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石家庄长歌》的艺术节奏

2022-06-20 19:05宋佳昕张凌菲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诗题记石家庄

宋佳昕 张凌菲

一、从《起》《承》《转》《合》看结构的节奏

在《石家庄长歌》这部长诗中处处蕴含着诗歌的节奏感,它体现在音节节奏、韵律节奏和架构中。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指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短长,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诗作者将整部长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篇章,将古诗的结构技巧与现代新诗的内容意蕴整合起来,既从时间的维度划分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几大历史时期,更是从情感的维度一步步地表现深远的时空情绪。

(一)《起》作为开篇

《起》作为第一篇章,共有十二首诗,为全诗奠定了时空情绪的基调。它们分别围绕石家庄的历史遗迹、著名人物渐次展开,石家庄一次次地参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并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长诗特意引用具有古典韵味的诗词作为题记,涉及容丕华、冯梦龙、胡曾、苏轼、文天祥五大诗人,彰显了石家庄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在市区东垣故城遗址》中引用了清代容丕华的诗作《东垣城怀古》:“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一语道破了石家庄东古城的盛衰兴亡,也暗示着当今石家庄的诸多旧物均有“说废兴”之意味,但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却像忽视流水哽咽一样忽视诸多史实,这样的倾诉让重建地域文化自豪感成为长诗关注的话题。开篇第一首诗《石家庄不是火车拉来的》写道,石家庄是一片有着三十万年历史的土地,是中国人的祖先辛苦建立起来的,而不仅仅是近现代工业的制造物。这就确立了整部长诗的主旨,树立起地域历史感和城市自豪感。

(二)《承》是《起》的延续

《承》的作用是使时空情绪和叙事内容更加饱满。诗作引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悼词、歌词为题记,使近现代中华民族御外抗争、奋斗自强的历史跃然纸上,如《美穗子,美穗子》这首诗讲述抗战时期日本小女孩美穗子被聂荣臻救助并送回日本的历史事件,正如该诗开头所写的“没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真善美,让中国人即便受到侵略和残杀,然而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日本小女孩,中国人却没有残害无辜。这部城市史诗既有宏大叙事,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流露,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显得更加饱满。

(三)《转》是事件发展变化的转折

《转》与《承》在情绪逻辑或事实逻辑上联系起来。《转》由一个个故事构成,描写了抗战时期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讲述中国由开始的战败转向最后的胜利的光辉历程。这是由一个个普通人在不同的领域抗争、奋斗而凝聚成的历史。《转》在题记中引用了革命者的言辞,暗示着是他们这样的人的努力让新中国最终诞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英雄挺身而出,他们在“永生堂药铺”、在“东焦村马家巷”行动,他们是普通的人,却最终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诗中所说的“这个连接起无数个偶然的链条/叫做必然。

(四)《合》是结局与尾声

《合》是对之前的诗篇的揭示和升华。时间拉近,到了20个世纪后半期,《合》在题记中引用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校训、厂歌。“12寸环宇电视”“红莲手表”“灵芝挂面”等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物品,把读者引回过往,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念,是对一个时代特点的总结。以《一张“八家庄小学四年级毕业照”》为例,让过去的时光以照片的形式保留下来,在回忆中一遍遍地重演,继续保存在人们的脑海之中。“11个人注定在64年后/重新拥抱、握手和痛哭流涕”“稚嫩的小校友为他们献上了鲜花和掌声”,历史与现代的交替、叠合发生于同一片土地,触动了读者最珍贵的记忆。

整部长诗是精心布局谋篇而写成的,运用《起》《承》《转》《合》这四大篇章将开始、起伏、高潮、结尾娓娓道来,具有很好的结构效果。

二、从写实式反映式的视角看叙事节奏

(一)别出心裁的题记

这部长诗将根深深扎入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以历史线索为筋骨,以文化内容为血肉。其注重写实,还原历史风貌,反映式写实式的风格,在其中多首诗的多个题记中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题记无一例外均出自史上已有的诗文之中,正是这样采借已有的人们熟知的观点,为读者呈现出石家庄的发展样貌。《起》这个篇章回顾石家庄的古代史,特意引用富有古典传统的诗词作题记,涉及容丕华、冯梦龙、胡曾、苏轼、文天祥五位诗人;《承》这个篇章回顾石家庄的抗日战争史,引用与抗战活动相关的悼词、歌词作题记;《转》这个篇章回顾石家庄的解放战争史,引用革命先锋的言辞作题记;《合》这个篇章的题记则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校训、厂歌。这些题记与诗篇内容相呼应,它的作用和意义是画龙点睛的,不仅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更是让整部长诗锦上添花,拓展了内涵。

