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传统吊脚楼适地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2-06-18 06:31吴至雅
华中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陵建筑群吊脚楼

吴至雅

中国传统民居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作为中南地区最古老的建筑——吊脚楼,早在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其创制形式、结构及派别均因其材料和环境影响而成,正如梁思成先生强调的建筑“适地性”特征[1]。武陵地区传统吊脚楼在人类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期,适应了地方性种种条件的制约,历经岁月积淀了丰富的生态经验与传统智慧。

图1 武陵地区传统吊脚楼典型村落地域分布图

吊脚楼这种独特的形式在旧时也被叫作“干栏”“干阑”“阁栏”“廊栏”……,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北魏时期《魏书》上就记载了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提到“南越巢居”之后才由巢居发展为屋居,即照树的形状建造“干栏”式木楼[2],所以表明百越文化在吊脚楼上是大放异彩的。在交通比较闭塞,人们久居深山的地理区位条件下,这种干栏式民居不断发展变迁,使得“吊脚楼”成为我国广大武陵山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时至今日,我国西南的武陵山区包括渝东南、桂北、鄂西、湘西及黔东南等地集中了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聚居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普遍采用了吊脚楼建筑形式。当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吊脚楼这种住宅的建造需求仍然比较大,“汲取传统造物精髓,传承民族文化”是当下新民居设计的主要体现,吊脚楼原生态营造技艺特别是其“适地性”特征研究凸显出其必要性。

1 传统吊脚楼村落分布及规模的适地性

山地地形特点对吊脚楼聚落分布和规模具有决定作用。武陵山区山高坡陡、地势不平,武陵地区沟壑纵横,俗称“地无三里平”,武陵人顺应地理环境建造房屋,在聚落分布及规模上,面积相对较大的山间盆地、坪坝就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聚落的理想场所,而一些面积相对较小的坪坝沟槽等平缓之地,则分散着规模较小的村落[3]。吊脚楼村落分布及规模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武陵人世世代代都在山上居住和劳作,“人—村落—自然”和谐相依,生动地反映了“人地”关系,蕴含着共生理念和朴素自然观。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同治初年武陵地区直接以坪、坝、沟、水、河、田、湾、溪等字眼命名的村落就多达146个,时至今日自然演变成具有显著特点的山地聚落、平坝聚落、沿水聚落等,吊脚楼村落的分布对地形有强烈的依赖性,体现出强烈的“适地性”特征。

2 吊脚楼建筑群适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武陵地区吊脚楼具有十分灵活的适地特征,布局灵活,再艰险复杂的地形条件也能与其相适应。吊脚楼就像一群群翱翔在村寨上的鹰,在蜿蜒的山岭横沟之间分布着,其中还穿插着曲折山路和溪流河水,极富动感,这些吊脚楼组成的建筑群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天人合一”生态哲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吊脚楼建筑群选址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分为山腰建筑群、山脚建筑群和水边建筑群、悬崖边建筑群四种模式。风貌遗存较好的四类吊脚楼建筑群比较丰富,典型的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漫山遍野的吊脚楼层层叠叠、规模庞大;在鄂西地区,宣恩县彭家寨、来凤县舍米湖村则小巧别致,恩施市盛家坝二官寨吊脚楼建筑群依次布置在三个坪坝上,如串珠相联别具特色;此外,湘西州的凤凰县沱江吊脚楼建筑群背山面水、依水而建,深受游客青睐;重庆市的洪崖洞建筑群选择在悬崖绝壁上依山而建,气势震撼。这些吊脚楼建筑群因其风貌特色产,久负盛名,经保护开发后逐步发展成为标志性的旅游胜地(表1)。

