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及其后续资源保护措施
——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2-06-21 07:47:52骆卫坚
乡村科技 2022年7期

骆卫坚

(广州市翠绿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古树可以记录一座城市沧桑的历史变迁,见证一座城市的繁华与落败,是人们研究城市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信息来源。广州市作为一座拥有 2 2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我国珠江流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其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城内的众多古树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往日的繁荣昌盛,而如今则更像是这座城市中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的魅力。自20 世纪80 年代,广州市先后多次对市内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进行了普查,但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在古树保护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人们有必要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调查

一般古树是指树龄在100 a 以上的树木,而古树后续资源则指的是树龄在80 ~100 a 的树木。自20世纪80 年代,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就多次对城市古树资源采用遥感影像、文献查阅及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地毯式的普查,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了完整的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资源电子档案,实现了对城区内每株古树的精准定位;同时,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了古树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并对古树资源状况进行了动态管理,从而方便了日后对古树资源的保护及研究。

1.1 古树及其后续资源数量分布情况

根据2017 年广州市调查研究,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古树和后续资源较为丰富,占全市古树及后续资源的32%,主要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及荔湾区3 个老城区(其总量占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总量的72%)。由图1 可知,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古树数量最多的是原萝岗区、增城区和番禺区3个城区,但这3 个城区的古树后续资源相对较少,而古树后续资源最少的则是南沙区和从化区。究其原因,可能是古树数量多的城区建设时间较早,其城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及配套相对成熟,树木生长及生存环境相对较为稳定,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移植现象,而其他城区则是因为园林建设等原因会有批量的树木移植情况。

1.2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种类构成

经过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进行调查和归类,可以得知这些古树和后续资源分属30科59 属81 种。其中,以桑科榕属类的古树数量最多,共计4 700 多株,占全市古树总量的88%;占比最多的6 类树木分别为大叶榕树、榕树、高山榕树、木棉树、樟树及印度胶榕树,共占所有古树数量的90%。这些树种的种类与现存古树的优势种类重叠度很高,足以表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州市的古树优势种类仍然集中在上述种类中。在所有的古树后续资源种类中,上升比例最大的为印度橡胶榕树。此外,鉴于中心城区内的古树大都是以古树群的形式存在,且诸如荔枝树、乌榄树等大都分布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园林之中,因而这些树种在未来将不再是古树的优势种类。

图1 广州市建成区古树及后续资源分布图

1.3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生长状况

总体来讲,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生长状况十分优良,其中生长状况良好的古树约占总数的90%。虽然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的整体生长状况良好,但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健康生长的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如市民的活动、路面硬化处理及树身钉挂装饰物等。二是自然因素,如雷击、台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天会有6 起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古树抢险事件。三是病虫害因素。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统计数据,城区内遭受不同程度病虫危害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共计超过了1 200 株,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遭受白蚁危害。白蚁会蛀蚀古树的树干、树根等部位,进而导致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因内部结构损坏而出现倒伏甚至死亡的现象。综上而言,做好对城区内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1.4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所属权和养护状况

广州市内现存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分属不同单位,其中所有权归属较多的单位有市级绿化部门、区级绿化部门、街道办、事业单位、小区、公园、学校、医院和寺庙等。根据对城区内古树的实际调查结果,结合《广州市绿化条例》的具体要求,上述所有权归属不同单位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的管理养护工作主要由绿化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监督和检查任务,并及时做好对各单位古树的养护指导工作,市级绿化管理部门负责古树的统筹管理,区级园林绿化部门负责古树的管理与养护,而古树的实际养护工作则由古树所属权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2 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生长的影响因素

2.1 人为因素

首先,人们缺乏专业的古树及其后续资源保护知识,具体体现在将生活垃圾、建筑材料等堆放在古树周围,或者在对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修建了水泥护栏和地面,从而导致古树生长的土壤丧失换气、透水作用,使古树根部的呼吸和水分吸收受到影响,最终致使古树枯萎或者死亡。其次,由于古树生长年限较长,大部分古树长得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因此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而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会罔顾法律约束及古树的生长条件,对古树进行盗取和滥伐。在这种情况下,被移植的古树大多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而死亡。

2.2 自然因素

对古树及其后续资源健康成长造成威胁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火灾、雷击、物种竞争及生长环境发生变化等。其中,火灾对于古树的危害是烧死古树,只有少数古树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长;雷击是一种对古树有着致命威胁的自然因素,普通的闪电所携带的电力约为10 亿W,如此大的带电量直接击中古树,其后果可想而知;古树周围往往生长有藤蔓类植物,这类植物具有攀附、盘踞其他植物的特点,其往往会顺着古树肆意生长,影响古树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古树生长衰竭;而生长环境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根部水土流失及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方面,也会对古树的健康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3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后续资源保护组织保护措施