(二)一气呵成的排比

这部长诗善用排比的手法来抒发情感,《上世纪80年代的幸福》一诗写道:“请允许我在纸上排列一架架庄里造的飞机/一台台吸引全世界眼球的12寸环宇电视/一块块被手腕期盼已久的太行和红莲手表……一双双国家体委认证的比赛用长征胶鞋/一卷卷擦亮外国人双眼的猫球牌卫生纸/一个个掉到地上却毫发无损的双飞燕茶杯”,字里行间情感洋溢而富有节奏,通过罗列物象加深情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而诸如此类的大段排比在长诗中常常运用,读来让人印象深刻。例如这部长诗的序诗《石家庄记忆》第八段,以15个“忘不了”开头,勾勒了一个成就斐然的石家庄,体现了中国的部分历史内容和部分成就,牵引着石家庄人的心和中国人的心,这是“一根叫做归属感的线”;《在高克谦烈士纪念碑前》这首诗的第六段,以五个“19岁”结尾,展现出一个年仅19岁的学生热血沸腾、英勇向前的形象;《上世纪80年代的幸福》一诗的第一段连用13个“一”字开头,展现出上世纪80年代的幸福感。这些排比句有时充满柔情,将读者拉入温情的思潮之中;有时却又裹挟着排山倒海的力量,直撼读者心灵。

(三)不加藻饰的连缀[4]

这部长诗的一些诗节,以一种近乎罗列的形式诉说石家庄的辉煌历程,《滹沱河,母亲河》一诗这样写道:“母亲偶尔的小脾气,已被这些美丽的/名字覆盖:太白渠(西汉)、蒲吾渠(东汉)/乌子堰(北朝)、广润陂(唐)、毕泓陂(唐)/大唐渠(唐)、礼教渠(唐)、千金渠(唐)/万金堰(唐)”。同一条河流的名称历经多次变迁,这是其历史文化丰富的体现,也是石家庄传统底蕴深厚的缩影。《石家庄历史的天空》一诗还这样写道:“李敬玄、李游道、李元素/李峤、李怀远、李日知、李吉甫、李藩/李绛、李德裕、李固言、李珏、李绅/李氏十三相,连缀出气象万千的盛唐/与愁云惨淡的晚唐,140年的天空”。有时候长诗中的某些章节就像博物馆的展览橱窗,陈列着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名称,或者是地名,或者是人名,或者是条约名称、书名,正是这些没有藻饰的简短名词,穿梭于时空的流光之中,呈现给读者一幅原始而鲜活的画面。

(四)精益求精的数据

这部严肃而又宏大的长诗,让读者从精确的数字中感受和体验到历史细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石家庄的每分每秒,每个人每件事,一系列详细的数字,一连串具体的名称,构成这部长诗的具体内容。《在太行山上》一诗这样写道:在“板垣师团20多架飞机、100多门重炮/几十辆坦克猛攻下,一昼夜易手13次/每日伤亡千人的忻口西北204高地上/不在指挥部喝茶,却在距敌200米的/滚滚硝烟里中弹身亡的第9军军长/自己口中,出入过无数次/早已安之若素的那个‘死’字”,在这里数字不再是简单的统计战争的工具,而是与文字结合在一起融入诗句之中,并已经被赋予了灵魂。用具体的数字在读者眼前铺开一幅精巧的画卷,将读者带入距敌人200米的硝烟中,再现惨烈的战争场景。《倒叙》一诗这样写道:“倒回石家庄的华北人民政府/为淮海战役点赞的0.75亿公斤粮食/为平津战役点赞的4617万公斤小米/476万公斤小麦、3360万公斤马料/140万公斤油、95万双鞋”。将石家庄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作出的贡献,具象化为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数字,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石家庄的付出,也离不开石家庄人民的支持。在这里数字不再是数字,而在过去的时空那一端燃烧着,至今回望依然可见涌动着的热浪。

