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泓颖 赵 勇 秦伟凯 韦俊余 白万辉
(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北京 10010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慢性骨关节疾病,常伴有膝关节软骨退变和骨刺增生[1]。究其原因,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结构在KOA的形成和疾病进展过程也具有关键作用。目前,阶梯疗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2]。对于早期的轻中度KOA患者,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缓解疼痛[3]。但玻璃酸钠只能改善膝关节内环境,关节外的肌肉、韧带的功能状态不能得到改善,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为更好地改善患者不适症状,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理筋动髌手法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KOA患者30例,并与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30例对照,观察疗效及对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门诊早期轻中度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5.83±6.48)岁;病程2~8个月,平均(5.7±3.8)个月;左侧15例,右侧15例;轻度12例,中度18例;体质量指数(BMI)20~37,平均25.87±2.58。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0~65岁,平均(68.27±5.04)岁;病程1~9个月,平均(5.3±3.6)个月;左侧17例,右侧13例;轻度10例,中度20例;BMI 18~29,平均25.25±4.24。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版)》[4]。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50~70岁;③符合早期轻中度KOA诊断标准[5],早期标准为近期出现膝部位疼痛不适,主要表现在局部关节负重进行屈伸活动时症状明显加重;关节未见明显畸形,在关节间隙及周围可触及轻度压痛,X线摄片提示Kellgren-Lawrence (K-L)分级为Ⅰ~Ⅱ级;④在膝关节周围肌肉组织上触到“筋结”或有明确的压痛点;⑤患者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本研究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3 排除标准 ①有关节腔注射治疗禁忌证者;②膝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急性期炎性反应者;③膝关节及周围皮肤出现破损;④正在进行其他疾病治疗或试验观察,可能对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产生影响;⑤有血液方面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紫癜、血友病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患者仰卧位,双膝自然伸直,不能伸直膝关节的患者,膝关节下垫一方枕。定位穿刺点:髌骨外侧,上1/3水平,即髌骨和股骨外侧髁之间的髌骨后间隙或髌骨内侧中点。用碘伏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操作者经穿刺点将玻璃酸钠注射液(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38)3 mL注入关节腔,注入后使患者活动膝关节使药液分布均匀。注射完毕后穿刺点采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24 h内保持敷料干燥,避免感染。每周1次,共治疗5次。
1.3.2 治疗组 先用理筋动髌手法松解腿部肌肉,再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手法主要分为理筋和动髌两方面。患者先取俯卧位后仰卧位,自然放松。术者位于患者患侧,重点松解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髂胫束、股二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髌韧带、胫骨前肌、小腿外侧肌群,选取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犊鼻、血海、阿是穴等部位,术者用揉法、法、拿法、推法沿上述肌肉起止点逐一松解,自上向下按摩15~20遍,以拇指点按法由轻及重再由重及轻施于上述穴位及疼痛部位,每部位操作约20 s;术者一手置腘窝处固定患膝,另一手五指分开置于髌骨周围,分别以拇指和四指为支点向上、向下、向左、向右,4个方向推压髌骨,然后五指缓缓提拿髌骨,同时用拇指揉法按摩疼痛点,以上3种动作反复2~3次;最后医者两手对掌依次拍打大腿内侧和外侧、前侧和后侧肌群,小腿前外侧、后侧和内侧、外侧肌群,各10~15次。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5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程度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评价疼痛程度。从0到10等尺度划分疼痛的分值,0分表示无痛,10分为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直观形象地对自身的主观疼痛程度进行记录。
1.4.2 膝关节功能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7]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包括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评分,不同日常生活运动下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和肿胀程度,查体获得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腿部肌肉力量分级等,从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医师的查体两方面获得膝关节较为全面的评价。评分越低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差。
1.4.3 动态平衡功能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8]评价患者动态平衡功能。操作者计时开始的同时让患者从座位上站起,不借助任何外力,沿标记线行走3 m后到达标记点,再立即返回座位坐下,记录所用时间。嘱患者休息1 min后再进行第2次测试,取2次测试结果平均值。患者常因疼痛、肌肉萎缩等因素行走功能受限,TUGT结果可以准确反映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和膝关节活动能力。TUGT时间越长代表膝关节活动功能越受限。
