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锋,郑文丽,马心雨,刘凯月
(1.内蒙古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统数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各国提出了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愿景。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格的环境法规,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绿色创新发展之路[1]。绿色创新对企业的研发水平、生产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搜索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利用外部知识提高绿色创新效率。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研发模式对创新过程中的内外部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从知识和技术层面划分研发模式包括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两种[2],这两种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在绿色创新中知识和资源的管理能力,降低绿色创新的成本[3]。有学者指出,两种研发方式都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然而,有部分学者指出,企业的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精力是有限的,若同时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可能会分散组织研发注意力,耗费大量成本[4],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
因此,利用有限的资源选择合适的研发模式对企业绿色创新至关重要。而现有研究中还未有学者探讨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共同作用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选择多元回归模型,探究研发模式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从公司治理层面为上市企业优化绿色创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绿色创新是企业面对环境规制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和环境绩效,还使企业更具社会责任感。与传统创新相比,绿色创新本质上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知识创造活动[5-7],涉及绿色制造工艺、循环生产、排污处理、节能、废物回收、绿色产品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从技术理论观点来看,绿色创新需要企业具备更专业化的资源、信息管理能力及更高的技术水平。而自主研发能为企业绿色创新积累技术,合作创新可以通过企业互动获取绿色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和研发资源。
因此,企业要实现绿色创新,必须制定更专业化的有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研发模式,盲目的进行绿色创新并不会有显著效果。
企业的自主研发是把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可获得的内部资源用于支持产品研发,企业将获得创新设计的最终知识产权[2]。但企业需要承担自主研发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工序。由于采取自主研发的创新方式,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研发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发,这可能会双向影响员工积极性[8]。因此,自主研发不仅需要投入较高的研发费用,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其他资源,这对企业的规模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大多采用自主研发[8],企业可以深入把握创新设计产品的每个细节。这使企业可以从大局上整体把握创新设计,而不仅仅是从小部分环节把握该创新设计,因此企业可以生产出更契合自身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进行独立研发,可避免新的研发设计遭到泄露。企业处于创新初期阶段,自身对创新的需求并未达到至关重要的地步,企业的创新技术也尚未达到溢出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形成新的技术、知识和经验[9]。通过不断的自主研发,企业可以把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整合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最终企业将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另外,自主研发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知识搜索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随后通过绿色创新的相关培训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绿色创新带来更大便利性。自主研发可以逐步提升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最终提升绿色创新效率。因此提出假设。
不同于自主研发,企业间合作研发更可能关注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成本分摊并以此开展创新设计,最终提高创新效率。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可以避免独自承担因研发新设计不符合预期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合作研发也存在较大弊端,企业间开展共同研发的过程中,新的研究设计可能因泄露被盗取。企业在进行绿色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部技术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与其他进行绿色创新组织间的技术交流活动,这些交流可以增加企业对绿色创新的理解。合作研发还能使企业间发挥技术协同效应,从而大大降低绿色创新带来的风险[10]。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合作研发在信息拾取、资源共享及风险分摊等方面表现更出色,更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根据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选择自主研发尽管对自身提出较高要求,但从长远来看,自主研发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知识搜索能力,还能使企业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最终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绿色创新[9]。而合作研发中,尽管企业通过信息关系网络与其他组织实现互补,形成企业协同效应,以合作的形式降低绿色创新成本、减少绿色创新风险,在短期内可以更好实现绿色创新,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最终反而可能会降低绿色创新的效率。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对绿色创新均有正向影响,自主研发比合作研发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创新。