全诗涉及衣食起居、战争风云、群山川流、工厂乡村、市场学校、街道天桥等诸多方面,能够详细到一个人的年龄、一盒罐头的名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作者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对生活的体验比较深刻和细腻。从商代民族的起源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时间跨度之大,描述画面之广,内容之客观真实,是大多数诗作所难以企及的。

三、从时空角度看情感节奏

这部长诗以这片土地为空间,以30万年的发展历程为时间,横轴和纵轴共同构成一个跨度极广的时空世界,展现了石家庄的历史场景。历史与回忆相交融,主体与客体进行对话,石家庄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也见证了石家庄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见证者:石家庄

这部长诗起、承、转、合的四个篇章,从远古到当代,渐进地描绘了石家庄的历史长卷。原始的地区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一个诸侯国建立之后而又灭亡,这个地域文化从创始到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败,而到了千万年之后的如今又在这同一片土地上焕发出传统的光彩。石家庄作为承载地区历史的空间,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部长诗以石家庄为地域范围,讲述它从古至今的历史,从各类事件中概括出那些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重点放在以古写今、以历史写当下这个方面,提醒当代的人们勿忘历史,唤起当代人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自豪感。《在太行山上》一诗这样写道:“密密麻麻的烈士证书背后/家家戴孝、户户节哀”,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场面,历史感正是在这样的细节刻画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史实的细节来展示史事,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历程。

再以这部长诗的序诗《石家庄记忆》为例,石家庄见证了本地区物质文化的发展,较为概括地归纳出历史轨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分界线,站在当代的时空由最近的立场向远古的方向回望历史,肯定了石家庄人对这片土地的贡献。石家庄的精神文明一次次攀登高峰,这就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的印证。《在高克谦烈士纪念碑前》一诗里,石家庄见证了历史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工人党员家里召开会议的,是/乔装成工人模样的高克谦/饭馆里布置工运活动的,是打扮成吃饭客人的高克谦”,寥寥几笔就刻画出高克谦烈士的工作状态,运用灵巧的笔墨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增添了场景和情境的阅读空间,使得史事与情感相融合,从而增加了时空情思的历史温度。

(二)发展见证者:《石家庄长歌》

这部长诗对石家庄这片土地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彰显了对存在于这个物理空间的精神文明的热爱。序诗《石家庄记忆》一连用15个“忘不了”来表达对石家庄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这样说,石家庄已经不仅仅是石家庄,而是通过描写石家庄的历史,来描绘整个中国社会历史长卷中的一些局部和细节,体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些侧面和篇章,因此,完全可以说《石家庄长歌》就是整部中华长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部长诗以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认同感为纽带,向读者交代诗作者的创作意图,诗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从我写诗的第一天起,我就从来没有盘桓于个人化的书写,更多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整体表达和对宏大的外部现实世界的诗学观照。”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诗作者有意在这部长诗的大部分诗篇中以扫描的方式去构筑石家庄历史长廊,以达到真实展现石家庄盛衰、实现历史复兴的目的。罗列各类遗迹、人物史料,如安阳殷墟、东垣古城遗址,刘邦、刘秀等人物,使诗作富有诗意逻辑性,层次清晰,为后面描述近代抗争史做好铺垫。以《石家庄不是火车拉来的》这首诗为例,“正太饭店”是法式建筑,“火车”是现代化的标志。运输业和工业拉来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不是石家庄的起源,诗中罗列出赵佗先人墓、战国铁斧、陶器等历史遗迹,来佐证诗作者的观点“石家庄不是火车拉来的”,这便具有钩沉发隐的意义,它不仅仅说明石家庄的历史悠久,更是给人们以警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二是有意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唤起石家庄人矢志不渝的奋斗抗争精神,展现石家庄人在历史进程中昂扬向上的气魄,比如保路运动、五卅运动、纱厂工潮等。深厚的精神文明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石家庄人在战火洗礼中重生,不同时代的英雄们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从中可以见证石家庄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生生不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深厚。

整篇论文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论述《石家庄长歌》的外部形式,然后从叙事视角、现实式写实式的方法、修辞等方面论述其内部的情感节奏,最后从时空情绪的角度分析其史诗的逻辑节奏。这其中蕴涵着诗作者田耘对石家庄深沉的爱,更凝聚着石家庄人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书写着万载长青的石家庄精神。

猜你喜欢
长诗题记石家庄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石家庄旅游学校 优雅礼善 服务天下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以有限来追求无限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梁丛
石家庄衡水商会
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