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宋成 李佳怡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为30282.34km,境内辖1 市15 县,被誉为“百节之乡”,拥有众多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指引下,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依托资源优势,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倪依克等人曾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共性,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作为贵黔文化的“根”和“魂”,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如何涅槃重生,笔者认为,其基点在于以特色为根,自然为本,文化为魂,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璀璨华夏文明的象征符号,见证着民族的历史发展,表达着民族情感。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留存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受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原生态保护性较好。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民族志、中国知网、贵州省官方网站、调查法等多重方法,依据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的项群理论对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分类。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原因,笔者通过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国知网等多种方式,选取了黔东南州9个世居少数民族(侗族、苗族、壮族、仫佬族、瑶族、畲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作为调查对象。
笔者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录的近1000项民族体育项目中,整理出关于贵州黔东南的9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贵州省人民政府网以及出版的相关民族志、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书籍,结合田野调查,共统计了近200项黔东南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按照性质分为娱乐类、竞技类和健身类三大类。
娱乐表演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一般是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如龙舟巡游表演、木鼓舞、牵手舞、转身舞、斗角舞、竹竿舞、踩鼓舞、莲花十八响、苗族锦鸡舞、苗族给哈舞、钩镰舞、竹竿舞、舞水龙、革家踩亲舞、舞龙头、上刀梯、舞龙舞狮、跳狮、花棍舞、肉莲花、撒叶儿嗬、舞板凳龙、舞草把龙、地龙、双虎凳、跳红灯、滚坛子、滚环、举石、狮子登高、翻桌子、跳铜鼓等。
竞技是指比赛竞技,一般多指体育竞赛,但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指对抗比赛等。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指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在规定的比赛场地、器械以及其他特定条件下进行,在智力、体力、技术、战术等各方面展开比拼。例如,抢花炮、抢鸭子、斗牛、斗狗、骑马竞赛、独木龙舟竞渡、独竹漂、赛龙舟、划旱船、踩高跷、武术套路、岩鹰高跷、射弩射箭、打陀螺、打拐、划竹排比赛、攀藤、拔地功、拔河等。
健身综合类也是体育运动的一种,是指通过游戏获得乐趣、强身健体的民俗活动。这类项目虽有一定的规则,但并不似比赛般要求严格,一般有棋艺类、跑跳投类等。例如,哆毽、草球、踢毛菌、打泥脚、布球、芦笙刀、金钱棍、苗拳、蚩尤拳、投绣球、壮族特朗、磨秋、玩花龙、站柱、虎抓羊、舞铃刀、丢花包、五码棋、潜水游戏、三三棋、牛角棋、马棋、母猪棋、动三棋、裤档棋、转棋、天棋等。
张怀成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位的价值。将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经济文化价值充分开发,并保留其独特的代表性,使它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和当地乡村发展的重要开发对象。笔者通过整合分析贵州黔东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继承性发展为出发点,确定出最具民族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其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鼓励“文体结合”“体旅结合”等,为民众提供多元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场所及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优质载体。
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贵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体育项目的性质、功能不尽相同,但在充实和丰富黔东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增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值得被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适度地开发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于弘扬其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就黔东南本地而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居住于此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必然更加密切,据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显示,黔东南地区有近30个民族共同居住。就黔东南外部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开发,必将从各方面提高黔东南的知名度,外地游客、外来文化的接踵而至,更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和民族团结。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历史时期,建设好美丽乡村、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民族传统体育集观赏娱乐、竞赛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潜力和价值。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带来的产业链,民风民情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能够吸引游客注意,而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的消费市场。二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带来消费,结合黔东南的民族传统节日、节庆开展赛事。三是在产业开发过程中,纪念品、特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有效地激发经济消费活力。学者刘冠启就曾指出“乡村体育旅游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为乡村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路径”。
经济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前提。任何产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投入,经济方面的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而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体育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观感体验。黔东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等因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体育场馆的综合服务设施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来说稍显短缺,如体育场馆、配套器材设施的不足等,在一定层面上削减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活力。
体育产业服务设施是体育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游客参与体育活动所借助的体育基础设施,又包括为游客在该地区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有些景区的体育基础设施缺乏安全的保障,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差或者没有向游客提供,不能获得体育旅游者良好的口碑,这些都一定限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收入,进而影响本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笔者曾走访调研了黔东南黄平、雷山、凯里等地,在某特色村寨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了解到,比赛以及活动所需的物资、奖金等都是由村民自发筹集,活动现场有一定的游客量,但未形成规模,现场的配套设施也稍显不足,停车位、餐饮食宿等略显单薄。
