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辉 王佳慧 孟昭雯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化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也提到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核心要义。2009年6月,猿仙通背拳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猿仙通背拳在全国普及程度低,亟需得到重视和关注,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在中华武林中影响较小。
以猿仙通背拳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焦作市猿仙通背拳代表性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猿仙通背拳、传播等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在中国知网等多种数据库分别以“猿仙通背拳”“通背拳”“武术”或“传播路径”等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期刊文献。
1.2.2 口述史
运用口述史对焦作市猿仙通背拳代表性传承人:第十代传承人程乃温、第十一代传承人李新平和宋庆洲以及习拳者进行深入研究,对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深入了解猿仙通背拳的传承历史、传播路径以及保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2.3 实地调查法
走访焦作市猿仙通背拳协会、焦作市春林村及临近村庄,亲身体验及记录猿仙通背拳的发展与传播,通过实地观察、走访、访问等收集并整理了相关资料,获得宝贵的一手材料,对春林村浓厚的传统武术文化气息的亲身体验,拍摄了许多照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场拍摄了习拳者和传承人的表演录像,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净影寺是焦作猿仙通背拳的发源地。猿仙通背拳始创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据传,北宋徽宗年间(大观元年,即1107年),由净影寺内一位名叫“亨”的和尚仿照猕猴跃岩、攀枝、舒臂等动作技巧创编而成,后经历代净影寺僧长期演练而渐趋完善。南宋时期,中原各寺院禅师相互调换,猿仙通背拳又传入少林寺,少林武僧对此拳极为看重。遂与大悲拳齐名定为秘传拳种而深藏不露,明代民间武学流传广泛。有官宦子弟敢废、武备二人传于张文奎、郭万青等。拳谱云“夫官游之家、恣意扬名,治在太平,遍排十杰士周游传教”。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洛阳人董成,字子生,人称公德先生,习得该拳真谛并将其系统整理、创诀成谱,流传至今,著名的拳经十问答等也由此而始。清朝乾隆年间,猿仙通背拳传于山西泽州府许圪套村许秀文、许秀武兄弟,后许氏二人携家小迁居河南焦作市高窑河村。高窖河乃宋瓷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猿仙通背拳便在此生根繁衍,由许门世袭相承。
基于口述史和实地调查发现,猿仙通背拳师徒关系排到了到十一代,主要是走访通背拳的传承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整理出历史传承人以及当代传承人代表。第一代传人敢废、武备;第二代传人张文奎、郭万清;第三代传人董成(始祖):第四代传人许秀文、许秀武;第五代传人许有清;第六代传人许万怀;第七代传人马福元、许桂芝、郭再汾、郭敬孝、许桂林;第八代传人许安吉;第九代传人杜振富、毋国禄、许传高、靳福泽、路燈朝、孔传新、李致近、许乐敏;第十代传人许培均、程乃温、程乐、许传东、许小有、许海江、许伟战;第十一代传人李新平、宋庆洲。
猿仙通背拳内容繁多,猿仙通背拳拳法八套108势总目,一共有八路,还包含了掌经十问答,是一个很复杂的套路拳法,从排练到达标准,动作熟练到动作自动化必须长期坚持练习,不太适应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当地居民不清楚猿仙通背拳是本地特色拳种,说明猿仙通背拳的传播影响力有限。通过走访猿仙通背拳传承人发现,有的传人仅仅收了极个别的徒弟,也有一部分传承人一辈子拳没有收过一个徒弟,也有的传人定点进行义务授拳,这些古老的技艺正将随着年老的传承人离去而消失,猿仙通背拳有非常多的器械套路,一些器械套路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当代的青少年大多数对猿拳不感兴趣,即使有一些青少年曾经学习过,但是绝大部分为了未来生计,没有一直坚持,从习拳开始一直能够坚持下来也是少之又少,传承后备人才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焦作市人民公园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练习猿仙通背拳的“武者”是热爱武术的孩童以及退休的中老年人,缺少为该拳的传承和发展坚持下来的传承人。程乃温认为:“猿仙通背拳的传承的青黄不接以及发展的滞停,有部分原因是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致,急需国家的大力支持,后备补充的力量不足,本身猿仙通背拳动作就比较复杂,很难上手,想要小有成色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虽然当前已经审批下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猿仙通背拳还是没有在大众传播开来,在焦作本地长期居住的居民都鲜为人知,更何况全国的大众了。只有政策的不断引导,才能慢慢让大多数人了解到,当今社会发展飞速,而且是金钱社会,没有了钱什么也做不了,猿仙通背拳的发展也需要资金的扶持,目前只是进行义务授拳,师傅们也没有办法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生活奔波,致使猿仙通背拳发展缓慢。”猿仙通背拳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大部分资料都是在传承人手中翻阅年久的手抄本。猿仙通背拳的传承,长期以来在许氏世袭相传,大多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有文字记录的非常少,仅仅几本老版拳谱,部分难辨字迹,加之资源匮乏,理论没有相对权威性。
