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特色演奏技法分析

2022-06-21 06:27陈烨茗
黄河之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定风波跨度演奏者

陈烨茗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创作主题介绍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创作于2015年8月,作品取名自南宋词人苏轼著名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是词人被贬黄州失意之时所作,而曲作者在创作途中读到这首词,感同身受,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应运而生。邓翊群曾在受访时表示,这部作品创作的初期自己也恰巧处在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低谷期,在创作的途中偶然读到这首词,在其词意中找到了共鸣,感同身受,借词意来抒写现代人类社会中面对苦难境遇、命数迭起的豁达人生观,借古之情写今之意,非常能打动人心。

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有一半源自于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且词人的这首词及其遭遇则与这部作品的创作主题息息相关。而根据乐曲段落分布,可以分为如下四个主题。

(一)引子(官场风云):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正值被贬黄州失意之时,而乌台诗案正是他被贬的主要因由。他在被贬黜之前已是名满京城。彼时,他的仕途刚刚起步,对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满是憧憬,却在这时遭遇风雨,所幸劫后余生,谪居黄州。

(二)慢板(谪居黄州):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官职低微手无实权,生活拮据、贫病交迫更是使得他意气消沉。然而,哪怕在这样一种知音难寻的逆境下,他依然保持着自己不磷不淄的风骨,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①这般名句。

(三)快板(莫听穿林打叶声):从这一部分开始,作品的主题才真正开始与词意重合。作品以模拟场景音效的手法对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加以补充,表现出风雨忽至,词人却依然从容的情景。

(四)尾声(也无风雨也无晴):尾声部分描述了词的下阕,这里再现了慢板的部分旋律。虽是一样的旋律,给人的感觉却已与慢板迥然相异。如果说慢板表现了他的孤独却不随波逐流,那么此处则表达了他的一种胜败两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词人人生态度的变化造就了慢板与尾声部分情感的强烈对比。

二、作品的创新性人工定弦与曲式结构

作品的定弦如下: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定弦示意图②

传统曲目中,古筝通常采用五度相生率作为定弦法,一般是以“宫、商、角、徵、羽”为定弦,而“清角”、“变徵”、“变宫”和“闰”这些偏音,都只能通过按弦的方式获得。但作品创新地采用了以C宫系统为基础,在前七根弦中加入两个变宫音,使其形成了能在不需要移码或换琴的情况下自然转调的方式。

如上图所示,从21弦至12弦,构成了一个C宫系统,而后面的11弦至1弦,则构成了一个G宫系统,是主调C宫的下属关系调。这样别致的定弦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达,还保留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韵味,使作品既充满了民族风情,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听觉审美要求。而打破人们对古筝转调的常规印象的,不需要通过移码或者换琴就可自然转调的方式,则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减少在演奏过程中转调时可能发生的失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演奏的流畅性和作品风格的统一性。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是一部多段体结构的作品,全曲由引子、慢板、散板、小快板、快板、急板、广板、华彩、尾声组成。笔者现将其结构图示归纳如下表: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曲式结构图表

三、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特色演奏技法分析

(一)大跨度的双按音

按音是古筝演奏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法,它能为作品增添韵味,丰富音乐色彩。然而在本作品中出现的双按音超过了十度,跨度之大实属罕见。

在D段落中,44-45小节与48小节处分别出现了大跨度的按音,用以模仿大雁归巢的雁鸣声,表达凄婉之意。这里的按音需要在低音区按音保持的情况下,在高音区进行连续的下滑与上滑,这样的设置大大增加了演奏的难度。

双按音与一般的按音相比更难保持稳定是因为拇指与其他手指按弦的角度与力度均不平衡,因此很难保持按音音准的稳定性;而此处的大跨度双按音弦距较远,且需要低音区按音一直保持到高音区连续的下滑与上滑音结束,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很多演奏者可能达不到此处按音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演奏中可能会出现低音区按音音准无法保持或拇指按不到高音的情况。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得到谱中所标记的双按音效果,演奏者须得把虎口撑开,身体微微前倾,重心落在二三四指上,手型保持稳定,如此才能尽可能地保持低音区按音音准。如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同时按到弦距较远的两弦,则可以把44小节中的下滑音“4”改弹为两个单音“5”“4”,再接上滑音“1”;48小节中的下滑音“5”改弹为两个单音“6”“5”,再接上滑音“2”。

(二)特色的摇指

摇指,一般是指手指在琴弦上向里、向外连续细密地弹弦,从而得到细腻绵长的旋律的技法。随着摇指的不断发展,创新性的摇指技法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本作品在摇指这一技法上也别具特色。

如85-86小节的摇指与平时常运用的线状的摇指不同,这是有固定个数的摇指,突出的是其节奏感和颗粒感,以表示风雨欲来的紧张感。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摇指的个数,一拍摇四个音,切不可一味追求摇指的“快”和“密”,否则会破坏其紧张感。

紧接着87-88小节的扫摇,也同上述摇指一样,是有个数限制的,突出的是其节奏感和律动,而非绵长的线条感。扫摇的“扫”落在就近的一个八度内,重拍落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上,要把音头弹出来。此处用#1和2构成的小二度音程来增加不协和感,以示冲突,可作渐强处理,以表现风雨呼啸而来的场景以及词人苏轼内心的风起云涌。

