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娟 吴静涛 胡军 迟晓丹 季婧岚
(乐山师范学院藏羌彝走廊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四川乐山 614004)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在高校招生中逐步启动体育素养的使用研究。这表明体育素养将逐步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的主要评价和培养手段。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现状不容乐观。张玉超认为,虽然学者比较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但始终未能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方案。张紫朵认为,学校作为体育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其培养方式较单一;家庭、社会欠缺对体育素养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在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方面已日臻成熟。基于此,该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外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模式,合理借鉴国外诸多经验,探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模式。
“体育素养”一词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特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运动品质。“体育素养”的概念最先由Whitehead 提出,从2001 年至2017年,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被界定为:人一生中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以及知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扩展了“体育素养”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身体、社会、综合等多个维度。体育素养的认知维度主要是指个体具备体育活动与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重视体育活动和健康行为的重要意义,能够评估运动环境所需的身体活动形式与安全性。体育素养的情感维度主要是指个体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和心理倾向,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热情。体育素养的行为维度主要是指个体具有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体育素养的身体维度主要是指个体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体适能和运动技能。体育素养的社会维度主要是指个体对于体育活动中与同伴和社会环境互动状况的心理倾向感知。体育素养的综合维度主要是指融合认识、情感、身体和社会维度,突出具身性、终身性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有助于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主动学习体育技能,进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锻炼心肺适能、肌肉适能、柔韧适能等各项身体机能和体适能水平,降低肥胖率和近视率,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另外,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减少手机依赖,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有助于磨炼意志,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对抗挫折的魄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还有助于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遵循体育道德,进而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澳大利亚体育与卫生部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也出现大幅度提升,具体表现为更加享受与他人展开有效互动、积极合作与公平竞争。
体育素养的培养是贯穿个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具有终身性和具身性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个体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加大体育素养的培养力度,对个体成年以后乃至整个生命历程的体育行为和体育观念影响深远,对个体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tephanie Haible的研究表明,体育素养水平越高,青少年越容易形成自主、自发、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Taplin提出,发生运动损伤后,具备体育素养的个体,仍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自信,参与运动锻炼,其运动机能也能够迅速恢复,并重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由此可见,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众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近年来,伴随着静坐少动和身体活动缺失症等现象日益严重,致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因体力活动不足,导致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健康危机和经济负担。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相关机构研究显示,身体活动缺失引发的健康危机,导致了巨额的财政亏损和财政医疗支出,降低了个体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个体的健康寿命和工作寿命,开启了一个恶性循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有助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有研究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较高的体育锻炼负荷、养成运动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最大摄氧量的下降速度,而最大摄氧量与心肺机能的衰老密切相关。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运动缺乏症,并反馈到整个生命历程中,延长个体的健康寿命和工作寿命,进而减少财政医疗支出,减轻财政负担。
2016 年,体育素养被澳大利亚运动委员会正式纳入战略计划,培养目标被设定为:通过重视体育素养和开展学校体育来推动澳大利亚年轻一代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为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澳大利亚先后发布了《学校体育素养指南》和提供了体育素养培养的实例。《学校体育素养指南》中的培养方案主要包含3 个层面。(1)各级领导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年度计划;注重体育素养与国家体育课标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水平。(2)学校体育教师和家长要增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感,应避免体罚学生,防止学生对体育产生心理抵触,与学生一道,共同推动体育素养的发展。(3)重视家校互动,创造和增加亲子体育活动;优化学校周边和社区的运动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具象化如何培养体育素养,澳大利亚运动委员会分别选取幼儿、女孩和小学生等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了体育素养培养的实例。该实例主要包含以下3 个特点。(1)强调构建完整的培养方案,全面发展体育素养。完整的培养方案能够帮助学生从健康运动、健康心理、健康饮食等多个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水平。(2)以参与者为中心,注重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其对自己的体育能力有更好的自我效能感。此外,不仅注重技能的传授,帮助参与者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成功的方式,提升其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3)注重运动情景对体育素养培育的影响,实施者通过创造安全和值得信赖的运动情境,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学习和进步。
美国上至国家层面,下到社区、学校、家庭无不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 Activity Programs,简称CSPAP)引入了体育素养的相关理念,以体育素养为导向,凝合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体育社会团体、社区和家庭等各方的力量,协同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CSPAP以青少年广泛参与基于体育素养的体育活动为目标导向,涵盖了身体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活动、优质体育教学活动、校际间体育比赛活动、志愿者体育活动和综合性社区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活动等内容,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适量的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素养以应对日后学习、工作与生活。此外,美国通过颁布法案,拓宽资金渠道,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网络资源,充分保障青少年体育素养工作在全国有序推进。
为了推行体育素养,加拿大最先发布了《发展身体素养:给父母与0~12 岁孩童的手册》,手册提出,要根据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体育活动。随后,在深度解读体育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推出了加拿大“生活通行证”项目并将学校体育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为注重运动知识、技能、情感整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培养体育素养的指导性文件,加拿大“生活通行证”项目通过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采用游戏式教学和先进的智能体育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信、高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另外,,通过教师网络动态追踪评估和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给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针对性帮助。
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要进一步厘清体育素养的概念,解决概念模糊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国外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与阐释,结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现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完整概念体系,进而设定符合国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维度体育素养培养目标,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工作指明方向。
首先,要把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予以保障,阐明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在体育素养培养过程中起到实际的引领作用。其次,协同行政机关、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和大众传媒机构等各方力量,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工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最后,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三方联动效能。以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主阵地,设立青少年体育素养教研室,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开展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研讨;以社区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课外延伸与补充,通过开设社区体育之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组织青少年充分利用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和教育资源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以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亲子体育教育,由学校和社区对家庭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能力、家长运动支持等方面进行考核监督。
首先,建立体育素养网站、网络档案和APP,通过大数据和网络媒介传播体育素养相关理念,记录和分析青少年运动轨迹和运动习惯,根据实时数据,提供科学的锻炼建议,为相关部门政策的规划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其次,依托5G网络和VR虚拟现实技术,拓宽和创新体育素养培养路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效摆脱因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不足而导致的体育素养发展困境,有助于打破发展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区域壁垒,随时随地开展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有序高效发展。
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工作意义重大,我国需要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厘清体育素养的概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概念体系,进而设定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多维度培养目标。其次,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良好的体育素养发展环境。最后,依托大数据和5G+VR 技术,拓宽和创新体育素养培养路径,打破发展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区域壁垒,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有序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