据程乃温老师说:“我有个徒弟叫宋庆洲,他在非洲教授过猿仙通背拳,他是我三徒弟。在非洲搞地质勘探的,教过非洲人学拳,目前仅此一人在国外进行宣传。2008年,俄罗斯外教西尔盖在焦作市拜师高伯群学习通背剑,对猿仙通背拳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宋庆洲的口述史得知,他在非洲工作间隙,对感兴趣的非洲人授拳,没有专门的场所,以套路为主;因为场地和环境受限,其国际传播影响力非常有限。猿仙通背拳在国外传播比较零散,完全依靠个人进行传播,在国外期刊网上尚未检索到有关猿仙通背拳的文献研究,在国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基于口述史和文献资料,发现猿仙通背拳主要在焦作市进行传播,也在河南省内和国内通过赛事传播,老拳师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多是义务授拳,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猿仙通背拳能够流传下去,在焦作市多个地区全民健身站点授拳。
3.2.1 猿仙通背拳传承与发展的社会传播
猿仙通背拳主要面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传承人也在社会上广泛的推行义务授拳。走访焦作市猿仙通背拳研究会,第十一代代表性传承人研究会会长李新平说:“当前,我们在协会内对春林村及其邻近村庄的青少年进行义务的教拳,制定了猿仙通背拳课程训练表分为长期班和暑期班,协会内有训练专用的舞台及器械,训练课都是先拉体能,然后拉伸,基本功、下腰,通背拳套路,在这里学习的孩子经过长期的训练技艺也小有成色;再者,在协会门口的村庄广场也会定期面向全体感兴趣的居民进行面授教学,现在来看,猿仙通背拳的传承问题有待解决。所以目前都是采取面向大众传播,从量积累慢慢到提高质量,一步一个脚印的传承和发展”。猿仙通背拳的第十代代表传人程乃温老师在整个焦作市进行授拳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猿仙通背拳,一如既往的坚持了几十年。程老师说,“我老家是博爱的,我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学的,19世纪75年之后正儿八经的跟老师学的,里面老一辈的都是李新平的师爷教的,过去离得比较远嘛,在山里面(学习);然后就是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前后上山学拳表演。目前,博爱县有28个村在练猿仙通背拳,我在博爱祁村免费教了18年,村长书记都是我的学生,每周都开车来接我。我每天早上还在焦作市人民公园免费教拳,大多数人民公园学习武术的都是我的学生。”2009年9月,猿仙通背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省政府的资金扶持,目前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李新平会长也在春林村居委会的猿仙通背拳协会开设了训练班,但是该训练班的学生相对较少,据调查约20人左右,大多都是青少年,训练班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习练两年的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多种套路和器械。在焦作市猿仙通背拳已经举办过8届赛事,最近一次是2019年举办的“净隐杯”焦作市第八届猿仙通背拳交流大赛,来自全市400多余名运动员参赛,这次比赛也得到了焦作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猿仙通背拳也以赛事的方式在社会上进行传播,猿仙通背拳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态。2020年“焦作市第九届猿仙通背拳交流大赛”由于新冠疫情暴发而搁浅。
3.2.2 猿仙通背拳传承与发展的学校传播
猿仙通背拳不像太极拳,尚未被列入大学生教学计划中,猿仙通背拳还没有在大学中广泛传播开来,学校中尚未涉及该拳的校本课程,缺少面向大学生的传播。在学校内也没有开展过猿仙通背拳的演出,让大学生了解本地除太极拳以外的古老拳种。若是该拳可以在学校中进行相应的宣传,完全可以进一步的得到传播和发展。
3.2.3 猿仙通背拳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传播
程乃温老师存有非常珍贵的《通背拳谱》,是内部资料,是周淮颖在明朝崇祯年间出版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理论专著,是对猿仙通背拳理论的初步整理;2003年,第十代传承人许培均与其师兄弟共同编写并出版了《猿仙通背拳》一书,猿仙通背拳的理论知识渐渐有了雏形;2007年1月8日,猿仙通背拳研究会成立,为研究猿仙通背拳提供了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2018年,河南理工大学地域武术专家申国卿教授出版了《焦作猿仙通背拳》一书,将猿仙通背拳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梳理,实现了从拳谱到理论的突破,猿仙通背拳在学界的影响增大。
现在对中国各种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猿仙通背拳的研究则是寥若晨星。目前,人们对于猿仙通背拳的理论理解多停留在自我认知和传承下来的拳经理论上。要传承和保护猿仙通背拳,亟需运用当代的科学理论来证实,对猿仙通背拳的拳理、功效和价值等进行深入研究。
表1 猿仙通背拳相关著作
3.2.4 猿仙通背拳传承与发展的媒体传播
在媒体传播方面,主要通过网站和视频传播。一方面,通过猿仙通背拳官方网站对猿仙通背拳的源流、拳经理论、重要传承人、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名人名家、教学视频、研究会发展等资料公布,为其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将其拍摄成为纪录片:猿拳沧桑八百年,通过优酷等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赛事活动期间媒体宣传,使猿仙通背拳走进人们的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在于传承人认定和保护的困境、开发性保护的市场和受众的时代性问题凸显、动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3.3.1 内部问题:生存和发展困境
