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8 年8—11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市后川村棚改拆迁项目黄河嘉园工地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 该工地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向川路东约100 米, 南邻舒馨苑小区,北距黄河约600 米。 (图1)在工地西南角发现唐墓一座,编号M73,现简报于下。
图1 M73 位置示意图
M73 为带天井的斜坡台阶墓道土洞墓, 方向172°,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5 部分组成。 (图2)工地2 米深的土层被取走,墓葬开口层位已失。
图2 M73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过洞南端,口长3.6 米,宽0.83~1.18 米。 墓道中西部有一长方形现代扰坑,打破墓道西壁,长1.02 米,宽0.55~0.65 米,深0.98 米。 坑内填满现代垃圾。 墓道底部建有10 个坡度较大的台阶。 台阶长0.86~1.18 米, 宽0.04~0.42 米,高0.13~0.52米。
过洞 位于墓道和天井之间,拱顶,底部缓斜坡,大致为3 个台阶。 过洞长1.2 米,宽0.9~0.92米,高1.74~1.76 米。
天井 位于过洞和甬道之间,长方形,南部为3 个台阶,北部平底。 天井长1.22 米,宽0.42~0.45米,深4.26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正中,呈倒梯形,拱顶,长1.92 米,宽0.84~1.0 米,高1.42~1.51 米。 甬道内充满淤土,南端有部分五花土,未见封门砖。
墓室 大致呈长方形,直壁,拱顶,西壁南部弯折三次,东壁弯折两次,北壁较直。 墓室南北长2.76 米,东西宽1.2~1.48 米,高1.52 米。墓室中东部发现两具叠压在一起的尸骨,上部人骨偏小,压在下部人骨的右侧,面均朝西,上女下男。经鉴定,均为中年人。尸骨周围未见棺木。墓室西壁和东壁附近放置有陶器和铁盆, 尸骨周围及尸骨下有铁器及小铜马、铜印章、水晶等。 (图3)
图3 M73 墓室发掘现场
墓中出土器物19 件,质地分陶、铜、铁、玉石4 种,依次叙述。
塔式罐 1 件。 标本M73:7,泥质灰陶,由盖、罐和座三部分组成。 盖由下部的空座和上部的塔刹组成,子口很短,平沿,圆唇,弧顶。 塔刹仅有一层相轮,上为宝珠顶。 罐侈口,圆唇,短束颈,宽弧肩,鼓腹,平底。座呈喇叭状,束腰较甚。自盖至座通体绘白地红、黑彩莲花瓣图案,局部彩绘脱落。盖径11.4 厘米,罐口径12 厘米、腹径22.6 厘米、底径12.2 厘米,底座顶径10 厘米、足径18.8 厘米。 通体高40.6 厘米。 (图4-1,封二-1)
盘口壶 4 件。 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均泥质陶。 浅盘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 标本M73:2,口径5.9 厘米,底径6.2 厘米,高18.8 厘米。(图4-3)标本M73:3,口径5.8 厘米,底径5.5 厘米,高18.2 厘米。 (封二-3)标本M73:8,肩部略鼓,口径5.9 厘米,底径5.9 厘米,高16.5 厘米。 (图4-4)标本M73:9,口沿缺失两片,肩部略鼓,口径6.1 厘米,底径5.8 厘米,高17.5 厘米。 (图4-5)
三彩罐 1 件。 标本M73:1,棕红胎。 侈口,圆唇,短束颈,圆鼓腹,弧肩,假圈足底微内凹。 自口部向中腹施白釉,间施黄、绿条状釉,有流釉现象。 口径11.8 厘米,底径9.8 厘米,高16.5 厘米。(图4-2,封二-2)
图4 M73 出土陶器
镜 1 件。标本M73:12,仅余中部,桥形纽,纽顶部略平,纽周饰牡丹花叶。 残长9.5 厘米,残宽8.5 厘米,厚0.4 厘米。 (图5-1)
马 1 件。标本M73:13,马头前伸,马脖细长,立耳,微张嘴,剪鬃,平背,翘尾,左前腿残断,右前腿腾空,后腿半曲用力,作奔跑状。通体镏金。马腹下有圆形铜饰件。 长4.8 厘米,宽1.8 厘米,高3.2厘米。 (图5-6,封二-4)
