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昕,林 媛,谢 勇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的新高校课程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建设,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才培养的质量[1]。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基本集中在宏观体系探索上,而对于众多专业课程思政如何进行挖掘和融合还缺乏系统地研究[2-4]。因此,教育工作者缺乏经验借鉴,盲目进行改革,导致思政教育不能真正落地,与专业课程产生隔阂,最终未能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协同育人特性。
本文创新地以专业课程思政和案例研究角度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检索分析数据库,系统地分析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总结现有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普适问题和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理工类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并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以专业课程思政和个案案例研究角度为出发点,从2021年4月23日至5月7日,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基点,主题词设置为“课程思政”“微生物”,逻辑运算符号“与”,匹配方式默认为精确,不限制发表年份,检索结果为69篇,文献的发表时间从2018年至今。在查询结果中删去征文启事、书评书讯等与检索词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得分析样本文献67篇。
利用知网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功能,对以上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发文量分析图说明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2018年,之后教育工作者开始更重视探究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图1(a))。以发文量和发文年份进行拟合,可得拟合方程y=6.00x2-24212.00x+24425876.00,R2=1.00。根据拟合结果可预测2021年全年的发文量将达到近70篇,课程思政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将持续得到关注。
图1(b)对检索结果中所属专辑与学科进行分析,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主要被基础科学专辑下的生物学、医药卫生科技专辑下的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收录,而工程科技I辑和农业科技专辑则较少收录。将文献检索结果按时间升序排列发现,生物学和医学相关学科早在2018年开始就进行了微生物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环境、食品和药品等学科则最早于2019年才开始研究,这可能与食品、药品等学科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难度较大有关。
追溯文献发表机构,并将其按照发文量进行排列,排名前十的机构发文情况见图1(c)。整体来看,本科院校发文量较多,且多为农林和医学类高校,排在前十的职业院校只有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微生物学思政教育的研究还不够重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其中,食品、药品等学科的研究则更为有限。
(a)年份发文量;(b)专辑发文量;(c)机构发文量图1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研究的发文量
将上述检索文献进行精读分析,发现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研究的共性问题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较少涉及课程思政理念。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对思政目标重视不足。第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同,个人思政素养参差不齐,导致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受限,融入形式单一。第三,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不易量化。因此,在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解决共性问题,又要针对每个专业课程个案进行延展探究。因此,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进行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法。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出发,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学校、学院多级联动,全面规划,不断提高教学成效[5]。学校紧跟国家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确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工程”。第一,高职院校根据学校专业分布和特色专业群,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工程,形成覆盖学科专业的在线平台和案例库,及时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丰富思政教育案例。以微生物学所涉及的专业为例,学生均可在线学习现代微生物学家典型事迹和微生物先进科学技术,分享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或日常生活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第二,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修订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督导,完善育人评价体系。最后,建设师资队伍工程,组织教师参加以教学育人和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培训与讲座,注重课程实践环节设计,提升育人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专业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与研讨,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氛围。
2.2.1 提炼专业特色,明确思政目标
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为例,它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相关岗位群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员、品控员、药品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素养均要求具备较强的理化和微生物检测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6]。这些岗位职业素养关乎民生,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牢记其专业课属性,用好特色岗位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清楚认识我国和著名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增强“四个自信”,培养科学精神。在岗位认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培养其岗位责任感。在小组讨论或实践实训中培养其团结协作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2.2.2 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四个自信”,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政治性引领专业性的特征[7]。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优越性的实例就是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教师介绍疫情下政府的快速决策,并让学生讲述疫情期间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故事,让学生感受从中央到基层强大的联防联控合力,深入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8]。
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9]。《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政教育元素较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高校学生,首先要爱国。而提到微生物学的发展,学生的关联记忆往往来自国外。教师挖掘中国对微生物学的重要贡献,通过仪狄造酒、北魏制曲腌菜、宋朝人痘接种、“六界”生物分类系统的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疫苗研制等案例,向学生阐明中国在微生物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充分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化爱国情怀。有益微生物可形成风味独特的发酵食品,以传统地方特色发酵食品为对象,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发酵原理的同时能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之美,培养家国情怀。其次,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对国家最好的奉献。通过让学生讲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等逆行者的感人故事,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体现教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让学生对爱岗敬业有直观感受[10, 11]。第三,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体现。部分食品药品从业人员丧失诚信,导致相关安全问题频发。在控制产品安全的教学内容中引入麦当劳快餐店和奥雪公司售卖微生物超标的食品,长春长生生物冻干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和香港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造假等案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缺失对公民和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2.2.3 培养科学精神,强化专业伦理意识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批判和怀疑精神、创造和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奉献和人文精神等,是理工科专业课程的重要属性之一[10-11]。缺乏科学精神会对学生认识世界和社会造成偏差,因此课程思政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衣原体之父汤飞凡教授对日本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沙眼病原体研究结果持怀疑态度。此后,他潜心研究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论文,否定了野口的假说[13]。伟大科学家们的经历体现着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样的科学精神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社会问题自主思考与探究的动力,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所有重大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创造和探索。通过介绍方心芳院士改良白酒[14],李玉院士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战略[15],青霉素、新冠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发明、肠道微生物与人类自闭症行为之间的联系等与微生物相关的重要产业成果和科学前沿动态,让学生感受创造与探索的魅力,提升自身素养[1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探索精神和科学思辨的能力,同时还要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如“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教授及其团队以子试药成功研制出减毒活疫苗,让我国适龄儿童能免受脊髓灰质炎的折磨[17]。汤飞凡教授以自己的双眼滴入病毒证实沙眼病原体的存在[17]。上述案例往往可以同时反映科学精神的多个内涵,这本身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哲学体现。