3.3.1.1 猿仙通背拳的生存困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和平发展,产生于冷兵器时期的传统武术的社会价值逐渐衰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那些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人们忘记了初心,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从古至今,传统武术在不断地改进、发展与传承,有些传统武术由于缺少传承人与继承人正濒临消亡的危险,甚至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早已消失,不为世人所知;对猿仙通背拳来讲,生存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传承人来说,选择和培养继承人才不断延续和发展猿仙通背拳。目前,大多数在闲暇时间学习猿仙通背拳的中老年人群大多数都是为了锻炼身体,修身养性。还有一部分是在猿仙通背拳协会内进行学习的青少年,他们也是猿仙通背拳发展的重要人群,大多数孩子对猿仙通背拳很感兴趣,通过习拳还可以锻炼身体。但是,在焦作市本地习练猿仙通背拳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密度不够大,传承和发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据调查,在焦作就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也不知道什么是猿仙通背拳,这足以证明该拳的宣传力度以及普及程度低。猿仙通背拳需要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传承人的公益性授拳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猿仙通背拳的发展应当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走访了解到博爱县28个村都在传承和发展猿仙通背拳,焦作市中站区,解放区,春林村、齐村、小学和其他社区如焦作市人民公园等地方进行义务授拳。近年来在焦作市本地传播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猿仙通背拳,练拳的人有多少能够坚持下来继续为猿仙通背拳的发展做出贡献,都不得而知,其未来来令人担忧。
3.3.1.2 发展困境:社会普及度低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金钱的需求程度远远超出了对武术的传承信念。众所周知,习武可以健身、强身、修身,全民健身的战略也深入人心,但面对跆拳道这类速成而且包装精致的运动,多数人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前者。大多数人认为练习猿仙通背拳只不过是传承武术文化,没有实在的意义,如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大多数人都必须为了生计而奔波,都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猿仙通背拳在社会上缺乏影响力,需要达到一定的影响力,才能产生效果。影响力越大,作用的强度越大,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力越大。猿仙通背拳也是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猿仙通背拳尚未被深度挖掘,也没有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在焦作市的调查中发现,只有猿仙通背拳传承人授拳的那些地区和站点了解猿仙通背拳,焦作市人民对太极拳的认知度远远超出对猿仙通背拳的认识,猿仙通背拳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低。据实地调查,猿仙通背拳的训练场馆是春林村所提供的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室、室内拳馆和室外大舞台进行学习,场地和设施相对简陋。猿仙通背拳在学校以及社区的普及程度很低,开展相对不是很好,这也限制了猿仙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
3.3.1.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问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定具有复杂的程序,而且每一批的名额也是有限的。非遗申请需要申请报告应包括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以上每一项都要符合要求才有资格进行申请,提交过资料之后还需要进行评审,而且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了解,猿仙通背拳的国家非物质遗产申请之路相当坎坷,2019年9月28日,走访杏林村时,据猿仙通背拳第十代传人程乃温老师说:“我们已经申请两次了,现在再次申请,资料已经到省里了,申请的是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任猿仙通背拳研究会李新平会长收集并上交资料,虽然申请两次都未被批准,仍在坚持。国家级非遗申请尚未成功,可能与提供的猿仙通背拳的审批资料不够完善有关,当前猿仙通背拳提供的资料不足以体现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能没有达到审批的要求。
3.3.2 外部问题:学会和政府协调