而96小节所使用的短摇技法要求做到颗粒性强、旋律清晰、没有杂音,因此,演奏者需要在保证短摇个数准确度的同时,改变摇指角度,将手指立起来,从右斜上方摆动到左斜下方再反方向摆动回去,这样弹片就不会误触其他琴弦,能在保证颗粒感强的情况下旋律清晰且没有杂音。

(三)同音特点的快速指序

同音特点的快速指序是本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之一。同音特点的快速指序技巧是指在快速指序中加入一个连续重复的音,这些连续重复的音就称为同音,而旋律音即是同音里出现的不同音。

同音特点的快速指序由106小节开始,意在模拟雨水“穿林打叶”之声,这里的旋律音都隐匿在同音之中,因此重音都落在这些旋律音上以突出旋律。谱例上方的表情术语“Leggiero”意为“轻巧地”,因而此处要求演奏者做到轻巧、快速、颗粒感清晰,要想做到上述几点,在弹奏同音时手指的动作幅度要尽量地小,如若手指动作幅度太大,则会导致速度变慢,出来的音色也过于生硬笨重,不仅失去其轻巧感,更不能突显其旋律音了。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最大的难点是同音与快速指序之间的转换,在确保左手按音音准的情况下速度也要快,这就要求演奏者须得慢练以及加强手指的灵活性锻炼。

在实际演奏中,有的演奏者会用类似“勾摇+快速指序”的方式来演奏这一段,如此一来,原本点状清晰的乐句线条就变得模糊起来,没有了雨滴“穿林打叶”的感觉,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符。因此,还是更建议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以快速指序的方式完成这一部分。

(四)大跨度双手不规则循环点奏

点奏是古筝作品中常见的技法,通常出现于作品的高潮部分,一般是以左右手交替轮流点弹一个八度内的音。而在本作品中出现的大跨度双手不规则循环点奏,超过了一个八度,有的甚至超过了十度,这也为弹奏者的演奏呈现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大跨度双手不规则循环点奏出现在H段落的结尾,即130-132小节处。所谓“大跨度”指的是音程之间跨度大,此处有多个超过八度的音程。“双手”则指的是左右手交替,分指弹奏,排在奇数顺序的,如第1、3、5、7...个音,用右手弹;排在偶数顺序的如第2、4、6、8...个音则用左手弹。“不规则循环”则是指左右手循环的音数量的不同,每一组的大跨度双手不规则循环点奏中,右手循环三个音,分别用“托、勾、抹”的指序弹奏;而左手只循环两个音,分别用“勾、托”弹奏。要想弹好大跨度双手不规则循环点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分别标明左右手各自该弹的音和指法;其次,左右手分手慢练,使左右手分别熟悉各自要弹的循环音和类型;最后,在左右手分别熟练之后,双手合起来练习,练习时要注意谱子上所标的重音记号,否则将无法突显旋律。另外,H段开头所标注的Risoluto(意为果断坚决的)也要引起注意,此处的点奏要干净利落,过弦要快。

(五)“非乐音”技巧

古筝艺术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语汇,更加丰富了音乐表达方式,现代古筝作品中常常用到的“非乐音”技巧正是其中一种。在古本作品中也运用了左手“非乐音”技巧来渲染气氛,虽然这类技法在本作品中出现得不多,但对音乐的气氛烘托起重要作用。

如I段133小节处,运用了左手在筝码左侧无序音区刮奏和扫弦的技法,模仿疾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景,更能突出紧张感。

再如L段191小节,运用了左手由右向左迅速划擦码左侧11弦的技法;192小节,运用了右手手掌击弦的技法,形成了一个低音音块,此处乐谱标记为fff,表示要强收。这里运用这两种非乐音技法,模拟的是一声重重的叹息,在这声叹息落下之后,彻底地把旧有的、沉闷的心绪全部抛诸脑后,从而获得内心的从容与平静。

四、个人演奏体会

在学习和演奏《定风波》这一作品时,笔者深刻体会到基本功对于演奏乐曲的价值和影响。要想弹出理想的音色,顺利演奏出具有挑战性的技法,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石,打好地基才能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笔者认为,演奏作品,不仅仅是准确弹出乐谱那么简单,除了要通过自身努力将音乐所蕴含的美和意境呈现给每一位观众外,还要在演奏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力图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各位名家的演绎值得借鉴和学习,但笔者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的风格,而应该在不与作曲家表达之意相悖的情况下,于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感悟,力图演奏出带有自己个人风格气质的作品,向观众展现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结 语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是一部刚柔并济、抚慰人心、充满中国韵味的现代筝乐佳作。整首作品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旋律优美,可听性强,作曲家更是擅长运用各种技法来模拟情景,让人恍若身临其境,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作品以南宋词人身陷“乌台诗案”而遭遇人生挫折为背景,用音乐叙事陈情,带领演奏者和观众们穿越时光,与苏轼共品人生百味。但这部作品却又不仅仅是一部叙事性的作品,它也是曲作者在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低谷时期用音符记录下来的心情。作品意在向观众表达面对挫折依然保持乐观旷达的豁达人生观,希望大家都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拥有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态度。■

注释:

①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402-405.

② 祁瑶.古筝原创作品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76.

猜你喜欢
定风波跨度演奏者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梁中的应用
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高大跨度钢结构钢框轻型屋面板维修用自制小车安全分析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