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 知本质 促联系

2022-06-21 09:15潘霞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小学数学

潘霞虹

摘 要:整合教学是指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的目标、内容和时间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等途径,达到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文章以“万以内数的认识”单位教学为例,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试图帮学生建构起更具系统性、结构性的数的认识教学。

关键词:计数单位;小学数学;整合教学

一、教学现状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数认识体系中的起始阶段——整数的认识,纵观整个小学数学的整数认识体系,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核心目标,而“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第三阶段。审视日常的单元教学,可发现以下两种现象。

(一)按部就班,课时教学

此类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科知识的逻辑,也不顾学生的现实起点,按照教科书上以“零起点”为原则编排的课时,按部就班地教学,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再认识“万以内的数”。而事实上,要将教材落地、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必须要基于学生立场,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不然只会造成教与学的供需失衡。

(二)简单加减,合二为一

此类教师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知道万以内数的认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所以他们就会简单地将“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了整体意识和学生立场,但还仅仅限于整体教学的1.0版,就是将单元内的相关知识简单加减,缺乏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整合,即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本质关联,只是浮于表面的整合。

二、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是继百以内数认识后的整数认识的又一次扩充,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建构起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整体结构,也为后续认识更大(大数的认识)、更小(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数奠定基础。

(一)梳理体系,知其本质

小学阶段整数的认识是由基本要素与它相对应的计数规则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0~9这10个基本数字符号,相应的计数规则主要是“数位赋值”与“数学关系”。而“数位赋值”的外显知识就是我们熟悉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数位关系”的外显知识是日常所说的“十进制”,即“满十进一”。

整数部分的结构内,我们是以“1”为基础计数单位的依次累积,随着数范围的扩展,为了计数的便捷,逐步引入更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反之,在小数部分的结构内,则是对基础计数单位“1”的不断均分,从而引入更小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但它们之间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却是一以贯之。

小学数学整数认识体系中“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所处的位置和核心教学目标。计数系统(简单的数位与位值)在“100以内的两位数认识”时已初步构建,而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则是在计数范围扩展后,因实际的需要,增加了“千”与“万”的数位及相应的计数单位,主要是进一步掌握、迁移计数规则(满十进一),这是对小学数学计数系统的完善,属于迁移性学习。

(二)教学矛盾,合理重构

理清学科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从而为之后的重构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为此,笔者对本校的88名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

结果显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了解、知晓层面不存在问题;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常规读写技能掌握也非常熟练,只是少数学生对掌握0的读法存在困难;而在第三题中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意义的理解疑惑较多,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借助计数器、数位表对“千”并不陌生,他们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同时对“千”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更多的还是选择借用学过的计数单位“百”来表示。

联系学生的现实起点,对比教材的编排,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教材编排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罗列,但比较10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不难发现内容编排重复、知识点划分过细,淡化它们之间的本质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整数意义的整体认知和对计数规则的本质体验。二是如果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授课,这样的课时内容远远低于学生的现实起点,造成教学失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结构化。

为此,笔者以单元整体为视角,以计数单位为核心,将千以内数纳入万以内数中认识,前联“两位数认识”的已有经验,后延“万以上数的认识”等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前后关联、左右勾连”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而“认识比100更大的數”则主要是理解与掌握计数单位“千”“万”,感悟“满十进一”。

三、抓住核心,构建数序

抓住学生的疑惑处——前测结果中更大计数单位“千”表象的不清晰,并以此作为突破口,用大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唤醒百以内数的认知经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全校人数“1336”的多元表征,将学生的现实起点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

【教学片段1】自主表征,认识“千”

师:那1336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要求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

学生自主表征,预设学生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在4种表征交流后,对比作品2(计数器表征)和作品4(数的组成)

师:你能找到这两幅作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相同点:都有6个一,3个十,3个百。

不同点:预设2:千位上的1颗珠子来表示1个千;

预设4:用10个一百来表示1个千。

师:那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经过多次课堂实践,笔者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对1336的表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以上4种表征的预测基本上都会出现。作品2和作品3的表征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而作品1和作品4相对而言是个别学生的思维体现。

整体呈现之后的对比观察,则是让学生对1336不同的表征中求同存异,使材料之间形成结构关联——都有6个一,3个十,3个百,并且通过对1000的不同表征——1个千和10个百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学习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的必要性。

之后借助正方体直观图,从1数到1000,让学生经历计数单位变换的过程,以“形”感知,进一步认识“千”,建立“千”的表象,并初步体会“十进制”。

【教学片段2】迁移规则,构建数序

在迁移规则10个一千是一万,课件上呈现出10000个小正方体后,安排以下环节:

1. 减增1个小正方体,感悟位值

师:如果现在飞走了1个小正方体,这是还剩下多少?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这4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 计数器拨珠,理解“满十进一”

师:1个小正方体又飞回来了,如果要飞到计数器上,你觉得该飞到哪里?

师(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

3. 前后关联,形成结构

师:同学们,请你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呢?

引导学生观察万位的左边、个位的右边都还有数位,根据已有经验推理满十进一。

对计数单位“万”的认识,则是通过结构迁移——10个一千是一万,然后通过减增1个小正方体,借助计数器拨珠,进一步直观理解“满十进一”“位值制”两个核心概念。并通过让学生想象,后延“比万更大、比个更小”的计数单位,引导学生架构起数位顺序表的整体框架,逐步形成“前后关联、左右勾连”的结构化思维。

以“计数单位”为核心统摄本单元的学习,从感知到直观建立千、万的表象,再深入探究相互关系(满十进一)。建好认数的“承重墙”,打通知识间的“隔断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起整数认识体系。19EBBE15-BD39-4D6C-8397-4ECF8B1DC379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小学数学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