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潇
(广东金融学院 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受到国人的重视,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4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了要重点抓好诚信建设方面的工作。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接班人,是国家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毕业生的诚信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在对未来市场环境预测不利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为了生存,采用“断尾”的方式求生,即采用裁员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压力,缩减校招名额。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竞争也开始日益白热化发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社会上屡屡出现的失信现象对大学生诚信观念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现象越来越多,对人才市场秩序、企业用人成本控制和高校声誉等造成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已刻不容缓。
1.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张重要“名片”
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多市场领域都提倡“发挥市场在资源调节中的决定作用”。而自从结束包分配时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给大学生择业就业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要直接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来。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维护市场竞争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经过三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初步具备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只有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中遵守诚信这一市场规则,诚信应聘,守信履约,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张重要“名片”,只有真正做到诚实守信,才能擦亮这张“名片”,更好地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中。
2.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尚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业是大学生正式踏入社会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关,大学生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如果没有做到诚信就业,而是靠撒谎蒙混过关的话,可能会使大学生从此对失信行为抱有侥幸心理,缺乏诚信这一重要人格品质,走向人生的歧途。只有在这个重要节点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到诚信就业,才能让大学生对诚信品质抱有敬畏心理,完善自身人格。
3.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塑造自身群体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个体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对其所在的群体形象的判断。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失信行为,不仅会破坏自身的形象,还可能会造成用人单位对失信者所在专业、院系、学校带有不好的形象判断,认为其所在的群体都是不讲信用的,从而对其他同学的求职造成不良影响。相反,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中能做到诚实守信,将使外界积极评价其自身及代表的群体,塑造大学生群体良好形象。因此,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塑造自身群体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就业诚信指大学毕业生在整个求职的过程中,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向用人单位展示真实的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实习经历、个人特长能力、工作必要的身体情况等,并严格履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
为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实际状况,大学生对就业诚信缺失的了解程度、看法、原因等,笔者于2021年2月对广东省几所高校的5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2份。
1.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对就业诚信情况的看法方面,结果如图 1 所示,选择情况非常好、比较好和一般的比例加起来高达97.35%,实际求职过程有无不诚信行为方面75.50%的人选择了从来没有(见图2 ),63.58%的人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诚信状况持乐观态度,且大部分大学生能在就业中做到诚实守信。
图1 大学生对就业诚信情况的看法(N=302)
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如图2所示,有23.84%的人在就业过程中偶尔不诚信。
图2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诚信行为调查结果分析(N=302)
大学生对身边同学就业诚信情况了解方面,如图3所示,7.95%的人认为只有小部分身边同学能做到就业诚信。
图3 大学生对身边同学求职不诚信行为情况看法分析(N=302)
大学生对就业诚信的看法方面,如图4所示,有17.22%的人认为只要性质不严重,诚信缺失也无可厚非;有11.92%的人认为如确有需要,诚信缺失也没办法;甚至有7.28%的人认为诚信与否无所谓,找到工作才最重要。
图4 大学生对就业诚信的看法分析(N=302)
2.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首先,过度美化简历。毕业生的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其主要个人情况的第一渠道。大学生往往需要经过简历筛选才能具备笔试面试的资格。部分大学生为了通过简历筛选而过度美化简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2%的大学生存在过度美化简历行为。
过度美化简历具体表现方面,由图5结果所示,主要为以下三个行为:
第一,提高在校成绩。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衡量大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为了突出自己或掩盖成绩差、挂科等不利于应聘的因素,选择在简历上夸大绩点。调查结果显示,有5.30%的同学会在简历中夸大成绩。
第二,谎报学生干部经历和实习经历或三好学生。很多企业招聘公告会提到学生干部和有相关实习经历优先、三好学生优先。有3.97%的大学生为了增加应聘成功的几率会在简历中谎报学生干部和实习经历,有1.32%的大学生谎报三好学生。
