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享受种植的乐趣

2022-06-20 07:32陈知君苏慧周瑾田聪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玉米秆玉米棒玉米粒

陈知君 苏慧 周瑾 田聪

早在2004年,我园就在楼顶建了一片800平方米的种植园。对于城市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开展种植活动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缺乏种植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曾经请专人管理种植园,农作物因此长势良好,孩子就像游客一样参观种植园,偶尔也会参与浇水、松土等劳作,最后庆祝丰收。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虽然也长了“见识”,但农耕体验并不深刻。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认识到要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逐渐发现:如果我们抱持和孩子一起学习种植的心态,勇于尝试,珍视经历的过程,种植活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曾经的“不会种”“不知道”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让我们放下“权威”,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交流发现,分享喜悦。下面以种玉米的案例来分享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一、选种风波

每次种植都会从讨论种什么开始,一旦孩子的想法被采纳,他们从一开始就会对种植活动充满期待。这次,孩子们说想种玉米,因为他们想喝玉米糊,还想吃爆米花。可是问题来了,去哪里找玉米的种子呢?孩子们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他们认为只要去幼儿园的“种子博物馆”找到去年收获的玉米就能获得种子。但是,当看到那些玉米粒那么干,有的甚至已经发黑时,孩子们不禁担心起来:这样的玉米粒能种出玉米来吗?

班里有个孩子说他爷爷是种玉米高手,请爷爷拿种子来一定没错。爷爷带来的种子外形像玉米粒,颜色却是红红的。孩子们很好奇:“玉米是黄色的,这个种子是红色的,它是玉米的种子吗?会不会是石榴的种子啊?”“这样的种子能种出黄黄的玉米吗?”有的孩子因此心存疑惑,坚持从去年收获的玉米粒中挑选颗粒饱满、不发黑的去种。

虽然我们知道爷爷拿来的种子肯定能种出玉米来,但既然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何不支持他们去尝试,让他们以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呢!于是,我们建议孩子们把班级试验田分成两半进行对比种植。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一半试验田里种爷爷带来的红色种子,孩子们给它们起名叫“红宝”;一半试验田里种去年收获的玉米粒,孩子们给它们起名叫“黄贝”。孩子们充满了期待:小小的玉米粒到底能不能种出玉米来?红色的种子能结出黄灿灿的玉米棒吗?

从选种到播种的几天时间里,孩子们都沉浸在有关玉米的话题中,他们心中的“种子谜团”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探索的大门。教师发自内心的好奇、源自心底的“我也想知道”感染了孩子们,他们的种植热情被悄然点燃。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刨开泥土小心种下玉米种子的那一刻,也种下了一份责任与期待,萌发了对种植的情感。

二、玉米长得比我快

以往开展种植活动时,我们免不了要提醒孩子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时进行测量活动。然而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我们常常颇感费力。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变为主动?我们可否先和孩子们投身到种植活动中,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当孩子们产生了探究需要时,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

看着玉米苗破土而出,一天天长高,孩子们小心呵护,兴奋不已。他们自发地用小手、胳膊进行比画,还找来树枝、草叶等比较玉米有没有长高,长高了多少。这个自发的探索过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测量,孩子们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周围的自然物与玉米比高度,就像在做游戏一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打断他们自发的探索,教他们立即使用测量工具,他们就失去了对最原始测量方式的探索,不利于后续理解测量的意义以及刻度的作用。

孩子们的测量随着玉米秆的长高而不断调整,他们带着对未知高度的好奇,主动尝试了多种测量方法。当玉米秆越长越高,最后远远超出孩子们的身高时,卷尺也鞭长莫及,于是,孩子们创造性地想出了和玉米比身高的方法。比如,他们先在玉米秆上和自己个子一样高的地方画一条线,等下次来比时再用同样的方法画一条线,这样上次的线就“跑”到上面去了,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就是玉米新增的高度。可见,他们的测量活动不仅仅是对数值的记录,还蕴含着对许多问题的观察、发现与探究。看到玉米秆先是和他们一样高,后来超过了他们,再后来高到必须仰视,他们感慨“玉米长得比我快”,感受到生命的蓬勃生长。

当孩子们与玉米建立了情感,他们就会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测量活动就成了他们的需要。而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更多让孩子与玉米接触的机会,并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

