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张书菲
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东阳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阳木雕凭借其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文化风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积淀,体现出生动的文化内涵,其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形态、技艺智慧、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标准。东阳木雕沉淀的人文精粹是教育传承给下一代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东阳木雕工艺却面临着传承窘境,为破解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难题,本研究选定东阳木雕作为实例,探究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现状,深挖院校传承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尝试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的策略理论模型,为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格拉斯(Glazer)和斯特劳斯(Strauss)提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指在研究者不做任何研究预设或假设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比较、归纳、建构理论的方法和过程,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范畴化,最终建构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于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本研究的主要路径是:第一,收集整理东阳木雕院校传承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第二,确定访谈对象、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个别访谈;第三,整理、分析访谈资料,利用Nvivo12 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即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主轴性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从资料中形成概念和范畴,构建理论模型;第四,基于资料、访谈和观察对构建的理论进行三角检验(Triangulation);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浙江省东阳市一所中职学校和一所高职学校中的校长、系部主任、专业老师、技能大师以及学生为研究样本,对东阳木雕院校传承现状进行分析。选取这两所学校的原因在于,该中职学校的木雕专业不仅是浙江省示范专业、省特色专业,更是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金华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在基建、活动和研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衍生了许多问题。而另一所高职院校是一所刚刚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该校的木雕专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对该高职学校的研究可以揭示传统手工艺专业发展以及就业现状。由此,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能帮助研究者从教师教学和学生习得的角度揭示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现状,也能从学校发展和政府导向的角度阐释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发展困境及趋势。
本研究采取理论性抽样的方式采集研究资料,扎根理论的理论抽样的特点是主观性、目的性和小样本,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做深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进入两所学校进行初步观察,通过参观学校的实训基地,倾听学校教师的介绍,对两所学校木雕专业获得初步了解;其次,根据访谈提纲对中职学校的校长及系部主任、高职学校的院长及木雕专业负责人、一位木雕大师、学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性访谈,为了检验理论饱和度,又对一位专业教师进行了一次结构性访谈。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共计26951 个字的文本材料。此外,不仅在知网上查阅了132 篇文献作为扩充资料,还在相关官网搜集了国家级和省级共40 多个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补充了解,以期对东阳木雕传承的相关资料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路径要求,首先要对访谈的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并对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提炼出若干个概念和范畴;其次,进行主轴性编码,对提炼出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比较、归纳和整合,再一次提炼出若干个主范畴;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即在所有的主范畴中提炼出核心范畴(又称“核心类属”)。本研究对于原始资料进行了编码,在开放性编码中,提炼出94 个概念和35 个范畴,通过对这些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比较和归纳,凝练出6 个主范畴,这6 个主范畴都指向了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现状,集中表现出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困境,最终将“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困境”作为核心范畴。(如表1)
表1 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困境三级编码示例
续表
1.社会环境(AA1)
社会环境对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开放性编码的结果,社会环境(AA1)主要包括乡土文化(A1)、升学观念(A2)、消费观念(A3)、社会关注(A4)和就业方向(A5)。一方面,东阳木雕的乡土文化气息浓烈,然而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影响,乡土文化开始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采访中,一位木雕专业老师指出:“传统手工艺虽是强势艺术,在产业化进程中却是‘弱势产业’,养成期长、收益低微、劳动强度大等特征,导致了大量潜在生源流失,尤其是在东阳这样的‘教育之乡’,社会期待更偏重高等教育,许多大师的子女都不愿意就读中职木雕专业。”不难看出,在东阳,人们的升学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且难以撼动。再者,在工业化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一步步发生变化。传统手工木雕作品的成本居高不下,相比工业化生产下木雕商品成本的不断下降,渐渐失去了成本与收益的比例优势,从而让传统手工木雕作品脱离了购买市场。此外,木雕这一传统手工艺缺乏一定的社会关注,从事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堪忧。很多木雕行业的传承人或后代继承者都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放弃了继续从事木雕行业的工作,转而投身于他们认为的更为现代化的、更为有前途的职业,这也造成了木雕行业大量传承人才的流失,造成了木雕行业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的局面。由东阳木雕传承的社会环境不难看出,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社会土壤正在消失。