第三,编造或夸大自己的特长。部分大学生为体现自己爱好健康,多才多艺,增加竞争力,会编造或夸大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如把熟悉办公软件描述为熟练掌握或精通办公软件。这方面现场面试不易验证,成为过度美化简历占比最大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11.26%的大学生会编造或夸大自己的特长。
图5 大学生在制作简历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N=302)
其次,体检作假。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达到入职单位要求的硬性健康指标而隐瞒身体疾病,找人代替自己体检或买通体检医生。图6调查结果显示,共有22.52%的大学生可能会为了达到入职硬性健康指标而在体检中作假。
图6 大学生求职体检的诚信状况结果分析(N=302)
再次,学历造假。当今社会,学历造假行为时有发生。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一点上能做到诚信。大学生求职时对学历诚信度调查结果(图7)显示,96.03%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不会在求职时提供假学历文凭,仅有1.99%选择“会”,1.32%选择“可能会”。这表明,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大学生还是能做到诚实守信的。
图7 大学生求职时关于学历的诚信情况分析(N=302)
最后,随意签约毁约。招聘方和应聘者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严峻的就业压力及部分毕业生没有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不少毕业生在拿到第一份offer时,没有好好考虑清楚再签约,而是抱着“先拿一份稳一稳”的心态草草签约。大学生就业协议签约谨慎度方面,调查结果图8显示,有13.25%的大学生会在找到一份不够理想但基本还满意的工作时,选择“先签下保底,有理想的再违约”,只有7.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草草签约。
图8 大学生就业协议签约谨慎度分析(N=302)
之前的考虑不周,加上已经有一份工作保底,求职者在遇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就更难坚定了。大学生在遇到更好的工作时对已签约单位忠诚度方面,如图9调查结果显示,12.25%的大学生选择毁约已签约单位,58.94%的大学生表示取决于违约成本,如果划算就毁约。
图9 大学生在遇到更好工作时对已签约单位忠诚度分析(N=302)
形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外部因素如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内部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的因,总结归纳如下:
1.竞争压力大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政策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近两年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很多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企业为了生存,采用“断尾”的方式求生,即采用裁员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压力,缩减校招名额,理想岗位更是“僧多粥少”。
2.用人单位要求不合理
用人单位在面对云云求职者时,盲目提出过高的不合理的应聘要求,设置条条框框,通过提高应聘门槛来增加应聘效率,如明明在工作中不怎么用到英语,却要求应聘者具备英语六级证书等,这样就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部分毕业生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出简历注水,证书造假等不诚信行为[1]。
3.用人单位出现失信行为
用人单位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相关主体,也会出现失信行为。部分用人单位以招聘正式员工的名义来招聘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部分用人单位在已内定招聘对象或没有实际的招聘计划时,为使招聘程序完整或为了趁机提高自身名气,公布不实的招聘信息,让大量大学生参加其招聘,成为徒劳的“陪跑族”。大学生亲历或看到这种现象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用人单位都不讲信用,我为什么要诚信待它呢?最终反促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在很多领域,信用制度仍尚未建立完善,如大学生就业领域就是其中之一。现有的就业制度,并不能使守信者获得相应的利益,而失信者也不会付出相应的代价,甚至有的情况是失信者获取利益,而守信者付出代价。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即使被发现了也影响不大,失信成本低,而占大部分的守信者看到失信者“得逞”或失信成本低时,可能也会动摇其诚信信念,从而助长更多的失信行为。
当前,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就业率考核苛刻,就业率在省内各高校之间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将影响招生。部分高校在就业指标的压力下,对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等材料缺乏监管动力,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推荐表上造假、随意毁约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信用缺失。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不够完善,即使已经建有初步的信用档案,因为高校的 “护犊子”的心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不能完整对接大学毕业生在校时的信用档案,无法整体了解和核实大学毕业生在校行为记录[2]。
现在的高校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诚信等品德教育不够重视,诚信课程设置较少,品德教育课程缺乏趣味。大学生抱着“捞学分”的态度去上相关课程,品德教育效果有限。校园文化氛围过于浮躁,道德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导致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不足。另外,高校教育方式不够科学,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不够与时俱进,有的教材内容的更新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变化,导致部分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在求职时感到心虚,有些就通过简历造假,伪造证书等不诚信行为来增加求职竞争力和自信心[1]。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背景下,家长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表现的主要标准,这种情况即使到孩子上大学了也难以改变。家长忽视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同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观的树立。
另外,孩子上大学时往往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相比中小学生家校互动,大学生的家校互动弱化了许多,这不仅是因为距离因素,更是因为家长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家长往往认为孩子上大学后,其主要教育责任就落在了学校身上,导致家长和学校不能及时交流和反馈孩子的情况,家校联合教育机制缺失,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观的树立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综合素质欠缺,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的“严进宽出”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虚度光阴、荒废学业,没有形成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难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趋利主义、个人主义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就业过程中为找到好工作,满足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忽视了竞争秩序,从而导致了就业不诚信现象的屡屡发生。