3.1 完善保护制度

将对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的保护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因此,制定完善的保护制度是保护古树的重要保障和前提。例如,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州市绿化条例》等与古树保护有关的法规制度,对古树保护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梳理,规范相应的办事程序。通过上述方式逐步建立起标准的古树保护流程及制度,并将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加强对古树的保护。例如,2022 年1 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印发了《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试行)》,加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对树木的保护,助力提高管理 成效。

3.2 建立专业的队伍

拥有一支既懂得古树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又具备专业的古树保护知识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对做好古树保护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其不仅是落实古树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进行知识普及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保障。在专业队伍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借助互联网来开展相关工作,如利用网络招募古树保护志愿者,并利用网络对全市志愿者进行标准化培训,从而为广州市古树保护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古树保护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还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从而实现古树保护专业化、制度化。

3.3 完善古树保护的基础数据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展古树及其后续资源保护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对古树的保护效率及质量。可以针对每株古树绘制特定的电子环境图、生存状态图及规划方案图,并根据每株古树的实际生长情况来强化管理。一方面,应强化对古树保护课题的研究,采用遥感影像及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古树生长环境变化和空气污染等外界因素的研究工作,以切实降低不利环境对古树健康生长造成的影响。可以以木棉树为例来进行古树病虫害研究,为广州市古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找到可复制、能推广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在古树保护中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利用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和传输,并将其与现有的古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融合,以实现对古树数据的全方位查询和分析,从而保证广州市古树能够在全天候观测、全方位管理及最优自然环境下健康生长。

4 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及其后续资源保护技术策略

首先,应做好对古树生长环境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以保证其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其次,应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古树开展生态养护,以保证其水分、营养物质等生长要素能够得到及时、充足的供应;最后,应遵循“珍贵化、效益化、多彩化”的原则来落实古树保护工作,从而保证其能健康生长。

4.1 地下部分保护措施

4.1.1 开挖复壮沟。开挖复壮沟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滤水透气及促进古树根系生长等作用,因此,可以在古树周围沿着树冠正投影区域,挖一个深度120 cm、宽度50 cm 左右的环形复壮沟。在挖沟的过程中应注意古树根系的生长走势,避免对其造成伤害,并对古树根系腐烂部位进行处理,然后采用沙砾、腐叶土和优质土壤等对根部进行回填,从而保证古树健康生长。

4.1.2 设置观察井。在挖好的复壮沟处设置1个深度100 cm 左右、直径70 cm 左右的观察井,以起到对古树根部进行通气和排水的作用。观察井内壁不进行二次加工,在底部埋设排水管路,并使用拌有腐叶的土壤回填观察井50 cm 左右,以防止古树根部受到病虫害影响。

4.2 地表部分

4.2.1 延伸古树的保护范围。就目前情况来看,城区内古树的保护范围普遍存在过小的情况,因而未来制订详细的古树保护方案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古树的保护区域,以保证其拥有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具体来讲,针对不同的树种及环境,对于古树保护范围的确定需因地制宜。首先,尽量将其设置成为方形或者圆形,并在保护范围的外圈安装起保护作用的围栏;其次,在古树生长环境较好但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应在古树周围适当加装木栈,以起到约束人流和减少对古树周围地表直接踩踏的作用;最后,针对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意义的古树或者古树群,在制订其保护方案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建设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景观绿地,这样不仅可实现对古树进行保护的目的,而且可为市民增添一个既能够观赏又可以游玩的园地。

4.2.2 设置放射状复壮沟。在地面部分对古树进行保护时,可以将古树主干作为中心,设置深度 30 cm 左右、宽度30 cm 左右的放射状复壮沟,并在复壮沟内填充拌和腐叶土等,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喷施农药及生长液,以促进古树的浅层根系生长。

4.3 地上部分

4.3.1 古树的腐烂处理。对于生长状态一般或者较差的古树,腐烂是威胁其生长的一个最大因素。在制订这类古树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周围土壤、古树枝干、叶片等进行采样检测等方式,对其产生腐烂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人工换土、施加营养液等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由于古树腐烂不仅对树木本身的生长具有巨大危害,而且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群造成安全隐患,因而在对古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将腐烂作为重要关注点,并依据古树的生长情况采取清腐补洞、修剪支撑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古树健康 生长。

4.3.2 病虫害防治。防治病虫害是古树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大部分古树在其生长过程中均会遭受病虫害危害,因而要结合古树具体生长情况,针对不同树种的易发病虫害展开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如采用将弱枝截剪、改变根冠比例以及将枯死枝干及时截去等措施,实现对古树病虫害的有效 防治。

4.3.3 支撑技术。对于树体空洞或者倾斜的古树,应适当地予以支撑,其中最为常用的措施有支架支撑和绳索拉攀等。需要注意的是,对古树进行支撑时应充分考虑支撑的受力情况和古树周边的环境,从而达到最优的保护效果。

4 结语

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土壤化学、植物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应结合古树的具体生长情况,从地下、地表及地上3 个角度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对其的保护。尤其是随着广州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环境也变得越发复杂,古树及其后续资源的生长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不断强化对古树及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古树及其后续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够保证古树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