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茜 卞文伟 梁少琴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111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1]。血糖控制效果不良是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对常规饮食、运动疗法的血糖控制效果欠佳者,临床仍以胰岛素治疗为主[2]。常规每日胰岛素多次注射(MDI)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且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甚至增加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风险[3]。胰岛素泵能够实现个体化血糖控制,利于维持血糖平稳,但治疗期间仍需严密监测血糖变化[4]。动态血糖监测(CGM)是一种较新颖的血糖监测系统,利用探头分析组织间液中葡萄糖水平变化,较常规自我血糖监测(SMBG)能更准确反应机体血糖变化,在高、低血糖的判定与发现中有更高的敏感性[5]。本研究在GDM患者中采用CGM下胰岛素泵治疗,观察其对患者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GDM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从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6月建档并接受规律产前检查及治疗的GDM患者中筛选22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GDM诊断标准[6];②经饮食及运动疗法等难以控制血糖,需接受药物治疗;③单胎、头位妊娠;④入组孕周<28周;⑤孕妇及家属了解本次临床试验内容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40岁初产妇;②GDM合并酮症酸中毒;③妊娠前合并糖尿病;④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子痫等其他妊娠期疾病;⑤合并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⑥合并严重心、脑、肝、肺、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⑦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或具有明确禁忌证。本次研究设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GDM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GDM健康教育,指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血糖自我监测方法。对照组接受CGM和常规分次胰岛素注射,患者均佩戴动态血糖检测仪进行24h血糖监测,仪器每10s采集1次血糖信号,每5min进行1次平均血糖值计算,研究人员每12h下载1次血糖图谱,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门冬胰岛素皮下三餐前及夜间10:00皮下注射。观察组在CGM基础上,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泵入速度与量,初次给药采用皮下注射,此后经胰岛素泵24 h持续泵入,剂量为0.4 U/kg/d,三餐前负荷量为总剂量的1/2,剩余量为基础量。患者接受床旁血糖仪监测,即分别于晨起空腹时、三餐后2h及夜间睡前采用血糖仪测定指尖血糖并记录,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整胰岛素泵剂量。两组均治疗4周。
1.3.1血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空腹胰岛素,并按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统计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FPG≤5.3 mmol/L,2hPG<6.7 mmol/L,另夜间血糖≥3.3mmol/L[6]。妊娠34周时复测HbA1c并记录HbA1c<6.5%达标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均接受CGM监测24h,记录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3.9mmol/L)及高血糖(≥10.0 mmol/L)时间百分比。
1.3.2血脂及脂肪细胞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脂联素(APN)、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与趋化素(Chemerin)水平。
1.3.3随访随访统计两组妊娠结局与围产儿结局,妊娠结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剖宫产、早产、胎膜早破、产后感染等;围产儿不良结局包括巨大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等。
两组孕妇年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治疗后,两组FPG、2h PG、HbAlc及HOMA-IR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的胰岛素用量(31.02±5.01 U/d)低于对照组(36.74±8.12U/d)(t=6.373,P<0.001),血糖达标时间(3.31±0.59 d)短于对照组(3.94±0.73 d)(t=7.135,P<0.001),孕34周时 HbA1c达标率(79例,69.9%)高于对照组(62例,54.9%)(χ2=4.200,P=0.04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MAGE、高或低血糖时间占比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TG、TC、LDL-C水平两组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均升高但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4。
血清APN、FABP4、Chemerin水平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PN均升高,FABP4及Chemerin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均无流产、死胎或死产病例。观察组妊娠高血压、早产及产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剖宫产率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例(%)]
观察组窒息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余不良结局发生率两组未见差异(P>0.05)。见表7。
表7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比较[例(%)]
GDM的发病机制与T2DM相似,主要为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以及IR等,且IR的出现先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7]。GDM产后远期罹患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8]。胰岛素是治疗GDM的首选药物,常规MDI疗法的血糖控制效果尚可,但需要每日多次注射,患者有一定痛苦和心理负担,且血糖波动较大有较高的低血糖发生风险,需严密监测血糖变化[9]。CGM能够连续、动态监测血糖变化并完整储存血糖数据,便于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血糖波动并及时调整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且该方法无需反复采血,可实现实时、无创血糖监测,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改善MDI血糖波动大的缺陷[10]。有研究显示,GDM相关性母婴不良结局并非单纯持续高血糖引起,而与血糖波动关系较大[11]。因此,如何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兼顾平稳降血糖是GDM管理重点。胰岛素泵可持续、微量泵入胰岛素而调节血糖,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避免一次性输入剂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事件,并可根据血糖波动情况精准控制胰岛素用量,更为平稳、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本研究对比了CGM下MDI与胰岛素泵治疗GDM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胰岛素用量整体低于对照组,治疗后FBG、2hPG、HbA1c、HOMA-IR均低于对照组。与有关研究[12]报道基本一致。孕34周时,观察组的HbA1c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MAGE及高、低血糖时间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即观察组的降糖更为平稳,低血糖事件发生风险更低。赵雪飘等[13]研究亦显示,相比于MDI使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更有利于GDM患者血糖控制。考虑为胰岛素泵持续、微量泵注胰岛素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更快地恢复胰岛素生理节律,提高整体降糖效果,同时更有利于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GDM的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除常见糖尿病危险因素外,还与孕期激素变化、孕期机体消耗与代谢改变、炎症脂肪因子变化等有关,这也是GDM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14]。同时,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等,均可激活或增加炎症反应,导致GDM患者处于持续微炎症反应状态,进一步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风险[15]。APN是具有抗炎活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胰岛素增敏、减轻胰岛素抵抗中具有重要作用[16];新型脂肪因子chemerin被证实与血糖、血脂及血压波动密切相关,研究[17]显示其可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激酶B (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等物质的磷酸化、激活核因子κB(NF-κB)等途径诱导产生IR,并可通过炎性途径在IR的发生中发挥作用;FABP4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其过表达可导致肝脏及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率及利用率下降,阻碍葡萄糖转化为TG的通路,导致IR升高[18]。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前APN表达明显不足而Omentin-1、FABP4均有高表达现象,经治疗后APN水平均升高而Omentin-1、FABP4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提示CGM下胰岛素泵治疗更有利于调控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这可能是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的原因之一。沈小波等[19]研究表明,GDM患者的血清Omentin-1、FABP4呈高表达,且与IR呈正相关性,侧证了本研究观点。进一步检测血脂指标显示,观察组TC、TG、LDL-C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考虑与观察组脂肪细胞因子的改善更理想有关。随访至产后,观察组的妊娠高血压、早产及产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围产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亦较对照组降低,这与使用胰岛素泵降糖效果更为平稳、有效不无相关。Feig等[20]研究显示,CGM与SMBG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更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及HbA1c,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降低,低血糖相关焦虑情绪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降低,证实了胰岛素泵的有效性。但本研究并未观察到在剖宫产、羊水过多、巨大儿或低体重儿等方面的差异性,考虑为样本量较小等因素影响,今后尚需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CGM联合胰岛素泵治疗GDM更有利于患者血糖及血脂的控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改善妊娠结局。但本研究样本量及样本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