另一方面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8.48%的大学生认为诚信的内涵是“诚信既是道德约束也是法律约束”,而32.45%的大学生选择“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4.44%的大学生选择“诚信是一种道德约束,主要还是靠个人自觉”。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片面,反映其诚信意识淡薄,自然容易在就业中做出失信行为。此外,法律意识淡薄同样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不诚信行为,如大学生诚信意识差、法律常识欠缺、劳动合同意识差等经常造成不诚信行为-违约。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形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
1.优化社会诚信环境,健全社会主义诚信制度
首先,优化社会诚信环境。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求职诚信意识。其次,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整个社会需要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来约束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信用、对社会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诚信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利于大学生求职诚信意识的形成。
2.建立完善就业失信惩罚机制,增大失信成本
政府应解决以往人才市场的失信行为监管责任界定模糊问题,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可指定在劳动部门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建立完善就业失信惩罚机制,适当加大对就业诚信缺失者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3.引导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诚信招聘
政府应引导和监督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合理性和招聘的真实性,及时查处不实招聘。首先,用人单位应改变以简历评价人才的选拔方式,个人实际能力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尤其是求职者的发展潜力;其次,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实际情况招聘适合岗位的人才,而非学历越高越好;再次,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以诚信为原则不夸大自身实力。
1.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诚信教育,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开展有关诚信教育的小组讨论、主题话剧表演、名人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真正主动乐于参与到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思政课提高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并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来规范,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3]。
2.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建立诚信档案
首先,新生入校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让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观摩招聘会,在观摩过程中,了解就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技能和必不可少的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尽早为就业作准备。 其次,要建立健全学生诚信管理制度。从学生入学初就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主要考核学生信用情况, 做好信用评级工作,把评级结果记录在学生档案内。 对于失信的学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于屡次失信的学生,应加大惩罚力度,让失信学生以此为戒,在校园内营造诚实守信的风气[4]。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高校要及时分析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让大学生成为与就业市场需要对口的人才,满足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从而让大学生在就业中敢于诚信,有信心诚信,有底气诚信。
1.重视子女品德教育
家长要改变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做法,在日常交流中积极向子女灌输诚信观念,鼓励孩子在日常活动中坚守诚信原则。在子女有不诚信行为时,要及时用适当方式指出,纠正孩子企图通过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方式达到目的的想法。
2.强化家长诚信榜样引导
家长首先自身要做到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营造遵守规则,诚信的家风。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待人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强化家长诚信榜样引导[5]。
对大学生就业诚信来说,履约意愿即大学生是否具有就业诚信的主观意愿;履约能力即大学生是否有底气做到就业诚信。
1.增强“履约意愿”,做到“不想失信”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想道德课程,改变以往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捞学分”态度,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诚信意识,并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学习考试到求职活动,都要坚守诚信原则,用实际活动彰显诚信的人格魅力。同时应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在就业指导老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正式求职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在求职中草草签约而随意毁约,提高诚信就业的主观意愿,做到“不想失信”[6]。
2.提高“履约能力”,做到“不必要失信”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让自己即使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也有底气做到诚信,做到“不必要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