2.文化环境(AA2)
文化环境(AA2)主要是指现代化冲击(A6)。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许多木雕行业手工作坊都濒临灭绝。传统手工木雕演变成了工厂流水作业,许多传统手工艺艺人成为了“独行腔”(即只会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木雕产品商业化和机械化大量复制的背后不仅是核心技艺的流失,更是木雕文化的消亡。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其客观的实用价值和感官的审美体验,更让人在其理论知识中感受文化熏陶。传统木雕工艺的传承,其显性传承是木雕核心技艺的传承,而隐性传承则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木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最早来源于民间,是人们在生活中汲取的文化精粹。人们用精湛的技艺表达了对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对生活的饱满热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木雕工艺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木雕产品得以大量生产,其经济收益也会相应提高。但是这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培育木雕工艺的文化土壤,割裂了木雕工艺传承的文化命脉,使得受众群体与木雕工艺之间产生了文化鸿沟,这就阻碍了木雕工艺的长远发展。
3.政策环境(AA3)
政策环境(AA3)主要包括政策引领(A7)、产教融合(A8)、数字化保护(A9)、文旅融合(A10)。21 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逐渐进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随着各项政策的完善和推动,各省相继在职业院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设立了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浙江省自2000 年以来,相继颁布了20 余个相关政策,从政策指引到市场调控、从指导意见到经济投入等不同方面,不仅涉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内容、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还对传承人的管理做了明确规定。此外,相关政策体现了东阳市政府对木雕产业市场的具体规划,2016 年东阳市政府全面实施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培育工程(简称“三名”工程),增强企业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东阳市经济“升级版”。2017 年制定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助益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工作的推进。此外,东阳市人民政府倡导进行产教融合、文旅融合,建立木雕博物馆,进行数字化保护等,探索了各种类型的传承方式,木雕工艺传承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生动局面。虽然院校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本校特点,积极把木雕工艺相关项目引进学校,但是由于一些政策还未完全落实,造成传统木雕工艺的院校传承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动荡。
4.经济环境(AA4)
经济环境(AA4)主要包括财政投入(A11)和经济收益(A12)。东阳木雕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经费问题一直是其保护和传承的短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政府的经济投入和支持是极其重要的力量。然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投入不足,致使无法及时抢救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内部产业环境上讲,木雕产业市场化转型加快,木雕作品由一开始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到形成流水线生产商品的转变,这一转型不仅架空了木雕工艺的文化内涵,也让木雕作品的质量和品质参差不齐,从而让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有所制约。不论是外部的经济环境还是内部的产业环境,都未能有效助力木雕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5.教育环境(AA5)
教育环境(AA5)主要包括学校教育(A13)、课程建设(A14)、师资建设(A15)、创新发展(A16)、学生素养(A17)、教学理念(A18)、专业建设(A19)、美育(A20)等。传统手工艺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形式代代相传,这样的传承方式由来已久。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产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有待更新。2013 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具有自觉性和科学性的学校教育传承的道路上迈进。针对东阳木雕行业的发展需求,东阳市内多所院校以专业建设形式对东阳木雕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系统培养,以促进东阳木雕的蓬勃发展。
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主要是通过设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的和科学的课程体系而实现的。东阳木雕传承以学校教学为主要渠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承,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学习木雕文化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艺,从而令他们产生文化认同,进而自发主动地保护和传承木雕工艺。从这个角度上看,教育传承是最具生命力的木雕工艺传承路径之一。但是,东阳木雕传承的教育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忧虑和危机,主要表现在传承生源不足、课时数量不够、教学理念不新、师资建设不稳、审美教化不强、课程成效不高等。
6.产业环境(AA6)
产业环境(AA6)主要包括产业特征(A32)、实用价值(A33)、专业流派(A34)、国际木雕班(A35)。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其自身产业环境的影响。东阳木雕得以传承数千年,其核心因素不仅在于其有形的精美作品,更强调其内在无形价值观念和艺术意境。然而,在采访中,职业院校校长表示:“在木雕工艺传承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传承后继乏人。目前东阳仍从事此业的木雕工匠仅有千余人,且年龄层次集中于45 岁以上,本地子弟加入传承队伍呈递减趋势……此外,木雕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的产业链是比较窄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阳木雕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木雕产业链窄,木雕行业学艺不易,学习难度大、劳动强度大、学习周期长、成本投入大,实用价值不高以及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等,以致学校生源少,综合性人才短缺,专业设计人才断层,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从原始访谈资料的整体分析中,发现东阳木雕工艺传承工作虽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具体实施过程仍处于困境之中。面对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不断碰撞与摩擦,木雕工艺精细功夫无法跟上现代文明的节奏,适合木雕工艺传承的文化生存环境和社会土壤正在消解。与此同时,作为木雕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教育传承的力量难以支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这一系列因素都造成了从业人员下降、传承人才短缺、传承工作受阻等困境。面对这一窘境,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和支持木雕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但其执行力度却有待加强。
