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歌,崔 静,朱 晔
(河南工程学院 服装学院,湖南 郑州 451191)
中央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为各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明确了以水滴石穿、润物无声之势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方向。在此背景下,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结构课程组以课程群系统化建设为目标,以点促面,探索了“服装结构基础”课程思政本质,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深入挖掘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同源激发、层级渗透”的课程实践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基础”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教育类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先行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课程基于工学思维围绕“服装—人—环境”系统,以“一件衣服的诞生”为切入点,主要讲解基本概念与规则、人体与原型理论、制图方法与技巧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特征与服装造型、平面讯息与立体呈现的映射体系,进而具备将抽象思维、定性描述转化为具象表达、定量展示的能力,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更是为学生后续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复杂工程能力的训练提供重要支撑。
多年来,“服装结构基础”课程对接“文化强国”“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和价值引领作用,从“讲中引”到“讲中现”再到“讲中融”,以点促面,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历程见表1。2019年,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服装结构基础”课程以满足毕业指标点为出发点,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使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齐头并进。
表1 “服装结构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历程
(1)知识目标 了解服装与服装工业的历史变迁;熟练掌握人体特征量化表达的技巧与方法;深刻理解服装三维造型、二维平面与人体特征的映射关系,主要包含基本概念、制图规范、原型构成原理及结构变化机理。
(2)能力目标 掌握结构变化的技巧与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善于观察的习惯,初步具备款式分析及结构实践的能力。
(3)思政目标 对接“文化强国”“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史话服饰,中西合璧,感知服饰变迁中的社会烙印,理解中西服饰中工学思维、“折”学理念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求知探索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守正创新的情怀。
课程组教师基于课程与毕业指标的支撑关系,对“服装结构基础”课程的章节、思政映射、教学设计等进行梳理,选取典型章节予以说明,见表2。
表2 “服装结构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续表
“服装结构基础”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是继“服装专业导论”课程后学生接触的专业核心课程,肩负着打牢基础、激发兴趣、讲好华服故事的责任。切实发挥“课前、课中、课后”的主渠道优势,秉持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传承与创新中传播中国华服声音,这是挖掘与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的立足点。凝练的关键思政元素如下。
(1)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到如今服饰的绚烂多彩,“天人合一”的中华服饰观历久弥新,迸发出“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此思政要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即①借助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完成我国服装史的纵向学习,使学生领略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彩与辉煌,强化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1];②展示新中国成立70 年间的服饰演变,借助服饰这一缩影帮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民族自豪感;③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引子,引导学生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④从“规矩”由来看中国测量技术发展史,领略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人的科学思维;⑤从“纨绔子弟”看裤子的演变史,帮助学生感知古人敬物节俭的朴素意识和由此演化出的“折”学思维。
(2)使命担当意识。讲“三维测量技术及设备”时,分析中外技术及设备在测量精度、稳定性、数据匹配与兼容性等方面的差别,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弱肉强食、强者生存”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自强意识,树立“我辈自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3)工匠精神。讲“原型演变”时,通过文化原型的八代更迭,折射出服装人的探索进取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借助国内代表性原型创立者的故事(东华大学张文斌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刘瑞璞教授)传递出服装人不畏艰辛、奋斗不息的专注与执著。
(4)社会责任感。衣食住行,衣为先。长期以来,纺织服装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出口创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力量。在绿水青山、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纺织服装行业责任与使命再度升级,文化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业已成为主流形态,考虑生产、设计及使用环节中的资源利用率问题,减少水污染、碳排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无疑要求服装从业人员、消费者勠力同心,携手共进。
“同源激发”是用同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等引出知识点与思政元素[2],借助两者的同根同源性实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并做到了显性传授与隐性传播的自由切换,更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优势。以“服装制作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以线上销售平台中的预售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课前调研获知学生对此种现象的认可及熟知情况,进而引出“服装制作方式”中“单件制作、批量生产”知识点,采用视频及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呈现两种制作方式的特点、异同。
其次,在讲“单件制作”时,通过《游子吟》中的密密缝,引导学生思考古今“量身定制”的区别;同时,对比当下岗位设置,思考“母亲”在制衣事件中角色定位,进而感知行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密不可分。
第三,在讲“批量生产”时,通过郑州女裤企业生产模式的变迁,引导学生思考“量身定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形式,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是服装行业发展的源动力。
第四,再观预售现象,引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通过APEC新中装的解读,厘清每套服装、每个细节中蕴含的“传统到现代的漫长故事”,结合先前导入的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史,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服装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及行业变迁中的各种现象及事件。
第五,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化吸收,“预售模式下的服装诞生过程及优劣势分析”会以小组作业模式予以安排,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层级渗透”是将同一思政元素在不同的授课环节以“引入—思考—运用—思考—内化”的方式进行逐步渗透,内化于脑、于心。以“人—服装—环境”系统中“服装”要素讲解时,以“服装的重要性”为主题从4个举证视角开展课前讨论、课中汇报、课后完善等系列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及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服装重要性”主题讨论的教学设计
本教学案例中,通过“服装重要性”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立足服装的本质属性,不断拓展视域范围,以图文例证模式厘清服装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领悟服饰中艺术、科技的美美与共,深刻理解“天人合一”服饰观在现代服装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强化其专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专业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服装结构基础”课程坚持OBE 理念,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产出,以故事、事件、人物等架构多元化的思政元素体系,采用主题讨论、问题探究、实践练习等多维度的组织方式实现了课程目标、思政映射及教学设计等环节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同源激发、层级渗透”的课程实践特色,凸显了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为服装专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