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凉山彝族文化的本土化学课程资源开发*

2022-06-17 03:39何科瀚
云南化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彝族化学民族

苏 容,何科瀚

(西昌学院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更多强调联系社会以及生活和生产实际,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与社会和个人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科学态度,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素材可以进一步开发,形成丰富的本土化学课程资源。将彝族文化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运用于化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高效地达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于彝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魏娟[3]分析了凉山民族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张金梅[4]以楚雄州的彝族文化为主线,利用楚雄境内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发了具楚雄彝族文化的高中地理课程。赵睿童[5]利用蒙古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研究内容,开发了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化学课程资源;李成[6]发掘总结整理了黔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及其包含的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并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结合凉山彝族的平时生活和传统文化发展情况,将其作为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把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与彝族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利用身边事边物,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增强了学生民族认同感。

1 本土化学课程开发原则

1.1 选择性和启发性原则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版本很多,凉山州选用初高中教材为人教版。虽然各版本教材内容、编排略不同,但均围绕《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宗旨。进行化学教育的内容应不局限于教材,有一定教育意义以及学生需要的相关知识,都是可以选择作为教学的范围。应选取适合学生现年龄阶段,并能为以后化学学习打下基础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并且具有一定启发性,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化学有认同感,消除外界因素下形成的化学学习影响负面性。

1.2 创新性与趣味性原则

中学阶段大量的化学知识需要以实验为支撑,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教材中的很多实验都非常经典,但也存在学生不易操作、实验条件要求高、实验直观展示性不强等问题。如果按照教材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学生不容易接受,更是难以达到学科素养培养的效果。因此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创新性的开展教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最适合学生的化学课程。例如,简单易懂的化学史故事,以及现象明显、操作不繁琐的化学小魔术等,也可以用于课程设计中,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1.3 生活化和本土化原则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化学教学时更要考虑整个过程与学生生活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机结合,即生活化原则。它主要体现在选择进行教学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方便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解释现象,树立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态度,对化学的正确认知。教学中选择的教具,或者实验仪器,最好是生活中能找到的,学生可以自己重复操作,进行探究,方便学生知识迁移。

2 基于彝族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

基于以上本土课程开发原则,调查并研究凉山州彝族所拥有的多元民族文化。从四个维度出发,充分挖掘可用元素,与中学化学知识结合,形成可利用的本土化学课程资源。

2.1 彝族“火”文化的课程资源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每年农历6月24日彝族都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人们会点燃火把狂欢。生活中,农村彝家每家每户都有室内火塘,木料直接在火塘里燃烧用于烧水做饭,甚至在彝族传统服饰或漆器上都可以找到火的图案。火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符号,渗透到彝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火文化与化学教学的联系见表1。

表1 火文化课程资源

2.2 彝族饮食文化的课程资源

彝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其色、味、香各有特色,受到彝族人的喜爱,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具有代表的荞麦饼、坨坨肉、干酸菜、豆花、转转酒等等。挖掘其中与化学相关资源,应用课堂教学中,如表2。

表2 饮食文化课程资源

2.3 彝族手工艺文化的课程资源

彝族手工艺技术成熟、种类丰富,其中的漆绘、银饰、刀具极具有代表性。漆绘制作的彝族漆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和刀具被彝族人视为纯洁、坚韧的象征,对彝族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蕴含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给化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表3)。

表3 手工文化课程资源

2.4 彝族建筑文化的课程资源

土掌房是彝族人居住房屋中最普遍的,是用泥土人工堆出来的有“土”特征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见表4)。以前交通不便,对彝族人来说,土掌房减少了交通不便带来的困难。用过以后,这些建筑材料还可以回到自然或重复利用。

表4 建筑文化课程资源

3 课程资源开发案例——《燃烧三要素》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本单元学习物质的变化,初步接触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与《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联系较大,学生可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的特征,燃烧的三要素的学习能使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重点教会学生根据其原理灭火。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本课涉及3个维度内容:1)科学知识:①燃烧的三要素;②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实验;2)科学探究:基于所学的知识,从物质的性质、变化、功能等方面,通过实验、观察,针对问题作出合理分析,得到结论;3)科学态度:①坚信掌握科学知识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②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情感与态度。具体案例设计如表5所示。

表5 《燃烧三要素》案例设计

表5(续)

4 结语

民族地区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它是重要的教学素材来源。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合理地利用彝族文化设计课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必然可以让彝族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大大增强彝族学生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此外,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化学教学时要考虑整个过程与学生生活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机结合。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解释现象,树立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态度,对化学的正确认知。

猜你喜欢
彝族化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