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进,优质发展

2022-06-21 10:01:10邓燕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4期
关键词:办学学校课程

邓燕玲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大场地设施资源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力度,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施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学校办学机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背景介绍

为了实现强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让更多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镇从2020年开始组建了中堂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以中堂镇中心小学为龙头学校,镇内相对薄弱的蕉利小学及两所办学小学为成员学校

二、组建模式

中堂镇中心小学跟蕉利小学是以紧密型的模式组建。紧密型的教育集团是由龙头学校校长担任法人代表,各成员学校经费独立核算不变,学校管理统一、课程建设统一、教师研训统一。其中,中堂镇中心小学与蕉利小学从教育处、德育处到各学科教研组长等中层干部,都跟蕉利小学相应的部门对接,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办学特色

(一)创新“项目式双线”管理

为了更好地落实集团的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效益,我们创新了“项目式双线”管理模式,即两所学校原有的中层管理架构基本不变,从教育处、德育处到各学科教研组长等中层干部,都跟蕉利小学相应的部门对接,指导他们落实集团各项制度。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常规、备课制度、课程设计等,都由龙头学校成立项目组来制定、修改和解读。成员学校项目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讨论修改后,递给集团项目负责人,再由蕉利小学教导处落实执行,集团理事会共同监督和效果评估。

(二)建立深度融合式交流制度

为了能迅速促进集团内教师的深度融合,集团建立深度融合式教师交流制度。集团内每年不少于10%的比例进行轮岗交流,交流的教师中包括学校行政、级科组长、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三)开展阶梯式培养工程

1.充分调研,成立研训团队。

学校聘请专家团队进行深入调研,把握教育集团内师资现状,制定师资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一体化集团研训制度。设立集团名师工作室,由学科主管行政或市级教学能手担任工作室主持人,每个工作室聘请专家名师团队担任顾问。集团内内开展项目式培训学习、跟岗培养、师徒结对、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措施,使各学科各领域在集团层面形成骨干教师引领团队。

2.合理定位,搭建成長梯队。

集团根据教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1)“适应期”教师的成长。适应期的教师是指五年教龄以内的年轻教师,集团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和加强常规教学指导促进其提高业务水平,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需要提供帮助。(2)“发展型” 教师的提升。“发展型”的教师,集团要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多给他们“压担子”,经常让他们参加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参加课堂教学大赛、名师跟岗学习等等,使他们成为具有教育教学的思考能力的“创造型”、“智慧型”的教师。(3)“引领型”教师的发展。一方面,集团提供教育专家,帮助他们向名师迈进;另一方面,也发挥“引领型”教师的幅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并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推广。

3.成长规划,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根据教师成长需要,制定策略,合理配置资源,结队成长,精准施训,使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教师得到适切的帮助,整体提高集团内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4.抱团研修,搭建交互平台。

“抱团式”主题研修是指由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教师组合成研修团队,以特定的主题为线,进行合作研究活动,提升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实践能力。

(1)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由10—15人组成,由1名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2至3名教学能手担任“小导师”。

(2)确定主题。学科研修团队根据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品牌培育的重点确定研究主题。

(3)专家引路。聘请名师、专家做主题团队研修顾问,开展专题讲座,评点实践案例等。

(4)实践建构。各个科每周一个下午不安排课程,进行主题案例式校本研修。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展示—研磨分享—观点对碰—实践反思”的思路开展活动。

(5)成果提炼。在专家指导下,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整合、提炼,形成团队教学品牌。

5.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运用信息化平台促进集团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各学科建立集团教学资源云空间,存放优质电子教案、课件、微课、习题库等教学资源。推进集团内网络备课组建设,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组成备课组,进行线上备课管理、教学交流,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四)共创德育路径,提高育人实效。

1.共研班级德育课程

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德育活动化、活动课程化,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德育课程所括道德讲堂、节日活动、公益活动、研学旅行、仪式活动。

2.共建家长特色课程。

教育集团组建家庭教育教研团队,指导家庭教育活动。该团队创新“可视化家长课堂”的学习形式,即教研组根据孩子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合作备课,分别组织主题分享活动。集团合作录制了家庭教育小视频24节,供家长线上学习,使后疫情期间的家长培训正常开展。

(五)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1.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集团校落实国家课程,整合具有地域、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正行”课程体系。兴趣课程实行“一师一特色”的课程认领制,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在课程超市中选择自已喜欢的课程。

2.开发项目融合课程。

项目式融合课程是指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按一定的文化主题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和跨界学习。如项目化多维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历问题构建、阅读探究,最后以辩论、读书交流会、戏剧表演、绘本创作、情境朗读、主题演讲等形式进行展示,体现了阅读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的能力。

3.构建共享式师资。

集团内师资各有所长,如蕉利小学拥有飞盘、沙画等特色课程,中心小学在书法类、科技类拥有较强的师资水平,智能机器人、科技模型、硬笔书法等课程在市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两所学校互派教师开展拓展性课程,整合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通过实施紧密型的集团化办学,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了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蕉利小学在集团化办学前,市镇骨干教师是空白,两年以来,4名教师获得了市教学能手称号,教学质量提升到镇的中上水平,学校的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满意度高达99%以上。

猜你喜欢
办学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