表1 四类吊脚楼建筑群“适地性”特征对比表

2.1 山腰吊脚楼建筑群

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人们“靠山吃山”,形成在选址的宏观层面、营建的中观层面上明显的适地性特征。黔东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理环境舒适宜人,山坡断层谷地上大片梯田环绕呈梯状逐级抬升,古村落十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层层叠叠的木质吊脚楼群依江而建,寨里古树参天、青竹成片、绿色浓郁,从寨中穿过的白水河清澈透明,展现了独特的田园风光画卷。黔东南曾经被2002年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10大圣地之一[4],毫无疑问,吊脚楼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恩施来凤县的舍米湖村摆手堂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虽然已经距离现在很远,但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舍米湖”是土家语,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小山坡",吊脚楼“适地”特征明显,村落选址在层层叠叠的梯田山坡上,放眼望去,山坡上阳光普照、村内古树参天,反映出土家族独有的审美、信仰和伦理哲学。

2.2 山脚吊脚楼建筑群

武陵山鄂西南地区的高山溪峒地带吊脚楼村落聚集成片,主要集中于宜昌的五峰、长阳及恩施州地区。恩施州宣恩县彭家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良臬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彭家寨是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并赞誉彭家寨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西南边陲”。相传该寨彭姓土家族的祖先为完成先辈的遗愿,长途跋涉寻访先人旧址,观此处地形特征含形辅势、蔚为壮观,后在此地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在坡地上建房,选择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持续建成设计精巧、造工讲究、气势宏伟、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土家民族特色吊脚楼,建筑群集中展现了形体轮廓之美、空间层次之美,凸显了山地型村落的典型地域性特征。

盛家坝二官寨胡家大院是高山深谷中难得一见的串珠状吊脚楼坪坝村落,是如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落,百余栋吊脚楼布局上秩序分明、整体协调统一。胡家大院依地势辟成上坝、中坝、下坝三个大院落,吊角楼建筑群以小溪河为轴线在山脚位置临水建成,加上河沙坝、梁子上、下河、茶园堡、三丘田等三五户小院掩映在竹木林中,如星星般散落在各处而又能串联起来。在二官寨,土家、苗、侗等南方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相互融合,寨中建鼓楼,溪上架风雨桥,房前屋后栽竹种树,是恩施少数民族地区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

2.3 水边吊脚楼建筑群

湘西州凤凰古城坐落在武陵山脚下,山泉汇成的“沱江”由东向西穿城而过,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适应这里的环境,屋后上下用木柱支撑悬出走廊或房间。沿河两岸的吊脚楼相对而造,相互搭构,依靠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成了两条建筑长廊,垂悬于沱江河道之上,极富韵律与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干栏木构架建筑文化独特的风格体系和崇尚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风水景观理念再次得以延续和发展。

2.4 悬崖边吊脚楼建筑群

重庆洪崖洞是重庆市惟一老山城人文景观,临江线性道路空间一旁,其建筑形式灵活,集聚青山绿水的灵气,仿佛浑然天成,令中外游客为之赞叹。吊脚楼群在悬崖绝壁上依山而建,下部架空为虚,上部围合为实,建筑群体运用了临崖建构、分层筑台、悬垂吊脚、错层层叠等山地建筑手法,极具巴渝特色。

3 吊脚楼建筑单体的适地性及影响因素

建筑单体的“适地性”特征,狭义上指建筑形式演化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生存适应。在山区建设用地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对地形地貌的生态保护及安全为前提,探索房屋建造和集约用地途径。广义上来看,建筑“适地性”还体现因地制宜地就地取材、乡土文化保护、鲜活生动的基因传承等等,因此,吊脚楼在择地选址、选材用材、构造及细部的装饰处理等多方面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典范。

3.1 择地选址的适地性

武陵先人合理布局房屋建设及生活场地,或靠着山,或临着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在武陵山沟壑纵横的地形中造就了吊脚楼,而峡谷中的平坦地区被用来耕种。吊脚楼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5],或依山傍水而筑,或顺坡就势、倚山临水而立,以吊脚高度的不同来适应起伏不定的地势,将建筑主体与厢房结为一体,创造出非常智慧的建筑方式。为防避禽兽虫蛇及潮湿多雨,将牲畜、饮食、居住功能集中在一起,减少了土地占用。