在第十一代传人李新平(猿仙通背拳研究会会长)与其他传人不懈的努力下,2005年发起筹备猿仙通背拳协会,到2007年1月8日猿仙通背拳研究会成立,再到猿仙通背拳“申遗”。在走访时,程乃温老师:“猿仙通背拳研究会成立之后,努力争取申请非遗。2007年5月,焦作市解放区非遗申请审批下来,同年9月申请焦作市非遗并批准;2009年6月河南省非遗申请并审批;区级和市级非遗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省级非遗应该有资金,但是在2018年之前都没有发放到学会,完全依靠学会能力——每年代表春林村参加市里比赛,给予经费1万元;主要传承人捐款,各尽所能;直到2017年巡视组调查,发现了资金截留现象,于2018年拨给研究会15万资金,支持猿仙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办赛事、搞培训,经费大概是3年一个周期。”资金滞留时间之久,可见相应的管理部门监督和保护力度不够,影响了猿仙通背拳传承发展的进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发展是应有之义,是实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策略。
3.4.1 加强电视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推广
除了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沟通、交流以及联系的主流媒介,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快捷性的特点,能够加快中国武术的传播。对于猿仙通背拳来说也是如此,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提升其推广的速度。通过创建微信、微博、抖音,发布一些宣传猿仙通背拳的相关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将猿仙通背拳的信息传递出去,以公开的方式下进行传播,信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传递给大量的人群,尤其是微博和抖音还可以根据其相关性传递给武术爱好者,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快速传播出去。
新媒体的出现完美地规避了传统媒体自身的缺陷,它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呈现出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即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者。近年来,这三大社交平台用户活跃度持续增加,每一位使用社交平台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而且可以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将数据信息发布出去与平台的人进行分享。以微信为例,在《2019微信数据报告》中显示,“微信月账户活跃数截至2019年9月已经增至11.5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6%,微信活跃高峰主要是在午饭前和下班后,2019年小程序的日活跃用户也超越了3亿,同比增长160%。”使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利用社交平台为猿仙通背拳的推广提供了可能。微博、抖音等用户数据也在不断增加,也为猿仙通背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开通猿仙通背拳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为猿仙通背拳传承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
3.4.2 加强与大中小学合作:进校园入课程
猿仙通背拳还没有融入到高校内进行传播,若想猿仙通背拳进入高校,还需要协会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目前,由于猿仙通背拳缺少年轻的传承后备力量,可以因地制宜把猿仙通背拳纳入大学的选修课堂,充分发挥地域性的特点,让猿仙通背拳走进课堂。观看猿仙通背拳,发现该拳相对复杂多变,不太适合一般人练习,如果要进入大学校园需要适当的进行简化,做到简单易练。组织专家根据猿仙通背拳遗留下来的理论知识编写教材,从而使猿仙通背拳进入校园夯实基础。加强与大学体育学院合作,编教材、入课堂。通背拳要求练习者在运动中能够很好的支配各肌群,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所以长期训练有利于运动神经的发展。猿仙通背拳对高校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健身价值,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批重要力量。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猿仙通背拳纳入大学校园的选修课程对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列为校本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文化氛围,利用各民族节庆、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把猿仙通背拳带进大中小学校园,可以使猿仙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得到新的血液和后备力量,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学校资源相结合对猿仙通背拳进行深入研究,学校内的普及可以更大程度的发展和保护猿仙通背拳,最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4.3 加快商业开发:猿仙通背拳动漫制作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工作,能够帮助我国人民对民族体育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充分了解民族传互促进、相互借鉴的关系。猿仙通背拳也不例外,虽然当前没有进入大学课程,仍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现在还是缺乏大量的宣传工作,只有经过大量宣传才能够更好发展,加强宣传是传播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当下全球化的形势,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动漫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相当的快捷。