黔东南地区不仅有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有优良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笔者在黔东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所挖掘开发的资源项目中,有关体育类的相对稀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藏的文化记忆未能充分、科学地开发利用。产业布局也受到高山地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热门景区、主要城市干道旅游线,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受到交通的影响较大,交通便利的景区附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辐射作用不够强,往往不能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其次,在黔东南地区的体育产业布局上存在同质化现象,笔者认为,应挖掘提炼不同地区的特色,避免雷同、冗杂,做好不同区域之间项目开发的科学布局至关重要。
对本地区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对区域间的资源整合不足,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造成了投入少、发展缓慢等问题。从贵州黔东南地区体育产业开发情况来看,所开发的项目还较少,且游客的参与度并没有到达令人满意的高度。例如,射箭、独竹漂、爬山、踢脚架、赛马、摔跤、抢鸭子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极富少数民族特色,又有极高的欣赏和参与价值,但仅仅在黔东南的部分地区、个别景区或者景点或者个别村寨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一定规模,且结构上十分单一,大部分地区不仅规模小,还严重缺乏对项目特色和民族内涵的挖掘,这些都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有赖于一群专业人才的悉心经营,正如任莉英等人提到“受限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服务质量的低端供给,其开发程度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近年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培养队伍、学校培养体系等各方面原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呈现出“凋零”之势。目前,还未建立起一批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人才体系不合理,这是阻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切实障碍。
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作为突破口,黔东南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优势决定了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之路应优先开发旅游业,走与民俗旅游联姻之路。同时,要着力打造品牌赛事表演业,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族地区旅游业正在火热开展,充分挖掘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旅游热点,以当地的民俗活动、特色节日等为依托,创新性地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文化旅游为灵魂贯彻点,走品牌化的文旅发展路线,因地制宜地打造符合当地发展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体育、文化的高度渗透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其实是以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的“热宠”,研究认为,通过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旅游是“体育+”的成功示范,是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同宗同源的一种新型特色旅游,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将体育旅游分为观赏型、参与型和文化型体育旅游,让游客能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民族体育之魅力所在。此外,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产品进行精加工,增加附加值,增强旅游竞争力,助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成为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将竞赛、表演、参观与旅游相结合,不仅能够产生赛事经济,而且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途径进行对外交流,提高知名度、增加影响力。尊重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旅游质量,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增速上的作用。以创新为基点,不断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应积极筹备各类体育赛事活动,重视体育赛事的品牌培养,积极建设“赛事+产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此外,除了“体育+竞赛表演”,还应积极发掘其他项目,如“体育+餐饮服务”“体育+服饰”等,构建“1+1>2”的发展格局。
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正如屈植斌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产品,产品就应当通过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依托品牌效应,加速发展力度。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既是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要建立起特色小镇产业链,优化市场环境;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特色村寨,深入挖掘乡村体育特色文化符号,盘活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把民族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要保护和开发好各类资源项目,建设好集竞赛、表演、观光、度假、养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真正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主导型居业协同体、区别大城市生活方式富有乡土生活情趣的特色小镇。
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精通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和体育市场管理的专业人才。体育旅游人才对整个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系着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长远发展,而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在政府方面,结合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现实情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结合市场反馈,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及时提高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的服务水平。此外,出台相关政府文件,激励相关人才投身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建设中。第二,在开发商方面,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以适应乡村体育旅游管理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紧跟时代潮流;出台人员绩效考核以及激励措施,激励工作人员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黔东南地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是振兴的应有之举,也是助力黔东南地区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的必然要求。目前,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相关人才充分挖掘其价值,突破困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序开展。
体育与产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有利于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局面,将民族传统体育嵌入地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和担当。将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与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相“挂钩”。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其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创新体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创建独属于本地的特色品牌。在文化自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破除困境、转型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为黔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