武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吊脚楼自觉适应地理、气候、资源特点,建造中采用吊脚的形式将居住和生活的主要空间(阁楼与卧室)脱离地面、底层架空,人居其上、畜养其下。这种建筑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房屋通风和隔潮的物理环境要求,对于地形多变、气候潮湿、易发洪涝灾害的山区尤其是低洼地带尤为适用,不仅防洪,还可以减少洪涝过后对生活的影响。吊脚楼正是在与山地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适应中,演变成为具有典型“适应性”特征的山地建筑代表,这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生存选择(表2)。

表2 吊脚楼建筑单体选址与空间三种适地性

3.2 选材用材的适地性

武陵崇山峻岭给交通运输带来不便,加上财力有限,就地取材建房成为吊脚楼民居的最佳选择,吊脚楼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飞檐翘角,青瓦跺脊,木门花窗,榫卯相连。

“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自然生态原因在于南方的地理气候,构建“干栏”[5]得益于林木众多的自然环境,武陵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尤以盛产杉木。吊脚楼取用优质杉木用作穿斗式结构,立柱、横梁、 檩条、椽子等结构构件均为木材以柱和短柱承檩,檩上承椽,枋柱之间凿榫衔接,结构严密坚固。建房之时首先备木料”伐青山”取材,量体裁衣、仔细计算木材用料情况,明确伐木规格及用量[6],在体现节约集约的生态原则基础上,木材用料采取大小套用,依次用于制作排扇、构架、檩木、楼板、墙壁、顶棚及椽皮。

石材也常作为建筑的辅料用于基础施工,开挖山石用于堡坎、屋场、道路及台阶砌筑,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穿斗式纵向木构件下垫防潮受力的石柱础延长了建筑的寿命。屋脊上的飞禽走兽是当地烧制小青瓦铺砌而成,土生土长的吊脚楼古朴而自然,融于山林之中(图2~3)。

图2 吊脚楼木构架建筑结构选材

图3 吊脚楼木构架建筑乡土选材

3.3 结构构造及装饰的适地性

吊脚楼属于悬山、歇山结合式、穿斗式梁架结构,结构牢固而精美,建筑单体飞檐翘角、描龙画凤、古色古香,是基于民风民俗、艺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7]。沱江吊脚楼风情街是苗族特色古建筑的代表,兴于清朝和民国初期,木质吊脚楼的封火要求极高,山墙的墙顶部分的封火墙装有“鳌头”,寓意独占鳌头,“鳌头”翘起来形状一律为凤凰鸟图案造型,远看如凤凰引项朝天,恰与凤凰古镇名称呼应。

吊脚楼大小木作技艺精湛,退堂是装饰的集中部位,退堂空间布局更完整设置天花,美人靠挡板和脚撑制作精细,窗棂花心与栏板装饰也增强了木楼的神韵和气势,在屋角杆及门窗部位都雕有花栏,一般吊脚下部20cm处均有类似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的雕刻,雕饰手法丰富,阳刻阴刻相互参杂运用,图案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自然,成排的“垂花柱”犹如“流苏”随风轻舞,极富韵律与节奏形式感,大大增强了吊脚楼的悬吊之美。

精美的吊脚楼石作增添了房屋的奢华,石柱础是武陵人歌颂生活、寄托心愿的重要载体。石柱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圆鼓形柱础、瓜形柱础、方形柱础以及多边形柱础,精雕细琢、题材丰富,充分展现出武陵石匠的高超技艺[8](图4)。

图4 吊脚楼木作、石作装饰

结语

综上,武陵地区传统吊脚楼适地性特征明显,蕴含丰厚的有关天人合一、节约用地、人文风情等方面的营造智慧,这种特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协调共生,适应了独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强烈体现出建筑与聚落可持续发展须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当前全球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文化趋同背景下,汲取吊脚楼建筑及聚落营建智慧及经验启示,探索出非常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建设途径与方法,凸显出了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资料来源:

表1:作者自绘,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https://st.so.com;

表2:作者自绘,自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王红英《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聚落景观》,刘平元《土家吊脚楼建筑风貌谈》,https://www.toutiao.com;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拍摄。

猜你喜欢
武陵建筑群吊脚楼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吊脚楼(外三首)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