学术研究通过模型建构来体现知识表征是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路径。本文建构的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理论模型是由传承环境、传承机制和传承内容构成的。传承环境主要涵盖产业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自下而上、由表及里、从各个角度阐释了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现状,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基础。传承机制是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体现了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能够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以及工学结合。传承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传统文化、通晓基本技艺、掌握核心技艺、维护创新动力以及弘扬工匠精神五个维度。理解传统文化和通晓基本技艺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入门的基础,属于传承项目自身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要掌握核心技艺就需要院校的助力,学校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教学传承基地,还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有利于核心技艺的授受。要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维护其产业的创新动力。最后,传承内容的最高层次——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这五个维度不仅揭示了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的发展路径是一个由表层传承到深层传承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显示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仅靠其产业自身或职业院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引领下,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挖掘传承人的创作潜能,拓展传承人的传承空间,使得传统手工艺院校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长足、有效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即长久存在并流传下来的处世经验和文化精神。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这些处世经验会有所变化,但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粹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内核,必须进行保护和传承。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所承载的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全面拓展文化传承理念是传统手工艺院校传承面临的首要任务。院校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教育的主流体系中,并辅之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群众的文化引导,营造有利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文化氛围,培育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认同感。
任何文化表现形式希望发展传承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具体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官方就是文化保护的主导。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的支持作用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依靠。由于传统手工艺传承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传承人才。因此,不论是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还是在师资培养方面,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加大对院校传统手工艺传承专项资金的投入,包括对学生学艺期间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大师招徒期间的专项划拨等,以保护学生和大师们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这是推动院校传统手工艺传承工作的必要条件。
传统手工艺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现代化发展,它又处于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其创新上,只有自身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才能永葆生机。另外,现代社会产品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也倒逼着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发展。因此,首先要培养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要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要体现丰厚的现代时尚品质,对于传统和现代元素,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其次,传统手工艺产品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文化附加价值,加强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牌溢价力。再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加强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此外,通过产教融合、文旅融合把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等内容加以广泛传播。
教育结构体系关乎教育的整体竞争力,更决定着教育功能的发挥。要重视变革教育结构体系,搭建一个纵向上由个人到学校、再由学校到企业、最后由企业到政府互相衔接,横向上将传承环境、传承机制以及传承内容互相融合的弹性教育结构体系,打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升学理念,完善工艺教育制度。从纵向上看,加强校、企、政之间的实质衔接,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为主线,明确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专业建设,完善产教融合传承机制。从横向上看,加强学校教育传承内部各要素的沟通并统筹发展,重点明确非遗教育方向,重视传统手工艺教育质量的提升,关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价值,突破学生的传统审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注重增强教育结构体系的弹性,以传统手工艺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开放的学习制度,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增强教育结构体系的活力,满足传统手工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