三、是虫不是虫

在种植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我们不曾预料的事情,如果我们因为它们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就忽略它们或敷衍对待,可能会错失很多教育契机。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会收获意外之喜。

有一次,孩子们去楼顶种植园养护玉米,有个孩子发现玉米叶子上有许多像虫子一样的浅黄色小东西,大叫:“不好了!玉米长虫子了!”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玉米要遭受虫害,孩子们心急如焚。这时,有的孩子定睛一看说这不是虫子,因为它不会动。有的孩子摸了一下觉得可能是虫卵,因为他养过蚕,蚕卵是不会动的。当时,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看到孩子们纷纷调动已有经验说出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我们觉得这个过程十分可貴,于是提供放大镜支持他们进一步观察。

接着,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发现。有的孩子发现玉米叶子上有绒毛,于是判断“虫子”应该是被叶子上的绒毛挂住了,所以叶子上的“虫子”比较多。有的孩子发现叶子上有被啃食的痕迹,所以判断就是这些“虫子”干的。还有的孩子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虫子”的中间有点分叉,摸起来外边硬硬的、中间软软的,所以判断“应该不是虫子”。

这时,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虫子,怎么能在那么高的地方呢?”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这时,一阵风吹过,有孩子发现有东西正从玉米秆顶端往下掉,大家的视线被引向了高高的玉米秆顶端。我们就把玉米秆顶端的穗摘下来让孩子们观察,继而把它抖落在孩子们的手心。孩子们仔细比对,发现它的外形和所谓的“虫子”是一样的。“是的,玉米叶上就是这个东西!”孩子们肯定地说。当大家正在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时,又有孩子发现刚才教师摘下来的玉米穗是紫红色的,而叶子上的“虫子”是浅黄色的。一时间,孩子们又陷入了思考,有个孩子还做了如下“推理”:“它原来是紫红色的,掉下来后才慢慢变黄的。”是这样的吗?52794DC2-B091-4EC3-B595-1FEC31ACB34B

后来,我们通过咨询农林专家才了解到这些像虫子一样的东西是玉米的雄穗,雄穗里的花粉粒飘落下来掉进玉米须里完成授粉,就会结出玉米棒。因为那天被摘下来的恰巧是一株变异的雄穗,所以是紫红色的。孩子们觉得太神奇了,玉米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孕育生命的过程。那株变异的雄穗也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整个过程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比对、调动经验,发现了雄穗、风、玉米须、玉米棒之间的关系。如果当时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雄穗,它的花粉粒要掉落才能完成授粉,才能结出玉米棒,孩子们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发现?怎么可能享受到主动探究的那份惊喜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表现出和孩子们一样的好奇心,而且为他们营造了宽松的讨论氛围,支持他们各抒己见。孩子们不仅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能为了自己的观点不断寻找有力的证据,展现了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有感而发的记录

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记录,孩子们也往往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被动记录。于是,我们反思:记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把种植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记录下来,我们何不打破机械的记录方式,让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由表达呢?因此,我们让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当天的种植活动,每个孩子画的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不同。

我们不仅要看孩子们的画,更要听孩子们讲,讲的过程既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们记录的内容,也是帮助他们回顾和反思。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种植活动后画了一幅画,大大的玉米叶子上有很多小黑线,看起来更像是仙人掌(见记录图1)。这个孩子是这样描述的:“今天我们去种植园,我看到玉米长高了,好想吃玉米啊!玉米的叶子挺大的,上面有毛毛,摸上去毛茸茸的。在玉米秆上有个凸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是小玉米,它们都长在两片叶子的中间。小玉米上也长着粉色和白色的毛毛。”通过这个孩子的绘画和讲述,我们可以看到他观察得非常仔细,把叶片上的绒毛表现得十分生动。

如果不是完成任务式的记录,而是有感而发的表达,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有很多深刻的感受和有趣的想法,记录因此变得鲜活、生动。

比如,一个孩子记录了用放大镜观察所谓“虫子”的情景,她生动地展现了很多令她感受强烈、印象深刻的内容(见记录图2)。她不仅记录了新长出来的玉米棒,还用小黑点表示叶子上的“虫子”,用透视的方式表示泥土之下的小动物和根须,用不同颜色区分玉米秆顶端的雄穗,紫红色的是那株变异的雄穗。