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动漫形象会逐渐转化为财富,并转变成一种文化的代表。武术动漫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涵盖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它也成为了武术动漫的一大经典,是武术与动漫结合相当成功的案例,电影中不仅仅包含了安良除暴的侠义精神、还将一些坚持不懈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嵌入到该剧情中,使世界各国人民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除此之外还有《天行九歌》《秦时明月》《风云决》《中华小子》《大圣归来》等国漫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元素。可以看出动漫和武侠相结合已经是当下的一股潮流,为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进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将猿仙通背拳与武术动漫相结合是当下的潮流方式。国内武术动漫的消费群体中,漫画读者以14-20岁的青少年居多。根据《漫友》杂志近 8 年来对读者的调查分析,国内漫画阅读群体的年龄构成大致如下: 13岁及以下群体约占11%,14—17岁约占59%,而18岁及以上约占30%。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动漫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还是颇为明显的。把猿仙通背拳融入到动漫当中有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猿仙通背拳的兴趣。青少年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需要培养的后备人才,是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武术文化宣传的特殊群体。所以,将猿仙通背拳与动漫相融合可以引发青少年欣赏该拳的情感,充分利用动漫可以推进猿仙通背拳的宣传。
3.4.4 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猿仙通背拳旅游规划
传承和发展猿仙通背拳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焦作市丰厚的武术文化、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优势旅游资源发展和传播猿仙通背拳文化。在进行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海报可以加入猿仙通背拳的武术文化特色,相应的旅游宣传片也可以录制传人练拳的套路融入其中。走访程乃温时,他提到“之前接触到焦作市电视台,电视台来采访,很成功的录制了《猿拳沧桑800年》,一播出,焦作日报出了一整个版面《猿拳何时再辉煌》。”这说明了猿仙通背拳慢慢地被重视起来,只是缺少政府和电视台的持续关注。传承和发展猿仙通背拳,让猿仙通背拳走出焦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开设与猿仙通背拳相关的旅游特色项目,开发猿仙通背拳文化产业价值,将猿仙通背拳与旅游结合,和文化创意结合,开发猿仙通背拳旅游产业链系列产品,加快猿仙通背拳的商业开发进程。
3.4.5 加强对自身理论体系的研究
无论什么领域都需要强大的理论体系做支撑,理论体系才能使被研究的对象对外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猿仙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应该在猿仙通背拳拳法八套108势总目的理论基础上,对猿仙通背拳自身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对一些器械以及实战套路,特别是一些特有的动作招式的深入挖掘;应从现有的理论体系探索出未知的理论体系,要从源流、起源、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猿仙通背拳理论挖掘中,老拳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技术招式以及猿仙通背拳的相关理论和口口相传的口诀等掌握在老拳师手中,一些关于猿仙通背拳的一手资料在老拳师家中珍藏。老拳师是猿仙通背拳在社会上传播的重要载体,他们对猿仙通背拳的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猿仙通背拳的研究工作者深入走访该拳传授地,对猿仙通背拳的老拳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
3.4.6 加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
目前,国家提出的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不能满足猿仙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和监督保护的力度,为猿仙通背拳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09年,猿仙通背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18年才拨发资金,资金出现了严重的“滞留”现象,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自资金下拨之后,猿仙通背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猿仙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大对猿仙通背拳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本地张贴海报、举办猿仙通背拳年会、开展各种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与相关管理部门加大对猿仙通背拳的保护机制,逐渐增加猿仙通背拳标准化传习场所建设,为猿仙通背拳培养后备传承力量。