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蕾 尚 宣 汪丽雯 韦佳妍
在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1],“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方针,旨在运用海外受众容易理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说清中国道理,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民族文化自信。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研究日益增多,视角主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外交软实力的意义研究。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2]。
当前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文本、书籍的形式,侧重于让读者通过“读”从字里行间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而忽略了读者在视听方面的需求。在快节奏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时间在文字阅读上,致使文章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从而导致文化传播的力度不够。
而在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微视频以其耗时短、投入小、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很快占据了部分市场,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网络载体而进行发展的[3]。较文字来说,视频更符合当代的传播特点,更为年轻人所接受,因此本文就中国文化英语微视频传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从“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途径以及经常浏览和关注的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为调查对象,旨在从他们对于中华文化普遍的认知情况入手进行中国故事的选材,发掘他们更感兴趣的话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同时以此了解关注度较高的宣传平台,扩大后期成品视频的宣传面并且提高宣传效率。
2.微视频的制作。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情况来看,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更倾向于了解非遗文化,微视频便从非遗主题入手进行制作。
3.微视频的投放。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这三个传播平台的使用频率最高,将微视频成品在这三个具有传播优势的平台进行投放,预估其传播效率会相对可观。
4.反馈问卷的设计。为了解英语微视频传播的有效性,收集观看微视频后的反馈,再次设计调查问卷。此问卷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受众群体对于中国文化传播方式的偏好、受众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相关英文表述的掌握情况、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提高、中国文化外宣影响力的提高。调查对象为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任意一个平台上观看过微视频的群体,因涉及文化外宣这一目的,本调查开设中外两类人群的答题渠道,题目相似程度基本一致。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1.微视频投放平台的反馈情况。
由图1数据结果可知,哔哩哔哩平台的视频播放量最高。哔哩哔哩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弹幕视频网站,突破二次元标签,呈现出从亚文化转向主流的趋势[4]。除生活、游戏、动画等视频类型,科技与知识相关的视频播放量逐渐崛起,内容生态泛化,有利于相关中华传统文化视频的对外传播。微视频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而传统文化内涵的注入无疑也极大提升了微视频质量和文化价值,二者相辅相成,能够形成良性循环[5]。作为一个代表年轻人文化、体现年轻人价值观的平台,哔哩哔哩充分发挥了其社群优势和互动特性,满足了用户在情感共鸣、身份认同和娱乐消遣等方面的需求[4],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平台。
图1 各平台平均播放量(阅读量)
就三个平台视频下的评论而言,评论者认为这些视频充实了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非遗,从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则表达了对非遗传承人的称赞和敬意,表示精致的非遗产品及传统手艺应得到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微视频在增进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本民族文化自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此途径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性。
2.反馈问卷的数据分析。
(1)微视频形式的传播优势。在参与反馈问卷调查的两类人群中,约88%的中国人、约57%的外国人认为以微视频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比文字形式更具吸引力;当问及哪一途径对中国故事的传播更有效时(多选),约84%的中国人、约63%的外国人选择了视频形式。相比文字,一张图片更容易被记住,也能更好地帮助理解某个问题。人是视觉动物,更喜欢图片而非文字,因为大脑需要转化才能理解文字,而视频是由一个个连续的图片形成的,看视频的时候大脑只需接受、不需转换,因此人们对视频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尤其对于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视频丰富的画面感更有助于他们直观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2)中国文化相关英文表述的掌握情况。当问及看完一系列微视频后,答题者对于有关中国文化英文表述的掌握情况时,53%的中国人选择了只学会了少部分,34%的选择大部分,仅有4%的人将视频中提到的全部掌握了。与此同时,约53%的外国人表示只掌握了少部分,全部掌握的仅占27%。由此可见,微视频虽形式有趣,博人眼球,但鉴于画面和字幕变化较快,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相关英文词汇和表达的捕捉不甚精确和及时,这也导致他们仍然无法通过纯视频形式较好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双语学习。针对这一不足,后期可以考虑将视频和文本形式相结合。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例,可以在微信推文中编辑“热词加油站”之类的醒目标识,将视频中提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以文本形式整理在“热词加油站”区域,供读者结合视频进行学习。同时,在“热词加油站”版块增添英文释义,更好地帮助外国人进行理解。
(3)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的提高。看完一系列微视频后,90%左右的中国答题者表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也得到提高。约85%的人则表示更有信心向外国人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多数人愿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微视频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需精确地翻译出中国文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并关注到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因此,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时要做到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为有强烈愿望和信心向外国人讲解中国文化的人提供正确的学习资料。
50%的外国答题者表示他们通过观看视频,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73%的人表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63%的人则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敬意。可见微视频形式对于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研究相关文献,基于市场调研选取中国故事素材,对词汇翻译进行斟酌推敲后制作出的一系列微视频产品,于网络平台上发布后,获得了积极反响,证明了通过制作英语微视频这一途径来传播中国文化是实际且有效的。微视频生产方式的个性化和即时性,传播模式的便捷性以及接收方式的碎片化[6]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在反馈中,受众群体所提出的建议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扩大视频内容覆盖范围,添加更多中国文化元素。二是结合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事,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三是将中国故事和西方故事中有关联的部分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感知力。四是视频中多一些跟观众的互动,增强趣味性。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多元化推广和宣传。六是缩短视频时长。今后微视频的制作将进一步考虑观众建议、关注微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结合创意型微视频的制作方法,呈现出更多年轻化、多样化的高质量视频,为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