又如,在收获玉米时,孩子们自发地分成了采摘组、运输组、统计组。三个小组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当数到一共收获了61根玉米时,孩子们欢呼雀跃,丰收的喜悦增进了他们对种植的情感。不少孩子记录了令他们记忆深刻的劳动场景。有的记录了传递玉米的场景,重点表现了笔直的玉米秆和饱满的玉米棒(见记录图3);有的记录了统计玉米的场景,特别突出了那个大筐和计数的过程(见记录图4)。

我们意识到:孩子们的记录是否生动、详实,关键看孩子们的感受是否真实、深刻。当孩子们亲历了种植的全过程,他们就会主动开启更多的话题,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交流和表达的欲望更强烈,其中记录就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之一,而这种充分的表达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种植活动的热情。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探究的机会,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启讨论的话题,重视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呈现丰富的记录内容了。

五、藏在土里的秘密

经过三个多月的悉心照料,“红宝”和“黄贝”都结出了黄黄的玉米棒,但是“红宝”的玉米须更浓密,玉米粒更饱满。孩子们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小小的种子播撒下去竟然长出了高高的玉米秆,结出了玉米棒,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而他们自己正是魔术师。

收获玉米后,为了种植新的农作物,需要清理玉米地。以往的种植活动到了丰收环节就结束了,后续的活动便不再让孩子们参与了。然而,真实的种植包含整理土地的过程,我们为何不让孩子们体验完整的种植过程,把高高的玉米秆拔下来呢?于是,我们决定让孩子们参与到整理玉米地的过程中。

尽管玉米秆很难拔,但孩子们二话不说,有的踩进泥地使出浑身力气向外拔,有的先奋力把泥土铲松再合力把玉米秆拔出,那架势真像小农夫。他们不嫌脏,不怕累,全情投入。

当玉米秆被合力拔出时,孩子们看到了长长的根须,不禁感叹道:“原来泥土下面有这么多根,数都数不清。”“难怪拔不动,这些根就像爪子一样把地抓得牢牢的。”“玉米秆好高啊!我都快拿不住了!”“因为这些根的力量很大,所以高高的玉米秆才不会倒。”这是孩子们的观察和发现,更是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从中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

以往,我们往往将注意放在种植过程,而较少关注种植的最后环节——整理土地。而今,我们有意将完整的农耕经验贯穿种玉米活动全过程,孩子们在拔、挖、搬运、堆放成垛、捆绑等整理玉米地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以及对泥土、植物、大自然的亲近。我们发现,即使是种植的收尾环节,也蕴含着不可小觑的教育价值。

思考和总结

在整个种玉米活动中,我们以“真·活·趣”亲自然课程理念为指引,将“劳动教育”与“种植园观察探究”相结合,让孩子们亲身参与选种、对比种植、出苗、间苗、结棒、收获等全过程。种玉米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观察和发现玉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从观察玉米的蓬勃生长,到意外发现飘落的雄穗,体验生命孕育过程的神奇,再到最后拔出玉米秆,看到浓密的根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整个过程也是孩子们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

回顾种玉米活动的全过程,我们也在思考:支持孩子们三个多月来对种玉米如此着迷的动力是什么?他们也许开始时只是好奇和兴趣,但之后伴随着欣喜、担忧和期待,生发了对种植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有人说,“如果热爱在先,知识则紧随其后”,确实,当孩子们对种植投入了情感,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曾经,我们总是跳不出“教”的局限,总想着要在种植活动中“教”孩子点什么,而今,我们认识到应该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种植过程,把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走出“认知为先”的误区。正因为“不会种”,我们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好奇、担忧、惊喜,一起探究、发现、学习。当我们以平等的学习者的姿態来观察、倾听时,我们就能真正“看见”和“听见”,就能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就能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种植的乐趣。52794DC2-B091-4EC3-B595-1FEC31ACB34B

猜你喜欢
玉米秆玉米棒玉米粒
想变成花的玉米粒
外婆家的玉米地
躲到石头底下的玉米棒
人性致富
爆米花
玉米秆书法赏析
玉米秆书法赏析
可爱的想象力
每天做好一件事
人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