1.4.4 中医证候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对关节疼痛、僵硬、肿胀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关节疼痛0~3分,肿胀、僵硬0~4分,分值和证候严重程度成正比。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治愈:膝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除,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证候评分改善率≥95%;显效: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明显消散,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70%≤证候评分改善率<95%;有效:膝关节疼痛稍减轻,肿胀稍微消散,关节活动度稍提高,30%≤证候评分改善率<70%;无效:膝关节疼痛未减轻,肿胀未消散,关节活动度未提高,证候评分改善率<30%。证候评分改善率为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百分比。
2.1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疼痛 VAS、HSS膝关节评分比较 治疗5次2组疼痛 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HSS膝关节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5次治疗组疼痛 VAS低于对照组(P<0.05),HSS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2组疼痛 VAS、HSS膝关节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次2组疼痛 VAS、HSS膝关节评分与本组治疗3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疼痛 VAS、HSS膝关节评分比较 分,
2.2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TUGT时间比较 治疗5次2组TUGT时间均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且治疗5次治疗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2组TUGT时间与本组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次2组TUGT时间与本组治疗3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TUGT时间比较
2.3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3、5次2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5次2组均较本组治疗3次降低(P<0.05),且治疗3、5次治疗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及治疗3、5次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4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疗效比较 例
KOA病理基础是软骨细胞和软骨外基质的代谢失衡,会出现透明质酸钠合成分泌减少。有研究证实,补充外源性玻璃酸钠可以起到润滑关节、参与修复软骨及保护关节的作用[10]。但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不能解决周围肌肉的紧张挛缩状态。
KOA属中医学“膝痹”范畴。治疗膝痹要先治疗筋痹[11]。“筋者也,所以束节络骨”(《杂病源流犀烛》)。正常情况下,下肢负重由内、外侧胫股关节共同承担,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如股四头肌、髌韧带、腓肠肌内外侧头对髌骨起着约束作用,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12]。当出现KOA后通常伴有软骨的破损和骨质的代偿性增生,骨质结构的改变导致负重力线异常,出现应力的重新分布,牵拉膝关节周围髌腱及股四头肌,应力集中处的肌肉韧带痉挛甚至挛缩,出现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失衡状态[13],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出现软硬度不同的束状、条索状、颗粒状结节的“筋结”[14]。筋膜腔室内的高压力使得原本痉挛的肌肉更加紧张,卡顿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疼痛[15]。有学者证实,KOA患者的疼痛不是来自关节软骨病变,而是由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病变引起[16]。“经筋治骨”,基于经筋理论用中医特色理筋动髌手法松解膝关节周围筋结,达到“结解则松,筋松则柔,筋柔则顺,筋顺则通,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17]。理筋手法从膝关节外治疗,缓解膝周痉挛的肌肉,降低周围肌肉腱膜的牵拉和张力,达到新的应力平衡,维持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稳定[18]。“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有学者发现,KOA患者股四头肌的高张力状态会引起髌骨在运动轨迹上的位移[19]。运用手法复位可以放松股四头肌,同时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对髌骨的约束力量,使移位的髌骨恢复原有解剖位置,恢复正常的下肢力线。KOA患者可伴有膝关节肿胀,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关节腔积液增多,增加关节腔的压力。动髌手法可以扩大髌骨活动度,降低关节腔内压力,减少磨损和疼痛[20]。《医宗金鉴》中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理筋手法加速局部骨内血流动力,促进膝关节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等炎症因子代谢[21],减少疼痛的发生。选取膝关节周围特定部位进行点穴刺激,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松解粘连、改善关节僵硬、延缓肌肉萎缩、缓解疼痛的作用[2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5次疼痛VAS、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HSS膝关节评分升高(P<0.05),TUGT时间缩短(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理筋动髌手法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的有效性,可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中医证候,提升膝关节功能,从筋治骨,以筋通骨,柔筋正骨,由筋调骨,体现了筋骨并重,分别从关节内、外两方面共同治疗,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理筋动髌手法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轻中度KOA,在改善膝关节症状、缓解疼痛方面较单独使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性,有待今后临床研究中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验证理筋动髌手法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KOA的有效性和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