见切中要害。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当前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从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来看,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管理要求、发展质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来看,中央42 号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提出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管理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目标,实现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从目前的政策来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政策尚未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也没有出台,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地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顾虑较多;四是从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环保督察、中央和省委巡视等内容和要求来看,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绝不会有任何放松。各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战略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严守保护第一的底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防线,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契机,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森林草原资源的稳步发展。
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是中国最美的自然瑰宝。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筑牢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目前,我省233 个保护地扣除重叠后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45%,其中21 个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就占到了所有保护地面积的70%,充分彰显出国家级保护区在我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常言说,百丈高台,始于一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化对自然保护区基础地位的思想认识,充分理解自然保护区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作用,增强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担责、认真尽责,牢牢抓住这个基础,建好这个基础,管好这个基础,守住这个基础,切实发挥好国家级保护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桥头堡”作用。
二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和高度,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也是其中一个。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并由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的出台,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里程碑,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20 年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均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作为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无论是省局,还是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各保护区管理机构,都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扎实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尤其在国家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中要持之以恒地坚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斗志,变压力为动力,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见实见效。
三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近年来,全省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各保护区管理机构在这一重要理念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履行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职责,以创建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抓手,强化资源监管,提升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各保护区管理机构一定要始终坚守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的初心,全面准确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省情实际,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全局性角度出发,坚决扛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之以恒为美丽甘肃助力贡献。
一要举一反三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重点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及局党组始终把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抓好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祁连山生态破坏点位基本完成修复,生态功能稳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高度评价。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按期完成整改,“绿盾”专项行动排查出的1845 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825 个,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6 个涉保护区问题已整改完成3 个。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各保护区管理机构一定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对保护区的问题整改工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有半点的麻痹大意和掉以轻心。对已经完成整改并验收销号的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加强监管,严防问题反弹;对完成整改但尚未销号的问题,要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工作规则》加快推进验收销号;对尚未完成整改任务的问题,要认真对照整改方案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地按期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各单位要通过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人为活动点位遥感监测、日常巡护管理等措施,全面摸排各类问题,对新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在彻底消化“存量”的基础上坚决做到杜绝“增量”,绝不允许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整合优化预案正式批准前,要严格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全面做好整合优化期间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整合优化前后的无缝衔接,严防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
二要持之以恒抓好日常监管基础工作。巡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整体工作做得好不好,效果明显不明显?关键还是要看日常工作做得实不实,做得细不细。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日常巡护监管的基础工作,才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才能根除年年整改的顽疾,才能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去存量,零增量”,才能确保其他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各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转移工作重心,把更多的精力和力量放在日常工作上,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强化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巡护频次,着力对重要出入口、重点路段、重要区域、隐蔽区域等关键部位开展严格的日常巡护监管,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日常巡护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现象,要第一时间将案件线索移交有执法权限的单位或机构,配合严肃查处,形成强烈的震慑作用。要大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尚。通过持续深入的巡护监管、严格执法、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要从严从紧抓好行政准入关键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是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关键。为什么我们的保护区建设发展了40 多年,还是有那么多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整改,但生态破坏问题还是没有完全杜绝?说到底就是源头关没有把好,没有依法依规做实做细各项监管工作。各保护区管理机构一定要深刻认识依法行使法定行政职权的重要性,加强法规政策的学习和宣传,紧紧盯住建设项目准入这个关键工作,从源头抓起,认真做好审查把关,切实担起严把审查第一关的职责,哪些项目不能建,哪些区域不能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建设的项目,要坚决拒绝准入,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认真审核,绝对不能当二传手,让制度成摆设。要充分发挥制度建立、风险研判、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依法对各类活动进行监管,切实做到监管全覆盖,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要切实履行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后监管责任,严防批少占多、批甲用乙等问题的发生。要定期组织对做出行政许可的建设项目进行梳理,建立台账,从批建是否相符、是否按期完成、是否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组织开展“回头看”,逐项进行实地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建不符、易地建设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同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四要开拓创新抓好项目建设支撑工作。要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精准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规范,提高站位,转变思路,扩大视野,以实现保护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目标,抓紧推进编制既符合实际和保护目标、又满足当前和长远需求的高水平大容量的总体规划,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始终坚持项目支撑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衔接汇报力度,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提升、生态修复、本底调查、专项调查和监测、宣传教育培训以及远程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积极谋划申报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严格落实项目申报、建设、管理程序,严把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实施、资金支出、督导检查、竣工验收等关口,确保项目落地生根。通过项目的实施,着力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和保护管理能力,为做好自然资源保护、重点物种保护、森林草原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5 年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明显增强”的具体目标,省委十三届十五次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也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国家级保护区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如何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答好这张“绿色答卷”,是大家近几年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工作。国家林草局2021 年20 号公告批准发布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也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自然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充分与地方政府、文旅部门对接,在总体规划修编、地方旅游规划制定中,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合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因地制宜研究建立符合本区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机制,支持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一要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自然保护区科学规范运行的重要保证。有了长效保护监管机制和制度,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和运行。局人事处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大与省委编办的汇报衔接,加快推进连城、张掖黑河湿地等目前仍由地方管理的国家级保护区实现省局垂直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已上划的多儿、秦州珍稀、漳县水生等3 个保护区要完善机构编制、充实管理人员,确保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正常运转。各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和巡查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能,完善并落实自然资源管理和巡护检查工作制度,明确监管范围和巡护线路,落实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定期报告和巡护记录制度,确保保护区巡查巡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要以全面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制定完善保护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原住居民民生事项备案管理、火灾预防、资源管护等各项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推进保护区网格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要建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制度,健全完善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国家级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评估、制度建立和执行等情况纳入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由省局组织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同步向保护区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通报,通过严格考核,压实监管责任,倒逼工作落实。
二要充实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甘肃自然保护地建设好管理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助推美丽甘肃建设,迫切需要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自然保护地管理干部队伍,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担当作为。各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切实强化党建引领,持之以恒改作风、强执行、抓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把牢生态保护发展正确方向。要抓好组织建设,树牢讲政治、重品德、以业绩论英雄的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奖惩激励五个体系。要充分利用全国自然保护地网上培训平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自然保护地工作人员岗位业务培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着力建设一支能打敢拼、坚守底线、攻坚克难的自然保护地干部队伍。要持续抓好纪律作风建设,常态化整治作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升干部执行力和干事创业精气神,为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三要着力提升保护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引导自然保护地系统化布设红外相机,指导自然保护地开展定期巡护监测,利用数据采集App 收集数据,提升管理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各保护区要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增加红外线监测设备和高清监控摄像头等现代化装备,不断提高保护对象监测的深度、广度和频度,确保监测成果的及时性、可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要积极踊跃通过“秘境之眼”“央视频”“甘肃林业网”等平台进行宣传,向全社会展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并大力宣传保护成效,向全国发出我省国家级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好声音,不断提升我省各国家级保护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要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管理站点、“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堵住保护工作中存在漏洞,补齐存在短板,有效避免各类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案件发生。要推动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通过逐步完善科普馆、自然学校、自然教育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强人民福祉深度融合。
同志们!新的征程已经起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克时艰、笃定前行,坚决扛起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全面准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林业草原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省林业草原工作会议精神,一手抓国家公园建设,一手抓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索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甘肃特点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