蚕 1 件。 标本M73:16,首尾共有8 个腹节,仰头摆尾作吐丝状,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蚕体布满铜锈,头部右侧露出镏金。 体长5.8 厘米,胸宽0.8 厘米,通高1.8 厘米。 (图5-3,封二-6)
印章 1 件。标本M73:15,鼻纽,纽上有孔,穿有铁链,已锈。底呈长方形,印面残留墨迹,印文凸起,为阳文私名,不识。长2.1 厘米,宽1.9 厘米,通高1.7 厘米。 (图5-2,封二-5)
钱币 2 件。 标本M73:6,1 枚,“开元通宝”钱。“甬”字头开口较小,“辶”三点不连,末笔上挑。“元”字首横较短,次横长而左挑。 “寳(宝)”字“貝”内两笔左右不连。 钱缘正背面皆有篦纹。 直径2.6 厘米,穿径0.7 厘米(图5-4,封二-7)。 标本M73:14,1枚, 压胜钱。 中孔为五边形,肉作五瓣梅花形,每瓣内铸一字, 顺时针旋读,“长命守富贵”。 长2.5 厘米。 (图5-5,封二-8)
图5 M73 出土铜器
3.铁器 6 件。 器型为盆、剪、镰、犁铧、铲。
盆 1 件。标本M73:4,锈蚀严重。 侈口, 圆唇,弧腹,圜底。 口径21.5 厘米,高8.2 厘米。 (图6-1)
剪 1 件。标本M73:5,压股剪。 刃部扁宽,股部前直后弯,呈“8”字 形。 长35.4 厘米。 (图6-7)
镰 1 件。标本M73:11,锈蚀严重,断为两截,呈弯月形。残长30 厘米,宽4.5厘米。 (图6-5)
犁 铧 1 件。 标 本M73:17,锈蚀严重,分为数块,拼合后呈等腰三角形,两翼开刃,底部残损,背部拱起,銎截面呈菱形。 残长23.5 厘米,两翼最宽处28厘米。 (图6-6)
铲 2 件。形制一致,大小略有差异, 均锈蚀严重。铲首翘向两侧,内中空作“V”字形銎,圆肩,平足。标本M73:18,铲面一角残缺,残长15.8 厘米,宽13 厘米。 (图6-2)标本M73:19,铲面一角断裂,中部缺失。残长15 厘米,宽12.5 厘米。(图6-3)
4.玉石器。
水晶 1 件。标本M73:10,残缺,紫粉色,呈六棱柱状,柱体一端尖,尖端有磨损,另一端断裂,磨损严重。 晶莹剔透,光泽鲜亮。 残长4 厘米,宽3.1厘米。 (图6-4,封二-9)
图6 M73 出土器物
M73 内未发现明确纪年器物,其年代可通过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来判断。
M73 的墓葬形制和三门峡张弘庆墓[1]基本相同,均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构成。 张弘庆墓墓道残,有无台阶简报未提,其天井、墓室与M73 的天井、墓室相差无几。M73 的甬道比张弘庆墓的甬道长得多, 墓室东西两壁也比张弘庆墓室壁曲折,这种做法可能代表一定的用意。
张弘庆墓出土砖志一块,上书“享年四十有四□□□□□四年正月八日终于私弟”,根据墓出土的彩绘陶罐、玉璧底碗、陶砚特征,我们推测这缺失的5 个字可能为“竟以元和十”,若如此,则张弘庆墓的葬年为公元819 年,那么M73 的年代大约也在这个时期。
M73 的陶塔式罐与三门峡印染厂M36 出土陶塔式罐(M36:13)基本相同[2]216,此墓有纪年,为公元809 年的墓葬。 M73 出土的陶盘口壶与三门峡印染厂M38[2]222、M152[2]383出土的陶盘口壶特征相同,这两墓根据墓中其他器物来看,年代在公元830 年左右。 M73 出土的铁犁铧、铁镰、铁剪等与陕县七里堡出土的唐代中晚期同类器近似[3]。 综合以上,我们将M73 的年代定在公元820 年左右。
该墓随葬有紫水晶、“长命守富贵” 铜钱、铜马、铜蚕、铜印章等较精美的文物,侧面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精致生活, 可以想象墓主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应为当地的地主阶级。 镏金的铜马、铜蚕造型逼真、制作精巧,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制铜技术。该墓的发掘为研究唐代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领队:史智民 杨海青
发掘、摄影:上官荣光
修复、绘图:上官荣光 李冰洁 赵 薇
执笔:上官荣光
本文得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郝红星研究馆员的指导,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