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同时,更要强化专业伦理意识。专业伦理集中体现在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专注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伦理意识可以采用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分析食品药品行业相关道德失范或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底线。同时通过分享微生物领域的著名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工程师对工作的专注、求精等事例、参观合作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式渗透思政元素的设计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效果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形式展现,并在任务推进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的统一,是重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8]。以专业课程《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为例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过程(见图2),采取“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基于食品、药品检验员职业工种标准,以检验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设计“认识微生物检验”“取样”“控制环境安全”“控制生产过程安全”和“控制产品安全”等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性检验的实践性岗位问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以“认识”“控制”和“利用”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必要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课前资源库学习、制作课件、汇报展示、虚实操作、技能竞赛、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专业伦理意识。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提升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图2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图
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单,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微生物学发展史、著名科学家事迹、特色发酵食品的历史及制作工艺、疫苗种类等带有思政元素的内容。学生在利用学习通教师自建教学资源库、职教平台资源库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的自我强化,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体会科学精神。
课中通过汇报展示、虚实结合操作等途径再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理论教学部分,在特色发酵食品的汇报中,学生除了介绍发酵菌种、发酵原理外,还加入了发酵食品的历史渊源、地方风俗习惯以及传统制作工艺的小视频和老一辈讲述的小故事,使学生成为课程思政讲述和感受的直观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灌输模式。在实践教学部分的每个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中,教师都会依据国家标准和食品、药品检验员中微生物操作规范进行直播互动式示范操作,学生能直观清晰地看到标准操作,同时教师和同组学生实时对学生操作进行评价,学生能规范地进行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等实验,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强化专业伦理意识。
课后拓展开展微生物技能竞赛培训,积极准备相关技能比赛,学生在对照比赛细则和行业检验标准规范进行反复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职业专注的魅力。同时组织学生到青岛啤酒、丽珠集团等合作企业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岗位要求、规范以及技术创新情况,培育职业理想,体会工匠精神。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任务,“双导师”共同评价,推进学生就业前观念的转变、增强岗位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目前专业课的考核评价基本停留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上,较少涉及课程思政等素养类评价[19]。已有研究人员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估进行了初步探索,如选取学生对课程内涵的理解、授课前后的变化和课程思政教学有效程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效果[12]。但问卷中问题的设计能否真实反映思政教育的情况,调查的样本量是否能足够反映现状,且学生能否充分知悉填写问卷的意义以及能否按照实际情况完成问卷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能简单通过课后问卷进行评价,还需要挖掘更多评价方式。《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采取多种评价模式,在生生互评、教师操作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中注意增设思政素养的指标,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的内涵理解,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教师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能力,有助于实现精准育人。图3(a)对学生理解著名微生物学家思政案例的程度进行分析,超过80%的同学认为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精神,77.8%的同学认为这其中体现了专注、精益求精等专业伦理意识,55.6%的同学认为其中蕴含了“四个自信”,这与上文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预期是一致的。可见通过这些典型思政案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较好理解其思政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政素养。特色发酵食品汇报的生生互评指标为“汇报内容完整,无明显错误”“课件格式规范,简洁美观”“汇报流畅、清晰”和“体现地方或家乡特色”四项,每项满分均为3分,对“体现地方或家乡特色”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福州红糟组该项指标得分最高为2.55分,最低为白酒组,所有小组的平均分均高于2.0分(见图3(b))。学生在课件制作的初期就能选择诸如豆糁、豆汁儿和蟛蜞酱等具有家乡或地方特色的发酵食品为题目,在汇报过程中,也能较好地介绍与聆听各地的风俗和特色发酵食品的传统制作工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在学生评教中调查课程内容是否对接新技术、新理念,做到在“做中学”以及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见图3(c)),60%的同学认为该课程能很好对接新技术和理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34%的同学认为课程能较好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但实施手段与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上述评价模式能较好反映该专业学生在校思政素养情况,但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还需扩大样本量,对学生在实习后和就业后对岗位和岗位职责的认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图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图
目前学校已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部分课程已经开展“一课双师”建设工程。通过企业专家来校讲“专家课”的形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职业素养体验。《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程后期也将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培训教师、开展“技能大师讲堂”等途径,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新模式。同时,还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开展技能比赛,邀请企业高级检验工作为评委,让学生能以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自己。此外,学生还可通过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劳动精神。
教学开始之前,进行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素质提升目标。思政教育的融入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课外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食品、药品微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对微生物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自强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也对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有了更强的认同与责任,激发了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的兴趣。我校学生已在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和全国药品检测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在大学生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中勇敢逐梦。
综上所述,本文充分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有效针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理工类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元素的探索,并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探索为例,适度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实施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与评价,为后续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与设计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