基于技术理论,自主研发更有利于转化外部知识,为绿色创新提供机会,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以获得更多有利于绿色创新的外部资源,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的属性,最终更有利于提升绿色创新效率。但从资源限制理论,实际中企业资源分配有限,研发经费数量并非无限,研发人员也无法随意调配以进行不同的创新项目。因此企业制定战略时必定偏重于其中一种研发模式或只选择一种研发模式,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可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提出假设。
老巴在急救室门口只坐了一会儿,医生便走了出来。医生平淡地说:“人已经完了。心肌梗死。”半小时后,阿里的母亲便被送到了太平间。阿里的弟弟阿东赶到医院时,老巴蹲在太平间门口,他已经悲伤得嗓子发不出声音。罗四强和李丽红都在劝他先回家去。
假设2: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在对绿色创新影响过程中互相具有调节作用。
本文选取较为成熟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对象,较稳定公司在绿色创新方面关注度与精力投入也较为稳定。本文节选数据完整度较高的年份2016-2019年数据,对以上假设进行验证。样本中剔除以下公司:第一,数据缺失的公司;第二,剔除ST公司及金融类企业。经过筛选最终有107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
1.被解释变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用企业绿色专利申请量、绿色专利授权量及绿色实用新型专利量来衡量企业绿色创新[11]。本文选取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衡量企业绿色创新的指标。
2.解释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本文选用企业当年独自专利数作为自主研发的衡量标准,选用当年联合专利数来衡量合作研发[6]。
3.控制变量
各变量定义见表1。
本文采取回归模型分析研发模式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及分析两种研发模式在对绿色创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模型(1)检验自主研发与绿色创新的关系;模型(2)研究合作研发与绿色创新的关系;模型(3)(4)通过层次回归,检验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对对方的调节关系;
(1)
GI=∂+β1CRD+β2SIZE+β3ROA+β4AGE+ε
(2)
GI=∂+β1IRD+β2CRD+β3SIZE+β4ROA+β5AGE+ε
(3)
GI=∂+β1IRD+β2CRD+β3IRD*CRD+β4SIZE+β5ROA+β6AGE+ε
(4)
表2是相关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从该表可知,所选研究对象中绿色创新的均值为9.068,标准差为16.57。其中样本中自主研发程度比合作研发程度深。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知,绿色创新与自主研发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p<0.01)。绿色创新与合作研发相关,相关系数为0.362(p<0.01)。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4 实证结果
从表4可知,模型(1)~(4)均通过F检验。其中模型(1)中自主研发与绿色创新显著,相关系数是0.109(p<0.01)。模型(2)中合作研发与绿色创新显著,相关系数是0.087(p<0.01)。由模型(1)(2)可知自主研发系数0.109大于合作研发系数0.087,即自主创新程度每增加1%绿色创新增长0.109%,而合作创新每增加1%,绿色创新增加0.087%,故自主研发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大于合作研发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假设1成立。模型(4)中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的交互项系数呈现负显著,即相互间有负调节作用,因此假设2成立。
本文将自变量研发模式中的申请专利数量衡量指标替换为已有文献研究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在同样的样本中进行稳健性检验。见表5检验结果显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知,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绿色创新显著正相关,即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均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自主研发能为企业绿色创新积累技术、吸取经验,合作研发可以通过企业互动获取绿色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和研发资源,最终增进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但自主研发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系数大于合作研发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系数,即自主研发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并且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共同作用时,两者的交互项与绿色创新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同时采用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会抑制对方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即资源有限理论假设得到验证,企业难以采取两种研发模式并共同促进绿色创新,企业只能选择一种研发模式。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现如今国内能源结构逐步调整,能源问题较为突出,企业为实现绿色创新势必优先想到为自身规避风险、降低生产成本的合作研发模式。但通过上述分析,自主研发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在企业资金及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应该侧重于自主研发。同时采用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会抑制对方对绿色创新的影响,这两种研发模式并未呈现基于技术理论所提出的相互促进关系,反而是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都会使资源倾斜。因此企业应当尽可能在契合自身发展情况下选择一种研发模式进行绿色创新。
本文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在实证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使得结果的普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本文存在有待于提升的地方,未来可以加入科研投入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研发模式选择对绿色创新的影响,还未加入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析。并且未纳入外界环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在往后的研究中需加入外界(政府、地区、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如此企业才能更好地选择研发模式并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