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2022-06-18 19:16解锋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1期

解锋

摘  要:目的  分析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实施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41例,予以常规组患者手术切除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干预,予以研究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基线期和干预后24 h脑血管血流情况、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每组组内干预24 h后阻力指数均低于基线期、血流速度均高于基线期、血管内径均长于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干预24 h后研究组阻力指数均低于常规组、血流速度均高于常规组、血管内径均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并且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流情况,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流状态;脑血管畸形;隐匿性;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预后

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1-0175-04

血管畸形属于特殊疾病,通常情况下在动静脉之间会有毛细血管网存在,受到先天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畸形血管团,处于动静脉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属于微小的血管畸形情况,通常在使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无法有效显示,并且肉眼也无法有效发现[1]。由于疾病具有一定隐匿性,因此容易被临床漏诊或误诊,延误疾病治疗最佳时期,给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2]。当前临床对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但手术毕竟为有创治疗方式,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对神经功能产生损伤,进而降低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3],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应用于疾病治疗中,可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治疗效果。但目前临床对这一说法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限制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治疗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次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探讨其对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实施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以及常规组,每组41例。研究組男25例,女16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6.85±2.51)岁;病程2~8 d,平均病程(4.96±1.02)d;2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症、28例为脑动静脉瘤、11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常规组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6.80±2.43)岁;病程2~9 d,平均病程(5.04±1.05) d;3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症、27例为脑动静脉瘤、11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将两组患者一般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本研究经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享有知情同意权,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参加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诊断标准[4]。

排除标准[5]:①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②发生严重出血者;③机体肝肾功能有明显异常者;④对碘剂存在过敏症状者。

1.3  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患者手术切除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麻醉方式主要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呈健侧卧位,开颅后充分暴露脑动脉畸形血管,并在额顶部位做一直径较大的马蹄形手术切口,确保可充分暴露部分大脑半球纵裂以及畸形血管瘤,将畸形血管进行结扎,利用吸引器或脑压板将血管瘤分离,同时使用电凝方式对紧贴血管瘤的皮层进行切开处理,切开长度在3~4 mm,手术结束后充分止血并关闭颅腔。

予以研究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麻醉方式同样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并放置弹簧圈,依据血管畸形团体积和出现畸形的原因合理使用栓塞剂。使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65,规格:15 g/50 mL)和液态栓塞系统[生产企业:械达(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将栓塞剂输入畸形血管部位,同时使用RS*A50K10SQ型5F导管鞘[生产企业:日本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3773235号],采用Seldings技术将一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后,置入导管鞘,实施全身肝素化治疗,并对锁骨下动脉、双侧总动脉、主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实施动脉造影检查,要求所有操作步骤均需在心电监护下开展,观察血管畸形以及颅内动脉瘤情况,随后再实施栓塞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需使用脑保护装置。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后患者畸形血管全部消失,并且血管未出现栓塞情况为效果优异;干预后患者部分畸形血管被切除,切除的畸形血管数量≥60.00%,并且血管内可观察到部分栓塞情况为效果一般;干预后患者切除的畸形血管数量不足60.00%,并且在血管内可观察到显著栓塞情况存在为效果差[6]。治疗总有效率=(效果优异+效果一般)例数/总例数×100%。②分别于基线期和干预后24 h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每组患者椎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实施检测,观察其阻力指数、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上述指标差异性。③干预后对每组均持续随访6个月,并在干预后6个月时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7]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实施判断。其分别从大便(10分)、小便(10分)、修饰(5分)、用厕(10分)、进食(10分)、转移(15分)、活动(15分)、穿衣(10分)、上下楼梯(10分)以及洗澡(5分)方面开展评估。总分是100分,最终得分不足20分表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最终得分在20~40分,表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最终得分在41~60分表示生活需要帮助;最终得分在60分以上属于生活基本自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时期脑血管血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基线期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每组组内干预24 h后阻力指数均低于基线期、血流速度均高于基线期、血管内径均长于基线期,差异显著(P<0.05)。在椎动脉、颈內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干预24 h后常规组阻力指数均高于研究组、血流速度均低于研究组、血管内径均短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研究组,并且同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血管畸形主要是指因颅内单根或多根血管出现异常发育,导致相应部位异常血管相互连接,最终形成脑出血、局部盗血以及占位效应等。脑动静脉畸形患病率不足1%,对于既往无出血史的患者而言,其年出血风险是1.00%;对于既往存在出血史的患者而言,其年出血风险是5.00%[8]。首次出血引起的病死率在10.00%~30.00%,并且约20.00%的患者可出现永久性颅脑损伤[9]。当前,临床对于脑血管畸形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大部分脑动静脉畸形同遗传无明显关联,其主要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异常的血管生成或持续性血管重塑,对脑血管丛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10]。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发病后患者可出现畸形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癫痫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其生命安全也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发病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对改善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临床对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利用手术将畸形的血管切除,同时将血肿清除,进而发挥治疗效果。但是对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而言,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该部位较特殊,同下丘脑以及脑干等位置较为接近[11]。若使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操作过程中极易误伤患者脑神经,从而降低手术治疗效果,不利于手术后机体恢复。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研究逐渐深入,并且在治疗方式方面也日渐多样化。在李江涛等[12]的研究中,其通过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是92.54%,并发症总出现率是4.48%,并且干预后患者生活能力等级较高。因此其认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12%,明显高于常规组75.61%(P<0.05)。在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方面,干预24 h后研究组阻力指数均低于常规组、血流速度均高于常规组;干预后24 h研究组椎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内径均长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结果可知,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通过在动脉瘤内置入弹簧圈,可防止瘤体突入血管,造成出血情况。并且,该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操作方便,可有效规避传统手术弊端。通过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重要的动脉血供关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功能,从而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脑部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因此可显著降低并发症[13-14]。在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患者血管畸形团体积可得到显著缩小,进而提升治疗效果。通过观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级,可发现实施介入栓塞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因此在疾病预后方面较好,生活能力有明显提升,可能与介入栓塞治疗能够充分闭塞畸形脑血管,同时可避免开颅手术对脑神经的损伤,因此在发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较好的保护患者脑神经,从而提升治疗效果[15-16]。

综上所述,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伴出血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脑血管血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发挥良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为标,陆大军,高辉,等.1.5T高分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于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 18(18):3132-3135.

[2]王威,盖延廷,简新革,等.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6):498-501.

[3]薛胜祥,王茂德.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1049-1051.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7-388.

[5]丁志君,张旭.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并脑内血肿在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5):582-585.

[6]汪忠镐,张建,谷涌泉.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20-323.

[7]杨丽霞,郭瑞威.心血管病诊治新进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55.

[8]马骏,路华,刘宁,等.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15(6):419-423.

[9]蔡顺然,赵卫,范宏杰,等.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16(1):8-11.

[10]陈光忠,邓先明,彭超,等.基于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栓塞剂的选择[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15(7):344-348.

[11]程林,薛哲,马玉栋,等.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12):898-904.

[12]李江涛,杨华,范玉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5):1645-1648.

[13]武跃辉,单峤,李培栋,等.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患者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及临床预后[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0,27(2):185-188.

[14]陈研修,郭晓军,张斌,等.并发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生活质量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7):402-406.

[15]杜紫雷,崔红凯,李建莉,等.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策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 19(9):1598-1600.

[16]周立兵,鲍丽,邢乐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的效果、安全性及对患者术后生活功能的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A1):7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